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仰望天空,努力地想象着作为一个具有思想家特质和诗人气质的李新宇先生在做学问时候的样子和表情。
李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鲁迅研究学院派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研究群体中,是一个独树一帜、心定气闲、著作等身的具有思想家特质和诗人气质的学者。
思想家的特质,在独立;诗人的气质,在筋骨;学者的风范,在厚重;佛系的风度,在气定神闲。
作为思想家,先生所有的思考、论证和判断,都是建立在对历史过程的深入考察、独立思考、深刻反思、系统全面总结,提出独立思想主张理论观点和思想架构,以一以贯之的振聋发聩的批判精神和醍醐灌顶的启蒙思想,在学术界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读先生的论著,先生能够告诉我们想看而看不到的东西,看到而觉察不到的东西,觉察而不理解的东西,理解而不能走入心里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东西。作为诗人,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痛苦于斯,执着于斯,反思于斯,梦想于斯,呐喊于斯。作为学者,先生用精心研读原著积累的一肚子学问当手段、当工具,认真努力地苦苦寻找着对今人和后人都较为现实迫切而又严峻的命题,拷问着自己,拷问着良心,拷问着灵魂。
李新宇先生,是山东青州人,原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史专家,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现代中国思想史、现代中国文化史、鲁迅研究。
李先生,高高的个儿,足足有1米82高,一脸络腮胡子,满脸洋溢沉静如海的淡定表情,一副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样子,长着一双清澈见底、明亮有神的大眼睛。
聆听李先生说话,先生都是轻声细语,观看李先生举办的学术讲座视频,也都是在烂熟于心、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条理清晰、深思熟虑的思考体系框架和论述深刻精辟中呈现轻声细语、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特点。
先生的性格,是随和、随性、随缘、爱独处、喜安静。
一
李新宇先生,是曲师大中文专业设立以来,迄今为止,曲师大所有毕业生中学术成果最多、学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大学者,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论著20多部,和鲁迅儿子周海婴合作出版《鲁迅大全集》。他已经成为与同领域学术研究大师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旗鼓相当的大学者。
如果非要说出李新宇先生和同领域学术界大师的区别的话,一是李新宇先生是一个具有思想家特质的学者。读先生的著作,不单单是在读一篇论文,读一部论著,欣赏一个学术成果,而是获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上的盛宴。先生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详实的资料,求真务实的严谨治学态度,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既有追根溯源上的历史纵深感,挑战甚至颠覆你的认知框架,更有思想穿透力震撼力,让你在被先生思想的猛烈撞击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二是李新宇先生是一个诗人型学者,出版过诗集,具有无可替代的诗人气质风骨;三是李新宇先生的学术研究跨越现当代文学、文化、思想多个领域,实现了文学评论、文化评论、思想评论并驾齐驱相映成趣的多元格局;四是李新宇先生没有同领域学术大师们的战鼓催征步履匆匆的焦急,而是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漫不经心,随缘随性随和,独处喜静,做到著作等身,成果卓著,不同凡响,好评如潮;五是李先生在充分享受一路走来学术研究成果的痛苦与喜悦、震撼与重生的同时,先生没有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全部地拴在单一的学术研究的木桩上。先生在做学问之余,也写诗歌,出版诗集《梦旧情未了》,也写散文,出版《故园往事一》《故园往事二》,也写木简书法,也画画,出版画集《乡村老物件》,画集还曾经荣获中宣部的嘉奖,也做农夫,闲暇时间,戴一顶遮阳防晒斗笠,去闲置的田间地头当一天农夫,种一些应季的瓜果梨桃和蔬菜,绕有趣味地在朋友圈里晒晒收获的果实,先生认真并努力地挣脱做论文出专著的单一模式,在闲暇时光里,尽量给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增添几分色彩,增添几分兴致,尽情享受扑面而来的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
思想家的特质,赋予李新宇先生独立思考盘根错节复杂性问题的能力,敏锐感知深刻反思历史文化思想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挑战传统观念,穿越多个学科和文化,探索不同思想交汇点碰撞点的能力,勇于面对新问题,探索新问题,不断追求真理的能力,坚守启蒙阵地,恪守启蒙思想精神能力。离开了先生的思想特质,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李新宇先生。
诗人的气质,赋予李新宇先生敏感、敏锐、敏捷的气质,并把诗人的气质融入于血脉,贯穿于整个学术生涯。离开了诗人气质的李新宇,同样不能完全理解李新宇先生。
思想家特质和诗人的敏感的气质,让先生常常在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评论和其他命题陷入焦灼、苦闷中,及时准确地捕捉和把握学科前沿阵地的蛛丝马迹。思想家和诗人敏锐的思考,让先生的文章常常闪耀思想锋芒入木三分,成就了先生的高质量作品。思想家和诗人敏捷的气质,让先生常常饱醮浓郁感情裹满厚重思想,成就先生作品的高产量。
有人说愤怒出思想家和诗人,我说苦闷同样出思想家、诗人和学者。
焦灼苦闷,是李新宇先生内心世界的一半。努力摆脱情绪上的焦灼苦闷,对观察到的历史文化现实中的敏感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入木三分的观察和思考,并在深入细致的思考之后,码成学问真、感情真、性情真、思想真的文字,是李新宇内心世界的另一半,成为了李新宇先生驱赶内心世界焦灼苦闷情绪的屡试不爽的工具,先生通过不间断地深入思考和不懈写作,驱赶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学术研究领域里带给他的苦闷焦灼以及苦闷焦灼后的孤独,不断拓展着他的研究疆域边界,展现着先生的性情思索思想梦想,享受着跨界研究带给他灵魂深处的痛苦和欢乐。
二
李先生好像是为诗歌而生的。先生的人生起点,是从1973年写新诗开始的。
1978年,刚入大学的时候,先生仍在努力写诗,想用自己的笔,写出这一代诗人的痛苦、思索和梦想,告诉读者,告诉后人,也为历史留下一份证词。
面对猛然崛起的朦胧诗潮,先生说他既异常兴奋,也很沮丧。兴奋,是因为一代人的声音已经破土而出;沮丧,是因为发出这声音的不是先生。先生觉得,当朦胧诗潮的崛起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先生的面前:在北岛、舒婷、顾城之后,整个社会不会需要更多的朦胧诗人。多一个,或少一个,已经无关紧要。因此,从1980年开始,先生不再写诗。
先生的诗人梦想虽然破灭,但是,先生的诗人气质,却伴随先生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先生关闭了诗人之门后,却开启了学术之门,毅然选择了学者之路。
饶有兴趣的是,先生和诗歌有着不解之缘。在先生漫长的学术生涯里,先生的学术研究,居然是从五四新诗研究开始的。先生的开篇之作毕业论文,选择的是《五四新诗运动与开拓者群体》。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先生查阅了当年很多历史资料,整理了《新诗运动初期批评文章汇编》《(新青年)诗歌汇编》《三大副刊诗歌汇编》等厚厚的六册。可见,先生对诗歌情有独钟,痴迷不已,下的功夫很深,为先生以后的五四启蒙研究埋下了伏笔。
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从诗歌研究开始的。先生完成了《中国现代诗歌潮流》和《中国当代诗歌潮流》新诗史写作。
三
从1984年开始,先生开始了当代文学评论的写作。先生经过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寻找自己在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位置、风格形式特点和门类,选择了既关注文坛现状,又适当等待沉淀,既面对现实发言,又适当注意系统梳理和历史地位,把批评对象定位在对已成气候的某种潮流,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创作现象。先生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文学批评方针:不抬轿子,不打棍子,既有所挑剔,又有所寻求。在寻找自我的里程中,一种自觉的文学批评意识苏醒,一种另辟蹊径的文学与人性、文学与社会等多种领域和范畴之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的文学批评体系框架和批评符号系统架构起来,有了模式的评论、有了范畴的思想、有了尺度的判断,为先生未来研究的学术性、科学性、专业性、超前性、思想性,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既是先生学术思想自我成熟的一种必然要求,更是一种成熟评论家自觉意识的最好体现。先生的文学批评理念、批评体系、批评符号,就在这个框架里形成凝结。
当时,改革文学发韧于一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焦土之上。从震聋发聩的《乔厂长上任记》开篇,当时正热的《新星》蜚声文坛,凭借作家的责任感和难以遏制的激情,墨酣意畅地塑造了一系列改革者形象,改革者登上了文坛,成为了时代的英雄。伴随着这股改革文学浪潮汹涌,引得读者的欢呼雀跃!思想家独立思考的特质和诗人的敏锐气质,促使先生对改革文学做出更深入的思考,一股更见力度的深刻思考的声音在呐喊:改革时代,呼唤改革,是否要呼唤具有铁腕的家长和为民做主的青天?文学应不应该继续巩固百姓对青天大老爷的渴望与依赖?乔光朴、车蓬宽、陈抱帖、刘钊和李向南都是不乏勇气和魄力的改革者,但他们却不是现代的领导人,而是传统的专制家长。先生清醒地意识到在一个应该告别专制而走向民主的时代,我们的文学不应该依然把希望寄托于为民做主的青天,提醒我们的作家不应该把热情的赞美毫无保留地献给专制家长。为此,先生写下了《改革者形象塑造的危机》,彰显先生理性思考的深刻、观点的犀利、反思的深沉、头脑的清醒和自觉。先生的这一洞见,触及意义深远的问题,发出了时代的声音,彰显一个思想家和诗人的独立思考与深刻反思和直面问题。
在1985年前后,寻根文学浪潮汹涌,以韩少功、李陀、莫言、贾平凹、王安忆、郑义、阿城、李杭育、郑万龙、李庆西、张承志等一大批作家如壮丽日出,超越政治走向文化,唤醒文坛沉睡很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熟视无睹,给文坛灌注传统文化的繁复纷纭的气韵色泽万千景象,努力地寻找着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相贯联的结合点,寻找宽广博大又源远流长的生命意识的根源。先生在充分肯定寻根文学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丰富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对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影响的大力拓展和充分展现,集中反映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视的同时,针对文坛上出现的有人投奔老庄,竭力张扬道家人生哲学,有人走向民间,去制作梦中的伊甸园,有人发出返归自然的呼唤,似乎文明发展的路上回头是岸的种种误区和奇怪现象,先生写了《评阿城创作的一种倾向》《论近几年小说创作中的种种崇慕》《关于寻根文学》《贫血与缺钙》《浮躁的超越》《大众化与化大众的超越》等系列文章,对寻根文学作家猛击一掌,提了个醒。这些文章,同样彰显出先生思想家独立思考的特质和诗人的敏锐洞察冷静的思索,非常及时地对文坛创作现状做出了综合评判和及时矫正。
在文化回归成为热潮的时候,先生一边对某些误识进行批评,也为新时期蓬勃发展的强悍粗犷充满野性张力强劲人性之美的文学呐喊叫好助威,写下了《新时期文学的个性意识》《论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观》《新时期文学的爱情观念》《新时期文学的荣誉观念》等着重总结文学展示新变化的综合性论文。先生另一边则总结另一条路线:一些作家从政治反思进入文化反思,从政治批判走向文化批判,从而重新走上了鲁迅的道路,并写了《在鲁迅的道路上艰难迈进》长篇论文。此文一出,国内权威文摘刊物几乎都纷纷转载,许多报刊都做了摘要介绍。
四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李先生的学术研究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放缓了节奏,放慢了脚步,诗人气质,佛系风度,更为明显,亦诗人亦佛系,非常随性随缘。先生虽然想写一部书名为《风雨一百年》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纳入百年历史长河、放置宏阔背景、整体性思考、立体性研究的这个崭新又重要的课题,却放慢了步伐,感觉这是一件从长计议现在不急的事。
在那段时间里,先生居然与人合作了《爱情新诗鉴赏词典》,还写出了一本《爱神的重塑——新时期文学的情爱文化》。
居然,在院子里种菊,画画,写打油诗,还把中国古代思想辑要包括《大学》《中庸》《论语辑要》《孟子辑要》《老子》和《庄子辑要》书,抄在木简上。
先生还打算做一套中国现代思想辑要木简本,就动手节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最有代表性最为精彩的著作片段。
先生随性随缘的性格,竟然产生了让先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神奇效果。在做中国现代思想辑要,面对陈独秀、胡适、鲁迅的著作的时候,先生一下子放下了抄写木简的事情,开始重读鲁迅,接着是重读胡适和陈独秀,用对话形式,直接跟他们交谈倾诉,写下了《愧对鲁迅》《走近胡适》《叩问陈独秀》三本对话体书籍。
三种性格,三种选择,三种人生。
三本对话体,就像三首长篇叙事诗。
五
又是一段机缘巧合,
也是一段学术佳话,
更是真性情、真学问、真见地、真思想、上乘内功的集中展示和完美体现先生的启蒙思想精神的一次空前的超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李先生的学术研究的厚实、思想家的独立厚重,更是达到一种新的高度。宏阔博大的格局,思考问题深邃系统全面清晰,学问厚实,思想厚重,上乘内功,先生能把沉淀在脑海深处的知识思想和当前以及未来的敏感问题上下链接前后贯通,它能引起和催促同代人和后代人的发人深省的深刻思考和猛然惊醒,写出了有真知灼见又有鲜活生命力的启蒙思想的具有很高理论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章和专著,向人们开启了一扇瞭望五四启蒙精神、洞察鲁迅启蒙精神世界的窗口。
进入20世纪末,在中国的文坛和学界卷起了形态各异的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和伺机而动的左倾思潮,让知识分子启蒙现代性、五四,都成了很不光彩的符号,而且被涂抹的面目全非。
面对暗流涌动滚滚而来的所谓各种新思潮,先生展示出英勇无畏的思想家和诗人战士的姿态,披上了战袍,勇立潮头,毫不退缩,努力地为曾经绚丽夺目的五四启蒙精神和鲁迅启蒙思想呐喊奋战。当现代性面临着前后夹击的时候,先生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守护现代性,当在启蒙被反省和告别的时候,先生选择了坚守,当后现代与前现代一起瓦解知识分子主体性的时候,先生选择了坚守知识分子的精神营地,当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面临种种危机的时候,先生选择了致力于知识分子话语的守护和建设。重申五四精神,让李先生的学术研究方向领域出现了极其重要的拐点转折,使先生站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坚守五四启蒙精神和鲁迅启蒙思想这个足能够打通先生任督二脉让先生激动不已凸显强大爆发力战斗力的课题,从而真正地发现了先生坚守的启蒙思想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所在,重新定位自己,解脱自己,构建自己,伸展自己,发展自己,突破自己,坚守自己,先生写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有关五四启蒙文化、五四启蒙精神、鲁迅启蒙思想并具有重大思想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先生一方面着手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史,系统清理知识分子话语的兴衰浮沉,深刻总结经验教训,计划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书写一部气势磅礴的对百年文学进行总结的鸿篇巨制,《20世纪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先生从1997—1998,陆续写出了《时代裂变中的辉煌崛起》《双重挤压下的艰难发展》《硝烟中的迷失》《早春天气里的突围之梦》四个章节,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另一组文章:《百年中国的文学遗憾》《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国民革命与新文学环境的恶化》《20世纪中国文学民间化历史反思》《迷失的代价》等。面对20世纪末,中国文坛和学界各种思潮对现代性的抵抗和消解,面对知识分子在这些思潮出现后表现出来的种种妥协和位移,先生为守护和重建现代文化基地,写下了《走出民间的沼泽》《警惕自我批评的陷阱》《招魂的尴尬》《面对世纪末思潮对鲁迅的挑战》等文章。
李先生之所以做出以上努力,就是面对20世纪90年代各种力量联手攻击以五四新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性,面对长期以来对五四精神缺乏全面系统完整梳理总结归纳和准确回答,试图通过重申五四精神著作的写作,洗去历史涂在它身上的油彩或污泥,重申当年做出的选择,重新论证五四的意义。于是,就有了先生《重申五四精神》一书的写作。
在对知识分子话语权的全面系统梳理思考中,李先生树起了在知识分子话语权认识上的崭新思想理论高度。李先生认为,知识分子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启蒙立场,不必依附于权威,不必依附于民间,应该努力建设自己在法律框架下的话语空间。而要建设这个空间,就需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需要重新认识走过的路,也需要警惕种种误区。
李先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从历史和时代发展高度,提出了知识分子话语权的崭新命题理论框架和整体解读方式。这里的开篇之作《时代裂变中的辉煌崛起》一文,显示出先生深厚的积累和深刻思考而得出的卓而不群的启蒙思想研究成果,这篇文章里写到鲁迅的几百字,立即引起鲁迅研究月刊王世家先生的热切关注,他迫切希望李先生把那段话,扩展为一篇文章。先生欣然从命,迅速写出了一篇5万字的长篇论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在《鲁迅研究月刊》分4期发表。此文一出,先生感到意犹未尽,又写了5万字的《鲁迅人学思想论纲》文章,先生是老老实实地从鲁迅的作品进入文字的,多角度还原鲁迅作品、还原鲁迅所处历史、还原鲁迅所处文化的环境,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努力避免出现任何牵强附会的解释,先生集中在鲁迅与新旧人性人学文化、鲁迅与中西人性人学文化的碰撞处结合点,努力挖掘鲁迅在传统人性人学文化和现代人性人学文化、中国人性文化人学文化和外国人性文化人学文化的激流互相碰撞渗透重构,并把鲁迅置于当时政治历史思想文化艺术人性人学的共生状态,去思考鲁迅的人学理论,去研究鲁迅的人学理论,深化了鲁迅人学的主旨,极大地丰富了鲁迅人学的内容,浸透着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爱戴之情,也混合着先生对当前和今后鲁迅研究的深切关注、深刻思考、深深焦虑,满腔真情溢于言表,因此,先生的每个字,都包含真挚感情和深刻思考。先生从此走向了鲁迅研究道路。
又因为先生的《鲁迅的人学思想论纲》这篇文章,被河南人民出版社的蔡瑛先生发现,在蔡先生的盛情督促下,李先生又撰写了一部《鲁迅的选择》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李先生对鲁迅研究方向的准确把握,对思想启蒙者鲁迅本来面目的真实还原回归,对鲁迅研究范围领域的拓展,对鲁迅启蒙思想的深入开拓,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实事求是地还原鲁迅本来面目的研究方法的运用,都达到了很高的思想理论研究水准。李先生的鲁迅研究,不仅得到了鲁迅研究领域里顶级学者的普遍赞赏,还得到了鲁迅儿子周海婴先生的高度认同和积极肯定,在研究鲁迅的顶级学者群中,周海婴先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李先生合作,出版了一套完整权威的前不见古人后难见来者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鲁迅大全集,以此有力证明李先生在鲁迅研究领域里的地位和意义。
纵观李先生的学术研究生涯,饶有兴趣的是,李先生最初从研究五四新诗开始,中间虽然产生过一系列有趣有料有震撼力有不同凡响歌声嘹亮悠扬婉转震天响的歌曲,但是,最终还是回归以启蒙思想为基调的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五四启蒙思想的交响乐章,回归五四启蒙文化,回归五四启蒙精神,回归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三剑客——陈独秀、胡适、鲁迅,回归代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方向的启蒙旗手鲁迅。
在鲁迅研究庞大的群体中,先生1971年—1978年间,在乡下劳动期间,曾经编过《鲁迅语录》,并把它抄在一个塑料封面的笔记本上,说明先生阅读鲁迅学习鲁迅关注鲁迅的时间很早;虽然先生一直在读鲁迅,但除大学毕业前发表过一篇研究鲁迅的论文外,从1982—1998年间,没有写过鲁迅研究的文章。先生从真正意义上研究鲁迅,应该说,是从1999年开始的。先生的鲁迅研究,开始的时间,可能不是最早的,但是,先生却以在鲁迅研究中显露出的不凡智慧才华以及对鲁迅研究整体性独特性的准确把握和深刻洞见,奠定了先生在鲁迅研究上的地位,从而让先生成为了鲁迅研究的领军人物! (刘恩贵)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