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互助组长》引出校园“文学热”
《互助组长》引出校园“文学热”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21-01-15 14:22:00      
内容摘要:1953年春,陆安庭的小说《互助组长》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由山东新华书店经销,益都新华书店接连两次进货,都被抢购一空。作品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流畅、富有文采的语言,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山东文艺


1953年春,陆安庭的小说《互助组长》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由山东新华书店经销,益都新华书店接连两次进货,都被抢购一空。作品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流畅、富有文采的语言,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山东文艺界的关注。作者陆安庭,是当时益都师范在读的学生,广大师生称《互助组长》是出墙的一枝红杏、校园文学园地盛开的奇葩,引起了“校园文学热”。后来,《互助组长》被选入《山东建国十周年优秀小说选集》。
  校园文学活动,在旧时学校就有,并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社会的好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各级各类学校里,很快得到恢复。起步较早的是京、津、冀一带,标志是出现了以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为代表的“中学生作家群体”。但他们的作品,只是见诸报刊,作品形式以短篇小说、散文为主,其中以刘绍棠的成绩最为突出,他的第一篇小说《红花》,发表在1952年元旦这天的《中国青年报》上。陆安庭作为一个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有小说正式出版发行,在当时尚属首例,迅速在校内外引起轰动,继而出现校园“文学热”,也是情理中事。
  《互助组长》在益都师范引起的“文学热”,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语文学习热”。语文课是工具课、基础课,后来还被称为“感情体悟课”。为人师表者,必须把这门课真正学好。俗话不俗,“师傅不明徒弟拙”、“名师出高徒”、“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都说明了学好语文课的重要性,学好语文课成了每个师范生的自觉行动。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也从领导和师资方面加强了配备,教育家、书法家陈衍绪先生担任教学副校长,兼任后师部两个班的政治课,板书和讲授都很有特点。李晓峰先生、邵朴园先生,都是当时昌潍地区教育界的名师,他们的古典文学课教学,重视“字字落实”和背诵记忆,学生受益终生。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毕业生王清正老师、许德政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重视表情朗读,体现“以读为纲”、“以读代讲”,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抓住了要害,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学生受益匪浅。
  其次是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日趋浓厚,师生们学说普通话蔚然成风。老师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屡屡见诸报刊。山东大学毕业的孙祚民老师,当同学们问及他的著作情况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是出版过几本小册子的!”当时,国家正式提出推广普通话,作为教师摇篮的益都师范学校,立即掀起了学说普通话的热潮。讲课、回答课堂提问、交谈,一律使用普通话。学校安排了教说普通话的专职教师和辅导员,还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回乡作方言土语调查和社会采风,以利学说普通话时对方言土语的纠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阅历。当时,根据学生家乡的分布情况,按潍河流域、弥河流域、淄河流域作为调查的重点。为推广普通话,提倡能者为师,即使说不好,也不能取笑人家为“撇腔卖乖”和“摹洋调”,这是纪律。为使大家学有样子,赶有目标,学校特地举行了一次“文学名篇朗诵会”,特别邀请刚大学毕业分配来的陈湘元老师作示范朗诵。那时的学校,还没有麦克风和其他扩音设备,陈老师当众朗诵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和《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两篇时令美文,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普通话的音韵之美,加深了对美文的理解和记忆,感情上也受到了美的陶冶。细节是感情的载体,文学的生命。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陈老师登台朗诵时,特地把自己头顶的秀发扎成了“朝天一支枪”,同学们感到好奇,但没人起哄,会场秩序井然。陈老师的表情示范朗诵取得了成功,推动了学校学说普通话向纵深发展,陈老师也被同学们视为“又红又专”的榜样。后来到校的许德政老师,淄博人,他在学说普通话时,努力纠正和克服了浓重的家乡方言土语,把普通话说得几近标准,曾在全省普通话比赛中取得过佳绩,师生们尊称他是“学者型教师”。同学们也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都逐渐学会了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用普通话交谈会话,大大提高了师生们的文学素养。
  第三是全校出现了“写作热”。在《互助组长》的带动下,师生们除作好、批改好两周一次的常规作文外,不少同学还在课外自己命题,自行练笔,写好后偷偷向报刊投稿,或请老师给予个别指导。老师总是给以精批细改,有时还把作者请到办公室或宿舍作面批面改,中肯提出修改意见或可投递的报刊。其中,刚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王清正老师,做得格外热心。他在上两周一次的作文讲评课时,除认真讲评全班同学的本次作文外,还腾出时间讲评两周以来同学们的课外练笔情况。几年后,他任课的班级走出了几个写作高手,有的还成了本土作家。
  第四是全校还出现了“读书热”。据老师介绍,陆安庭《互助组长》的发表,这与他爱好读书密切相关。于是,各教学班都成立了课外读书小组,全校成立了中心小组,认真读书,蔚成风气。这些读书小组都有专任老师辅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绝不是放任不管。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激战正酣,捷报频传。著名作家杨朔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已经出版发行,而且成了畅销书和同学们最爱读的新书。在各课外阅读小组举行的读书报告会上,有的作人物形象分析,有的作语言特色分析,还有的作线索结构分析,都很有见地,绝不是水过地皮湿地只讲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校中心组成员之间还交流了各自的读书笔记。
  第五,随着读书热的形成,还相继出现了购书热和订阅报刊热。建国初期,凡报考师范学校的学生,一般家庭都谈不上富裕,学生囊中羞涩是普遍现象。即使这样,同学们也节衣缩食去买齐“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和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三部现代文学著作(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剧本《白毛女》)。当时出版发行的文学报刊不像现在这样多,同学们最爱自费订阅的是《人民文学》《说说唱唱》《文艺学习》,还有天津的《新港》、上海的《萌芽》、山东的《前哨》。当时的益都师范成为益都县的报刊订阅大户,每当邮递员到来,自行车后座上都封着一座“小山”。退稿信也像雪片一样飞来。当时的报刊编辑退稿,只有手写的几句中肯的鼓励的话语,指出稿件的长处和不足,收件人却奉若神明,秘不示人,反复体会玩味,以利再写。
  那时的校园中,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教室宿舍里就连矿石收音机的声音也听不到,更没听说谁在谈情说爱了。当时的学校,校风正,学风浓,考风严,人人都在认真学习,争取学好本领,准备去报效国家。每逢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最爱去的地方,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说是座无虚席和人满为患,绝非虚言。那时的益都县人民公园(即今天的偶园),是益都师范的近邻,还没有今天这样多的邻居,学生到此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也不存在“扰民”问题。假山上下,佳山堂周围的松柏树下,都有同学们读书学习的身影,像待哺的乳燕,像饿牛冲进菜园。
  对学校出现的读书热和写作热,领导都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老师们则身体力行,作出榜样。教美术课的张老师,下了课就提着画板到人民公园写生,总爱以佳山堂西南角那棵古柏树为“模特”,引起了同学们的围观,当同学们在构图、取舍等方面提出疑问时,张老师就即席进行讲解,同学们受益良多。教绘画的徐艺秋先生,是名满昌潍大地的工艺美术家,他创作的一幅批判名利思想的漫画,在上海的《文汇报》发表后,同学们都先睹为快,奔走相告,引以为荣。孙祚民老师当时已是研究农民起义问题的学者,每逢周末,他不去看电影,也不去跳舞,而是独自一人在语文教研组的电灯下笔耕不辍。见此情景,同学们爱在窗外窃窃私语,赞不绝口。教体育的严边老师,已年过半百,是山东体育界的元老和著名书法家,同学们最爱听他上“内堂课”,对他的板书,都舍不得擦去,不时举起手来,临摹玩味。还有一位讲课操南方口音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去昌乐采风,写出的一篇昌乐名人逸事,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同学们受到了治学方法的启迪。
  在文学热的带动下,益都师范学校的学术氛围、教研气氛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都空前高涨了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56年全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国家号召这年应届毕业的中师生参加高考。结果,益都师范参加高考的学生,全部被高等师范院校录取。“文革”前益都师范的毕业生面向全省分配,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分配作小学教师的,能“围着讲台转一圈”;分配作中学教师的,能胜任一两门中学课程的教学。还有不少人成为专家、学者、教授,或优秀的管理人才。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的唐乐群,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沂水第五中学任教。他爱岗敬业,工作出色,后被任命为沂水一中校长。他重视抓教学质量,以深入课堂听课和参加教研活动为抓手,只一年时间,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提高了三倍,后被提拔为地区的副专员、大学的副校长。开完党的“十二大”,离京返鲁,在济南火车站上,他接受了新闻记者的采访。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当记者问他对当前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时,他成竹在胸,回答的第一句话是,“我主张把中小学师生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前年,在他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来自全国的六十余名七八十岁的学生,齐集他的寿光老家,为他扫墓,开追思会。一个七十一岁的学生自掏五万元,为老师出版文集(唐乐群擅长写杂文),学生们还集资三十余万元为老师拍纪录片,并促成在电视台播放。还有一个成为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学生说:“唐老师一生持守清正,心怀纯净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他为师,是立德树人的好榜样;他为官,是廉洁奉公的旗帜;他为人,是高风亮节的灯塔。”益都师范毕业生徐金堤,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苦练绘画基本功,再加上遗传基因的助力,而成为画家和大学教授,他的学生称赞他是“没有上过大学的大学教授”。益都师范后八级学生石崧,不光语文课教得好,他写的诗歌《植树》,还被选作山东省农业中学的语文教材。益都师范学生杨松山,当年在昌潍地区的文艺汇演中屡屡获奖,毕业后从中学音乐教师做起,经苦练和进修,而成为名满全国的民歌演唱家。前年,他应北京大学邀请,进京作民歌演唱和研讨,圆满完成任务,被誉为“山东民歌王子”。   (陈道兴)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青州博物馆荣登... 04-10
青州市人民医院... 04-03
青州市获评山东... 04-03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