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东阳城与阳河之名的来由
东阳城与阳河之名的来由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3-05-23 17:18:41      
内容摘要:东阳城之名的由来 公元399年鲜卑贵族将领慕容德依照高僧朗公指点的路径、时间安排,顺利地夺取了广固城,建立了南燕国。按照皇家的规制,皇帝登基后就要选定自己的万年吉地。风水术士为慕容德选定的龙脉风水宝地...


东阳城之名的由来
  公元399年鲜卑贵族将领慕容德依照高僧朗公指点的路径、时间安排,顺利地夺取了广固城,建立了南燕国。按照皇家的规制,皇帝登基后就要选定自己的万年吉地。风水术士为慕容德选定的龙脉风水宝地就在南阳水以北,今北关、王府这个地方。南阳水像一条巨龙从此盘旋蜿蜒而过,南望群山联翠,是一处山水相宜、乾坤聚秀的龙脉风水上吉佳埌。并且把这个地方命名为“东阳”,即东方初升的太阳,慕容德也把自己比作东方初升的太阳。慕容德一生笃信佛教,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佛祖保佑、引领他当上了皇帝。为报佛祖之恩,他命高僧朗公在此地营建两处佛寺。一处在今老公院村一带,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是慕容德祭祀佛祖和聆听朗公宣讲佛法的场所。因建在广固城南郊,故南燕国称它为“南郊之庙”、“郊庙”;因寺内建有七级佛塔,故《魏书》、《水经注》都称它为“七级寺”;《晋书》、《南史》称它为“七庙”;而七级寺的和尚则称“广固寺”、“广固南寺”(《广固寺塔铭·天宝九年》)七级寺是山东唯一载入多部正史的东方大寺,是山东唯一空前绝后的皇家国寺。高僧朗公为其所营建的第二座寺院叫“皇化寺”。在今北关大街东侧王井巷和金家巷附近。这里是“相传南燕主行宫”(元·于钦《齐乘》),寺内建有“东阳宫”,是慕容德皇帝的行宫,是皇帝歇息、住宿之处。《晋书》载,在广固城内建有皇宫大殿“东阳殿”。是皇帝登基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宫殿。慕容德病危弥留之际,让大臣们在“东阳殿”议定让慕容超继皇位,慕容超是在“东阳殿”登基的。《晋书》、《十六国春秋》、《北史》均载:“超正旦朝群臣于东阳殿”,“超引见群臣于东阳殿”。“东阳”这个吉祥的名字,是慕容德的高参们根据古代五行学说来定名的。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土居少阳,其色为青”;“少阳者,东方也”;“东方少阳,其色为青”。少阳和青是相配的,都是指东方。东阳和青含义相同,它不但有青州之意,并且有光明向上的新内涵。这个名字很吉祥,也很有讲究。所以,慕容德的行宫、皇帝大殿都用这个名字。就是他死后的地宫,葬身的万年吉地,也命名为“东阳陵”。《齐乘》云:“(皇化)寺后东阳陵,慕容德虚葬之冢,近岁始为人所夷”。《资治通鉴·晋纪》载:慕容德死后“虚葬……东阳陵”。是虚葬还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据考,慕容德的帝陵“东阳陵”,就在今北关大街和三合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处,这里是帝陵的最高处。虽“近岁始为人所夷”。至今雨后之水仍沿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四处分流。因皇化寺是按鲜卑族崇日风俗所建,佛寺为坐西面东。故“皇化寺后东阳陵”,就在寺后的这个十字路口处。(详见拙作《青州龙兴寺始末》)。
  东阳宫、东阳殿、东阳陵,这是多么意境深远而吉祥的皇家名称。然而,朝代兴衰,世事沧桑,斗转星移,天下移主。东晋大将刘裕于公元410年灭南燕,夷广固。一代帝国,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东晋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广固城废墟以东另筑新城。羊穆之也是在高人的指点下,选定了这一龙脉风水宝地东阳陵。《齐乘》云:“郭大夫……相水土,劝羊穆之筑东阳城”。还是在东阳陵这块风水宝地上筑起了新的城池,仍用“东阳”之名,曰“东阳城”。“东阳”之名在南燕国之时早已有之,并非因阳水而名。
  东阳城之名的来历,地理学家郦道元和青州秀才晏谟有不同的见解。晏谟是齐国名相晏婴之后裔。南燕国皇帝慕容德将其拜为尚书郎,居商山(山东张店北),分管冶铁。因不居广固城,刘裕灭南燕屠广固,幸免迂难。后写《齐记》并云:“东阳城既在渑水之阳,宜为渑阳城。”叫东阳城,这个“东”字无法解释。而郦道元《水经注》却云:“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郦道元否定了晏谟之见,不应以渑水之名,而应以阳水之名而定之。其实,在晏谟之年代,此水就叫渑水。时过近百年后的郦道元时代,已时过境迁,水名亦变。到北魏中期,渑水已有阳水的俗称。哪有用后来之水名驳以前之水名的道理。其实,用“渑水之阳”还是用“阳水之阳”都不能解释东阳城这一“东”字。岂不知东阳城之名根本就不是因水而名,实乃该地早有东阳之称,“东阳陵”是也。
  中国自古就有因水定城名和村名的规制。如济南、济宁、济源都是因济水而名,临淄是因淄水命名。《尔雅》云:“水出其右曰正丘”,“水出其左曰营丘”等。由于晏谟的粗心大意,仍按旧的惯例推导出“东阳城既在渑水之阳,宜为渑阳城”的结论。郦道元没有详细考察,也没有摆脱旧规制的束缚,而强词夺理的认为“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但总是不能自圆其说。这个“东”字他仍解释不通,说不明白。假如因水而名的话,还是晏谟说的有道理。在晏谟和郦道元两人的误导忽悠下在,至今有人不加思索地人云亦云,总认为东阳城是因阳水而名。更有甚者把南阳水改名为东阳水。还有的说,因在西阳水之东故曰东阳城。事实上,建东阳城之时,此地只有浊水、渑水、洋水、洋溪之称,那时还没有阳水这一俗称。“阳水”之名最早见于北魏中期以后郦道元的《水经注》。恰恰相反,阳水之名是因东阳城而来。而东阳城之名在南燕国时早已有之。
阳水与城的关系
  青州城区的阳河,自古有南北之分。最初,北阳河称“浊水”(《汉书·地理志》)、“溷水”(《水经注》),发源于为山(《后汉书》)。公元311年,前赵青州刺史曹嶷筑广固城后,称渑水、绳水、渑泉;南燕国时称龙水(《晋书》);唐、宋两朝称洋水、渑水、俗称阳水;郦道元称阳水、西阳水、北阳水、浊水;明朝后称阳河、北阳河。但文人仍称渑水。其上游有四条并列的支流,南三支皆发源于黑山薛庄一带,最北的一支在车马村南侧,皆东流,在岔河村(古称五岔河)南侧汇为一河。这一汇合处,南燕国时称“五龙口”(《晋书》)。因南燕国时,此处是皇帝居住的龙地,所以,这五条干支流皆称龙水,龙水流经的山脉称龙山峪,龙水主干之阴称龙山前峪,包括大龙山、二龙山。龙水主干之阳称龙山后峪,即为山、九回山等。五龙水相汇处称“五龙口”,在今岔河村南侧。自五龙口汇为一流,经尧王山以东向东北流,然后北流,经张孟口、高柳、阳河,经寿光地北流入海。南燕国灭亡后,河流虽不再称龙水,但其沿岸的山脉至今仍称龙山峪、大龙山、二龙山、前龙山峪、后龙山峪等。
  南阳河发源于玲珑山西北麓(古称逄山北峰),北源出朗公山(大阴山)北麓,二水相汇自广县城遗址以西北流,至南西关村南侧向东流,汇入瀑水涧之水后东流城区。因是巨洋水(今称弥河)的支流,自古称洋水、洋溪(《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洋读祥”)。筑广固城后,亦称渑水、渑溪,《大齐碑》称渑流。唐、宋两代仍称洋水、渑水,亦俗称阳水。宋·赵抃知青州,诗称“两洋”(南阳河与北阳河)。明朝,正德礼部、兵部尚书、“海岱诗社”陈经称“洋溪”。万历右部政使李本纬诗称“阳溪”。清·安箕诗称“繩溪”。(《青州诗选》)郦道元称阳水、南阳水,至东阳城以东改东北流,至传信楼村后汇入北阳河,再东流,称长沙水,也称泥水,东流入巨洋水(弥河)。
  公元311年,曹嶷筑广固城,废临淄城。迁临淄于广固,移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来驻。连临淄的某些地名、水名等也搬移过来。广固、青州、益都皆称营丘。南朝刘宋之时,东阳城亦称临淄城。浊水、洋水皆称渑水,亦写绳水。从此青州有了渑水这一称谓,直到现在。公元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东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东阳城。东阳城筑成后,因两河皆临近东阳城,又逐渐开始俗称阳水。东阳城在北魏中叶以前四面环水,是为“护城河”。南阳水环其南、东。北阳水绕其西、北,称西阳水和北阳水。《水经注》云:“……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为泥水”。可知,南阳水与北阳水在东阳城东北,今传信楼村后汇为一水后称长沙水,亦称泥水,东流入巨洋水。关于东阳城北的护城河,郦道元称北阳水,他在《水经注》中说,“后人堨断,令北注浊水。”可见,此水后来被人们截堵断流,使其北流入浊水(今北阳河)。经实地考察这段自西而东的北阳水(护城河)是自“五龙口”(岔河)东北流经西店村以北、东流北城(旗城)故址、老火车站南侧、老汽车站故址、传信楼村后西北处,与南阳水相汇,“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之为泥水”,东入巨洋水。“五龙口”后来称五岔河、岔河、岔河口,即河名亦村名。东阳城筑成后,才有南、北两“阳水”之分。郦道元所说的南阳水、西阳水、北阳水都是以东阳城为方位坐标来定名的,这些河流名称皆因于东阳城。
  在中国,宋朝以前,除黄河外,多称水,不称河。宋朝以后逐渐开始称河。明朝后,多以河相称,遂改称阳河、北阳河、南阳河。但文人还多称渑水。河流形成在亿万年之前,而文字产生仅五六千年,城市、村庄因河流命名理所当然。然而青州却反其道而行之,城区的河流之名皆因城而易,一变再变,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可世间之事就是如此,没有绝对只有相对。阳河之名因于东阳城,并非东阳城因于阳水也。(孙凤瑛)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青州经济开发区... 04-24
织密安全网 共... 04-24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青州博物馆荣登... 04-10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