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青州籍宰相知多少
青州籍宰相知多少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21-12-14 14:09:48      
内容摘要:自古至今,入阁拜相,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和追求,但在这条为官之路上,真正能爬到这一金字塔顶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宰相是我国


自古至今,入阁拜相,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和追求,但在这条为官之路上,真正能爬到这一“金字塔顶”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宰相是我国君主专制下的最高行政官的统称,叫法各朝代不一,具体名称不下几十种。最主要的有春秋、战国的相、相国;秦、汉、晋、魏、南北朝的丞相;隋、唐、五代的中书令、尚书令和门下侍中;唐末和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辽、金的宰相;明、清的殿阁大学士(俗称阁老)等。
  细数青州籍(指现青州区域内),能做到宰相一级官员的有崔园、王师范、夏鲁奇、张宏、王曾、王文统、普颜不花、刘珝、冯溥,加上死后追赠入阁(平章事)的韩熙载、冯琦,满打满算也就11人。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崔圆

 

 

韩熙载

 

 

王曾

 

 

王文统

 

 

普颜不花

 

 

刘珝

 

 

冯琦

 

 

冯溥

 

崔 圆
  崔圆(704—768),唐代青州益都人,官至宰相。
  崔圆,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学习用功,成绩很好。最初考取武官,一路做到尚书省的司勋员外郎,担负考察官员功勋的责任。崔圆处事才能被权臣杨国忠看中,推荐他为尚书郎兼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马、知剑南节度留后,实际上主持剑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进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逃亡路上,发生兵变赐死杨贵妃,让儿子李亨主持平叛大计,自己避乱西川。车驾到达剑南后,崔圆一切用品准备得天衣无缝,并对唐玄宗照顾得无微不至,唐玄宗大为感动,流着泪说:“乱世识忠臣”。当即拜崔圆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剑南节度使。并特令制作“遗爱碑”,表示对崔圆的宠信。
  为尽快结束国家乱局,稍事安稳后,唐玄宗命令崔圆与房琯、韦见素等一起到朔方前线,辅佐唐肃宗李亨(这时唐玄宗已退位以太上皇自居,太子李亨登基做了皇帝)平叛。经过艰苦卓绝奋战,终于攻克长安。崔圆因助战有功,被拜中书令,封赵国公,赐实封500户。
  但是,唐肃宗对太上皇派来的人始终存有戒心。形势好转不久,便于乾元元年(759)免去了崔圆的宰相职务,罢执政事。但仍然任命他为太子少师。次年正月,又任命崔圆为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负责洛阳的军政事务。后来在一次与史思明的叛军大战中,崔圆弃城不守,惹恼了唐肃宗,被剥夺东京留守官职。
  上元二年(761),崔圆东山再起,升任淮南节度使,加工部尚书。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统领江南八州,既是国家粮仓,又是江南重镇,地位非常重要。但崔圆并不居功自傲,在扬州6年,勤勤恳恳,励精图治,体恤百姓,为民办事,受到交口称赞。当朝廷调崔圆回京任职时,当地吏民苦苦挽留。崔圆反复拜谢,才得以上路。回到长安,拜见皇帝。被加官检校尚书左仆射、入知省事,协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大历三年(768)六月,崔圆因病去世,享年64岁。
王师范
  王师范(874—909),唐代青州益都人。他出生时,父亲王敬武为平卢牙将。王敬武和王师范母亲都是青州人。
  龙纪元年(889),王敬武过世。士兵拥戴年仅16岁的王师范继任平卢节度使留后。但是,部将棣州刺史张蟾拒绝支持,反而请求朝廷另派节度使。因此,唐昭宗以太子少师、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为平卢节度使。王师范拒不交权,并清理门户,擒杀异己。崔安潜无奈,只好狼狈奔回京师。
  面对手握重兵的王师范,朝廷无可奈何,不得不任命王师范为平卢节度使。随后,又授王师范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荣衔。唐朝安史之乱后,以宰相头衔赐给节度使皆称“使相”,此举有笼络各地藩镇势力的意图,“使相”虽与宰相并称,但只是头衔,基本不参与朝政。
  王师范为人文雅,喜欢文学,又有御众之术,军纪严明,因此辖境内人民安居乐业,邻道也颇称颂。
  后来,宣武节度使朱温派兵攻兖、郓二州,王师范自知不敌,乞与结盟,双方修好。天复元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人绑架唐昭宗到凤翔,朱全忠率诸道兵前来争夺,包围凤翔,李茂贞通过宦官韩全诲矫诏加罪于朱全忠,令四方藩镇出师讨之。诏书到了青州,素来以忠义自许的王师范尽管兵力有限,但决心出兵。他派诸将袭击朱全忠的后方,但大多失败,只有牙将刘鄩以轻骑袭破兖州。朱温知王师范背盟,大怒,命大将朱友宁率军讨之,朱友宁初战击败王师范。因胜轻敌,王师范和淮南节度使部将王茂章联手反攻,杀朱友宁于阵。
  天复三年七月,朱全忠闻报,命大将杨师厚再攻王师范,屯兵于临朐。杨师厚屡败平卢军队,进驻青州城下。王师范大惧,派遣副使李嗣业到杨师厚营中乞降。当时,王师范虽然屡败,但是部众仍有十余万,因此朱全忠许其投降,命亲信李振执掌平卢,将王师范全家迁居汴州,任命其为河阳节度使。
  开平初年,朱全忠灭唐建后梁,分封诸子为王,朱友宁的妻子哭着说:“陛下您化家为国,儿子们人人都能封王,而唯独我的丈夫战死疆场,为什么仇人还在朝廷做官呢!”其实梁太祖朱全忠早有“兔死狗烹”的想法,经朱友宁妻子这么一提醒,立即遣人到洛阳将王师范族灭,子侄二百余口,无一幸免。
  后唐同光三年三月,为表彰王师范对唐朝的忠诚,诏赠其为太尉。
夏鲁奇
  夏鲁奇(882—931),五代青州益都人。他受祖上影响,自幼练武,尤其善于使用金枪。唐朝末年,战乱频仍,年轻的夏鲁奇决心凭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于是参加了割据青州的王师范的军队。后来,王师范兵败投降朱温,夏鲁奇也归到朱温麾下,担任军校。但他与主将不和,便出走投奔晋王李存勖,受到重用。
  李存勖自称为唐朝宗室,打着复兴唐朝的旗号,与朱温多次激战,夏鲁奇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一次在讨伐燕国刘仁恭的战事中,夏鲁奇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全军将士见主将如此用命,也都奋勇当先,紧随其后,杀人敌阵,一举攻破幽州(今北京一带)城,活捉刘仁恭,评定燕国。战后论功行赏,夏鲁奇被评为第一。后梁贞名元年(915),李存勖与后梁军队在河北地区展开拉锯战。李存勖到魏县劳军,夏鲁奇跟随,仅带百余骑兵。不料中了梁军埋伏,夏鲁奇等人死战,从午时杀到申时,自身多处受伤,但仍保护李存勖等到援军赶来。
  后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在魏县称帝,建立后唐,随即率领大军攻打后梁京师汴梁。后梁军大败,梁亡。在这次灭梁战斗中,夏鲁奇立下汗马功劳,被授予郑州防御使。后又授河阳(今河南孟州)节度使、许州(河南许昌)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讨伐两川。夏鲁奇改任武信节度使,镇守遂州(今四川遂宁)。割据西川的节度使孟知祥,率大军3万攻打遂州。夏鲁奇坚守孤城数月,城中食尽。后唐长兴二年(931)正月十一日,遂州沦陷,夏鲁奇自刎而死,时年49岁。
韩熙载
  韩熙载(901—970),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权臣。父亲出任平卢镇节度副使,因而全家迁居青州。韩熙载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以博学名噪一时。
  五代时期,青州战乱频仍。后唐同光末年,韩熙载父亲发动兵变,被后唐镇压,韩熙载遭全家灭族,只有他只身逃出,奔投南方吴国。起初不受重用,只当小官。南唐建立后,开始受到重用,太子李璟即位后,他极力辅佐,在礼仪制定、物色人才等方面尽心尽力。
  李煜(南唐后主)即位后,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还想让他担任宰相。但韩熙载生性狂放不羁,拥妓妾数十人,经常夜间宴乐。李煜便派画家顾闳中夜至其家,根据实情绘制了《韩熙载夜宴图》,交给李煜看。李煜对韩熙载当面进行责备,韩熙载确实也收敛了一阵子,但不长时间就“旧病复发”。李煜叹息说:“真是没办法啊!”韩熙载长期在南朝为官,但无时不在怀念故乡青州。他奉旨出使北宋,曾回到过青州,游览龙兴寺,并在天宫院石柱留有墨迹。宋开宝三年(970),韩熙载病逝,赠官平章事(相当于宰相)、谥“文靖”,葬梅花岭谢安墓侧。韩熙载之宰相,既不是大一统国家的宰相,又是死后追赠,因此在青州籍宰相中分量不算太重。
王 曾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郑母人,北宋仁宗时名相。
  王曾8岁父母双亡,由叔父王宗元抚养长大。少年时代的王曾就读于青州矮松园(今青州一中),学习刻苦,文采很好,声名远播。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乡试、会试、廷试,皆为第一,连夺三元。
  王曾考中状元后,出任济州通判,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副宰相)。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担当宰相职务,当时王曾只有45岁。王曾为官正直,敢于直谏,曾被三次罢相贬官。第二次罢相时,出任青州知州,做了很多惠民好事,特别是重视教育,大兴州学,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成为当时全国学习的楷模。
  景祐二年(1035),王曾再次入京拜相,并出任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使,封沂国公。他知人善任,推荐提拔了一批有贤德和才能的人,如范仲淹、包拯等人。景祐四年(1037),王曾因与吕夷简政见不同,同时罢相。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身份任郓州通判。
  宝元元年(1038)冬,王曾病故,享年61岁。王曾病逝后,为表彰他的政绩和操守,宋仁宗亲自为他撰写了《旌贤碑》的碑额,后又把他的乡里改名为“旌贤乡”。
  后来,朝廷建立宋仁宗的祭祀庙堂,下诏选择有功的将相配享,认定王曾功为第一。
张 宏
  张宏(938—1001),字臣卿,宋代青州益都人,官至副相。
  张宏的父亲张崤曾做过蒲县县令,最早习武,后重儒学,对《春秋》颇有研究。受父影响,张宏从小就专心治学。北宋太平天国二年(977),年仅40岁的张宏考中进士,不久被任命为将作监丞、宣州通判。由于他文采出众,很快奉调进京担任太子中允、直史馆,参加起草朝廷文书,再迁著作郎。期间,参与《太平御览》一书的编写。
  太平兴国六年(981),张宏任职陕西,之后,任随州(今四川遂宁)知州。任地方官期间,勤于政务,办事干练。后再次进京,担任度支员外郎。雍熙三年(986),升枢密直学士,官至三品。很快又升枢密副使。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张宏就获多次晋升,从五品升为二品高官。虽然皇帝对他信任有加,但张宏非常低调,小心翼翼,谦虚做人,勤勉做事。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循规蹈矩,谨慎从事,历践通显,未尝败事”。
  淳化二年(991),宋太宗大量更换朝廷重臣,张宏也被解除枢密副使,改为吏部侍郎,同时兼任开封知府。当时京城开封治安混乱,赌博猖獗,张宏大力整治,逮捕许多罪犯,牢狱人满为患。宋太宗便殿召张宏,责其尽快解决。张宏向皇帝谢罪,请朝廷下诏,对拘捕的两京及诸州流放罪犯都减罪一等,释放了大量囚徒。至道元年(995),张宏离开京城,出任潞州(今山西长治)知州。次年,加官尚书省右丞(副相)。咸平元年(998),宋真宗赵恒即位,张宏加官工部尚书,并从潞州召回朝廷,知审官院,专门负责朝廷官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次年,宋真宗设立登闻鼓院,任命张宏和后来的名相王旦管理。咸平四年(1001),张宏去世,享年63岁。
王文统
  王文统(?—1262)元代青州益都人。大约生于金代明昌、承安年间。少时,读权谋书,好以言感人。后曾考中进士,不知何因,并没有担任金朝的官职,故自称“布衣”。
  金元交替时期,占据青州的李璮正在扩充实力,千方百计挖掘人才,王文统经人介绍,投到李璮门下,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王文统将女儿许配给李璮为妻。从此,凡军旅大事,李璮都与他商量决定。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皇帝位,急需治国人才,王文统被征召到朝廷委以重任。忽必烈设立中书省,“以总内外百司之政”,启用王文统为中书平章政事,事实上直接担任宰辅之职。由地方军阀幕僚一跃成为朝廷宰相,王文统可谓一步登天。
  忽必烈敢于放权,王文统大胆除弊,君臣配合十分默契。在宰相位上,王文统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诸多改革,如:设置10路宣抚司,对地方世侯军阀实行监督;改革五户丝制度,限制蒙古贵族权力;推行钞法,统一货币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相两年,王文统殚精竭虑、勤于政务,不敢有丝毫懈怠。
  中统三年(1262),占据益都的李璮发动叛乱,歼灭驻守益都的蒙古军队,打开府库,犒赏部下。又兵分四路,攻占蒲台(今山东滨州)、淄州等地。因王文统是李璮的岳父,忽必烈怀疑叛乱是二人密谋,随即对王文统进行逮捕,并以谋反罪处死。王文统虽因受李璮叛乱牵连而被杀,但历史功绩不可淹没。《元史》就曾这样评价王文统:“元之立国,其规模法度,世谓出于王文统之功为多云。”
普颜不花
  普颜不花(?—1367),蒙古族人。嘉靖《青州府志》称其为“益都人”。元朝建立后,许多蒙古人内迁中原各地,普颜不花的先辈也来到青州居住,接受汉文化,遂为青州人。
  普颜不花天资聪慧,幼年考中国子监。他精通儒学,文章写得很好。同时,他也保持着蒙古旧俗,骑马射箭等武功样样都行。至正五年(1345),普颜不花参加元代第九次科举考试,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调任河南行省员外郎、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
  至正十一年(1351),普颜不花与红巾军首领徐寿辉在江西江州(今江西九江)决战,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退守龙兴(今江西南昌)再战,小胜解龙兴之围,遂被提升为江西廉访副使。
  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将领毛贵率军攻占军事重镇益都,并占领山东大部地区,普颜不花奉命调回山东收拾残局。毛贵率军北上,直趋大都(今北京),朝廷急调普颜不花回京,任中书参知政事(副相),辅佐皇帝裁决军国大事。江南红巾军形成气候后,普颜不花又率军驻守建宁(今福建建宁),建宁保卫战前后持续64天,战况空前惨烈,最后,红巾军败走,建宁得以保全。
  至正十九年(1359),普颜不花被召回北方,授山东宣慰使,再转知枢密院事,总管山东行省军政事务,守卫益都。普颜不花为官为将14年,屡建战功,从六品累升至一品官,其母亲、妻子都被封为:“诰命夫人”,全家数十口均居住益都。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兵临益都城下。普颜不花苦战数日,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刘 珝
  刘珝(1426—1490),明代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今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少年时的刘珝学习刻苦,19岁乡试中举,22岁考中进士,受翰林院庶吉士。3年期满,授翰林院编修。
  入仕不久,刘珝就相继经历了“土木之变”“于谦抗战”“英宗复辟”等国家重大事件。在应对复杂局势中,刘珝措施得当,逐渐得到朝廷信任。天顺六年(1462),36岁的刘珝被提拔为詹事府的右中允,担负为太子讲学重任。
  天顺八年(1464),太子朱见深继皇帝位。刘珝身为皇帝老师,立即受到重用,提任太常寺少卿兼侍读,仍兼任皇帝老师。此外,刘珝还参与和主持了《续资治通鉴纲目》《文华大训》等重要书籍的编撰工作。成化十一年(1475),刘珝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与政务,这样,刘珝进入内阁,成为“阁老”,官居宰相。成化十八年(1482)年,进加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成为从一品高官。
  刘珝自号“古直”,号如其人,耿直敢言,无所顾忌。太监汪直掌管特务机构“西厂”,横行霸道,陷害官民,滥杀无辜,民愤极大。刘珝大力支持大学士商辂上奏弹劾汪直,历数汪直罪状,说服宪宗下令罢免汪直,撤销西厂。奸臣李孜省等人“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刘珝屡次到皇帝面前直言相谏,力保国本,阻止了李孜省的图谋。
  当时,宪宗皇帝的内阁有三位大学士:万安、刘珝、刘吉。刘珝素来看不起万安,曾当面斥责万安“负国无耻”。为此,万安怀恨在心,一心想搞掉刘珝。这时,“西厂”撤销一个月后又恢复,万安就邀请刘珝一同上书,请求再次解散“西厂”。正直的刘珝不愿与无耻的万安共事,没有参加,恰好中了万安的诡计。宪宗皇帝对刘珝不满,要罢免他。万安等人假装吃惊,装模作样为其求情。刘珝刚直,不吃这一套,上书要求请退,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诏令还乡。成化二十一年(1485),60岁的刘珝返回故里青州阳河,弘治三年(1490),病逝于老家阳河岸边,享年65岁。
  作为一代儒相,刘珝从政之余创作了大量诗文,总计不下百万字。传世的有《古直文集》,其中收录刘珝诗赋、讲章、散文三大类,是研究当时政治、教育、科举等制度的重要史料,其文化价值不可低估。
冯 琦
  冯琦(1557—1603),明青州益都人(祖籍临朐),随父辈长期居住青州府。冯琦自幼聪慧好学,明万历五年(1577),年仅20岁的冯琦考中进士。先是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继而封为侍讲学士,负责给皇帝上课。
  皇后无子,郑贵妃得万历皇帝宠爱,便希望立其子朱常洵为太子,冯琦等坚决反对,极力主张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经过他和其他大臣们的一番努力,朱常洛终为太子。
  万历二十七年(1599),冯琦担任吏部右侍郎,负责为国家选拔贤才。他十分憎恶那些跑官要官之人,为公正起见,每月将待用之人,按官俸高低,写成一张大纸,贴在墙上,张榜公示。有缺时,按榜示顺序依次补之。万历二十九年(1601),冯琦升吏部左侍郎。不久,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次年,主持朱常洛立太子大典。
  冯琦办事得体,深得万历皇帝喜爱,万历想让他入阁,但得到一些老臣反对。冯琦看到宦官当道,朝廷腐败,便16次上书要求致仕,均未得到皇帝应允。万历三十一年(1603),冯琦在任上病逝,年仅46岁。临死前,冯琦还给万历皇帝留下一份遗表,提出为政之道和治国之策,可谓丹心一片、忧国忧民。
  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常常追念冯琦的功绩,6次派人来青州立碑祭祀,并追赠入阁(宰相)。冯琦著书颇丰,有《北海集》《经济类编》《宋史纪事本末》等,这是对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冯 溥
  冯溥(1609—1691),清代青州益都人。
  冯溥是冯裕六世孙,出生青州城里,8岁诵读《左转》《国语》等文章,博览群书,穷极经史。崇祯十二年(1639),31岁的冯溥考中举人。顺治四年(1647),进京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几年,升为秘书院试读学士,定期给皇帝讲课。顺治皇帝在听了冯溥的讲经后,大为赞赏。顺治十六年九月,冯溥升为吏部右侍郎。康熙皇帝即位,冯溥迁任吏部左侍郎。
  冯溥做事谨慎,兢兢业业,而且极为尊崇满汉大臣,继续得到朝廷的信任。康熙六年(1667),冯溥升为左都御史,负责对全国官吏的监察、纠劾。任上,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譬如:他主张把每年老百姓应交的赋税时间延至秋后。因为百姓收入,多是取之农业。如今正月开始征收课税,去年欠税刚交清,今年庄稼尚未种植,哪有钱粮缴纳。根据他的建议,康熙帝命刑、户两部作出了改进的决定。
  康熙九年(1670),冯溥被提拔为刑部尚书。次年二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入内阁参赞机务,成了“阁老”,履行宰相职责,对军国大事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位居宰相,选拔治国人才是第一要务。冯溥先后两次担任会试主考官。他还尊康熙诏令,举博学鸿儒,直接从现任官吏中选拔有学问者为皇帝近臣。冯溥在内阁期间,还担当重修《太宗文皇帝实录》的总裁官。
  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冯溥致仕回家,皇帝为他加官太子太傅,在诏书中称他为“辅弼重臣,端敏练达”。告老还乡后,冯溥在原衡王府花园旧址,辟建园林,“筑假山,竖奇石,环以竹树”,取“无独有偶”之意,名曰“偶园”。现偶园成为青州一大旅游景点,上海同济大学、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曾多次来青考察偶园,称偶园中的假山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一定要保护好。
  康熙三十年(1691),83岁冯溥病逝于偶园。死后葬于邵庄镇南辛店村冯家祖坟,1966年祖坟被全部毁坏。   (张启瑞)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青州博物馆荣登... 04-10
青州市人民医院... 04-03
青州市获评山东... 04-03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