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诗论(十三)解读范仲淹在青州写的一首诗 □张景孔
诗论(十三)解读范仲淹在青州写的一首诗 □张景孔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20-08-28 09:13:29      
内容摘要: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任青州知州时间只有一年。他知青州不仅时间短,而且年高气衰,身体羸弱多病。虽然如此,但他在青州还是留下了很多惠政于民的事迹,同时还写下了不少奏


 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任青州知州时间只有一年。他知青州不仅时间短,而且“年高气衰”,身体羸弱多病。虽然如此,但他在青州还是留下了很多惠政于民的事迹,同时还写下了不少奏章和诗篇,其中有一首题为《寄乡人》的诗,笔者从接触到逐步学习识读,经过了较长的时日,感受颇深,又一次体会到:学无止境,为学不易。
  笔者学习和解读范仲淹的《寄乡人》诗,主要有三个时间节点: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刚任青州史志办公室主编的时候。那时,因厘定范仲淹新传,初见传记中所引述的这首诗。诗如下:
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余。
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
鼓吹前迎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
  这一次仅是初识,不知道其中若干的曲折与内涵,可以说是浅尝辄止而已。二是21世纪初至2009年,笔者在编辑出版《青州三贤》的时候。此时,对范仲淹的这首诗,又作了比较翔实的了解和研读,但是还不能说深入其中了。三是2015年在编辑整理《范仲淹知青州》一书的时候。这时,才对范仲淹这首诗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比较和探析,但是还不敢说豁然于胸了,有的问题仍然疑窦存焉。
  解读时间颇长,感触颇多,故笔者将认读与探究这首诗的几个问题,分别予以阐述,以期与方家交流并希望得到匡正。
  其一,关于诗的出处
  范仲淹的《寄乡人》诗载于多种书籍,最常见并且多有差异歧出者主要有三种。一是北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这本书的新版,于1981年3月由中华书局印刷。作者王辟之,文籍多记为临淄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森教授考证为青州益都人。所引上诗就是录于《燕谈》的。二是多种古版本的《范文正公全集》。《全集》中收录了南宋楼鈅的“范文正公年谱”,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条下收录了这首诗。诗文与《燕谈》有所不同,如第二句为“名登二纪余”,第三句“地”为“路”,第四句“麦”为“月”,第五句“前迎道”为“迎前道”,尾句“苦”为“读”。三是《范仲淹全集》。该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李勇先、王蓉贵校点。其中册的“范文正公集续补卷第一”中收录《寄乡人》诗,并作了多种版本的字词比较辨析。
  以上诸书,虽是载记范仲淹的同一首诗,但题目与字词、创作时间及地点等多有分歧。
  其二,关于诗的写作时间
  同一首诗,出处不同,著录的写作时间也不一样。综合之,主要有两个时间的记载。一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事见楼鈅的“范文正公年谱”;一是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事见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7第89页。
  从众多的资料和多人的分析研究证明,把此诗定在作于范仲淹27岁“登第后”的时间是不对的。楼鈅(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会掌握大量的史料,那么,楼鈅怎么就把范诗写作的时间弄到了大中祥符八年呢?这需要从范仲淹的身世来解读。
  范仲淹两岁而孤,四岁时母亲改嫁淄州长山(今属山东邹平)朱文翰,遂改名为朱说,在此生活了18年之久。这一段随母改嫁的事实,在两宋程朱理学兴盛的时期,是讳莫如深的。楼鈅出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立场,又加之“为贤者讳”的儒家信条与原则,所以极力回避范母改嫁一事,便把范诗载于“登第”之年的条目下了。对此,邹平王红先生在著作中作了深刻的分析与批驳,他写道:楼鈅对该诗“如此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拙劣篡改,许多专家学者不假思索,顺手引用在自己的文章著作中,实在令人不解……说白了,还是那个自两宋以来逐渐强化的旧礼教旧观念在作祟,总有些人不愿承认或有意回避范仲淹随母改嫁淄州长山一事”(《范仲淹故事评传》第233页)。笔者以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的记述是可信的(下文尚有论述)。此诗写于范仲淹知青州的皇祐三年(1051年)应当是正确的。
  其三,关于诗的题目
  范仲淹的这首诗,各版本所录,字句虽有几处不同,但是基本相去不是太大。但是,所录题目却大不相同。
  与范公本诗相关的多数主要书籍,把诗的题目著录为《寄乡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中无题而题明;楼鈅的“范文正公年谱”中只著录全诗而无题。与《寄乡人》之题不同者,是王红先生的《范仲淹故事评传》以及现今邹平人写的文章与著作中。王红先生在《范仲淹故事评传》第232页写了这样一段文字,今综合引述如下:
  范公赴任青州路上经过淄州长山,礼参父老乡亲,“即兴写下了一首情意真挚的《留别乡人》诗……治平二年(1065年)长山人韩泽知县事,创建范公祠时,将范仲淹《留别乡人》一诗镌刻于碑”……40多年后,王辟之“采录入《渑水燕谈录》中”。那么,同一首诗的题目为什么如此不同呢?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予以辨析。
  其四,关于诗的写作地点
  由于人们对诗的写作地点认知不同,所以收录此诗的题目便不一样了。
  主张诗题为《留别乡人》者,说此诗写于淄州长山(今属邹平)。就是说范仲淹在赴任青州时经过长山,礼参长山父老,以诗“留别乡人”。王红先生在著作中专设一标题曰“礼参父老”,就是写的这件事情,综合其摆出的理由主要有四个:1.礼参之处“后人取名‘礼参坡’,即今礼参店村”;2.明代“王渔洋曾祖父开封太守王之都,在此创建‘三贤祠’”,三贤之一就是范仲淹;3.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长山人韩泽知县事,创建范公祠时”,有碑记;4.40多年后,“青州人王辟之将《留别乡人》一诗采录入《渑水燕谈录》中”。
  看来,以上理由也算充分,但细究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疑点。
  1、阅读韩泽的《新建范公祠记》,顿生疑窦。为什么呢?范公赴任青州,路过淄州长山,礼参父老,无疑是乡邦之大事、盛事、荣耀事,值得大书特书。韩泽撰《新建范公祠记》时是治平二年(1065年)三月,距范公长山“礼参父老”仅14年,离范公病逝徐州才13年。韩泽是为新建范公祠撰写碑记,然而,韩记中只字未提这件“礼参父老”、荣耀乡里的大事,也未提临别留诗之事,这就奇怪了,于文理、事理、情理皆有悖于“理”。韩泽是长山县人,又“出宰是邑”,有如此违背情理之事,似乎不大可能。由此碑记内容或许可以推论,是否有县宰率父老迎接范公之事?
  2、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的记述,像是有意纠误的。王辟之该书中这样记载:范公“仕宦四十年,晚镇青,西望故居,才百余里,以诗寄其乡人”。王辟之,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生,范公到青州时,他20岁。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辞官回家,优游乡里,留意文化,多方采访,便写成了《渑水燕谈录》一书。搜集和撰写该书时离范公镇青时间也就是40余年。按情论理,范公赴青是否经过长山以及诗的写作地点,王辟之应该是清楚的。他写的是“望故居”,而不是“经”,一个“望”字,含义毫不含糊,非常明确。“以诗寄其乡人”,虽然没有正面写题,但题目已经很清楚,并不是《留别乡人》。以诗“寄其乡人”与“留别乡人”,其所处的场境和写诗的角度显然是大相径庭的。他的这段记述,像是在有意纠正当时社会上的某些不正确的流行说法。
  3、诗题不同,含义便大不一样。主张范公赴青州绕道经淄州长山者,所记诗题是《留别乡人》,题意自明,是相见而又“留别”之吟。但是此诗题不见于相关的古籍,而多见于今邹平人写的文章或著作中。但是,《寄乡人》诗题见于众多的古籍中。上文已明,由李勇先、王蓉贵校点的《范仲淹全集》一书,收录《寄乡人》一诗,并多方面予以考证比较,只辨字词之不同,未辨诗题之差异。以上若干实例充分说明,多种古籍版本诗题是《寄乡人》,而不见《留别乡人》。
  笔者此文,意在让广大研究者开阔思路,对这一问题进一步予以探究,以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是文章开头便说的,“有的问题仍然疑窦存焉”的缘由。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青州市图书馆荣... 04-30
第五届中华诗人... 04-26
青州经济开发区... 04-24
织密安全网 共... 04-24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