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回忆青州市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回忆青州市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2-03-21 09:54:54      
内容摘要:回忆青州市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4年元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之后,在全国各地陆续掀起了动员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我市(原益都县)也由此拉开了知...


  1964年元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之后,在全国各地陆续掀起了动员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我市(原益都县)也由此拉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
   我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的,当时,县里共动员组织了我们21名城镇知识青年,以集体插队的形式,集中安置到原谭坊公社小刘大队。弹指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翻出这张已泛黄的下乡合影照片时,照片中一个个风华正茂的青少年,现在都成了白发斑斑的花甲老人。再回忆起插队十六年来的生活片断,心中充满了酸甜苦辣,顿觉五味俱生。
   据我们回忆,1964年8月,县里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为减轻当时城镇待业青年就业的压力,以试点的形式,在城关镇各居委会开展动员待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首批报名的共21人,其中男11人,女10人,最大的20岁,最小的仅14岁,高中毕业生3人,其余都是初中生。因为我们这批下乡知青是县里的首批,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在下乡前夕,县里专门在县电影院召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县、镇及居委会的各级领导都亲临大会,领导们亲手给我们21名下乡知青戴上了大红花,并一一握手与我们合影留念。下乡知青有令艳同志,代表下乡青年在欢送会上发言并表了决心。领导们一再鼓励我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定干出个样子,为下步全县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出榜样。会场内外,贴满了“欢迎我县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大字标语。此时此刻,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那时县里还没有汽车,领导亲自送我们到火车站,大约半小时左右,在谭坊火车站下车。一下火车,谭坊公社及小刘大队的领导及部分社员早已等候在站台上,还有几辆披红戴花的大马车也在整装待命。领导与我们一一握手后,我们21人分乘几辆大马车,一路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革命歌曲,行程不到一个小时,便到了目的地小刘大队。这时,全村社员都已自发的等候在村头,我们还没来得及下车,社员们便围拢上来亲热地拉着我们的手问长问短。当晚,我们不顾路途的疲劳,与老社员们进行了联欢,个个都高兴得合不上嘴。
   插队后,我们21名知青分到三个生产队,与老社员们同劳动。我们自己开火轮流做饭。干农活、做饭,这对我们这帮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来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虽然生产队长尽量照顾安排我们较轻的农活,有些老社员们讲一些做农活的诀窍,甚至帮我们干。但一天下来,个个累得腰疼腿酸,手上磨起了血泡,有时累的饭也不想吃。老社员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的还特意给我们送来可口的饭菜。我们为尽量减轻劳累和想家的念头,在业余时间,便自编自演一些文艺小节目,利用开会、学习、空闲及阴雨天没法出工干活的机会,演给老社员们看。说句实在话,我们这帮毛孩子干农活不中用,但编演文艺节目,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还真是一个顶仨。别说,蹦蹦唱唱还真管用,该想家也差的想家了,该累也不觉着累了。
  在农村劳动,最累的农活莫过于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深翻地,挖地瓜井,出猪圈等。手上磨起的血泡新接陈,陈接新,那个时候,真是哭也找不着个坟咕嘟。开弓没有回头箭,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迎着困难上。只有通过磨难、锻炼,才能逐渐的从不适应到适应。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我们逐渐成熟起来,甚至令老社员们刮目相看。在我们知青中有的入了团,有的入了党,有的当上了生产队长、民办教师、团支部书记、赤脚医生,还有的被评为劳动标兵。
  插队后的头几年,县里对下乡知青的管理工作都较正规。县里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有安置任务的公社都建立了知青领导小组,有一名领导具体分管这项工作。另外,县里还专门从市直单位抽调了三名带队干部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具体负责我们知青小组的吃、住、劳动、学习,推荐招工、参军等事宜。基本做到了政治上有人管,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帮。
   当时,我们这批下乡知青,县里规定,下乡满三年即可回城安置。谁料想两年后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各级政府都相继瘫痪,领导们都自顾不了自,谁还顾得上我们回城的事,所以一晃又十年过去了,在这关键的十年里,绝大部分知青都已结婚有了孩子。虽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下乡知青可陆续回城安排工作,但关键的一条必须是未婚,这一条,就把我们绝大部分老知青拒之门外,以后数次安置机会,我们只能望城兴叹。我们悲愤、绝望都无济于事,只能万般无奈地安下心来,甘当一辈子农民。
   1980年春,我们这批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老知青终于迎来了曙光。根据上级的有关政策,对面上仍未回城安置的老知青,全部扫尾回城安置。就这样,我们这些首批下乡的知识青年,最后一批回城安置。回城后,分别被安排到鞋帽厂、印刷厂等大集体单位,每月工资29元。按每个老知青2500元的安家费,由接收单位负责给建了一座筒子式的“知青楼”,每户居住面积20平方米左右,在当时这等居住、生活水平虽处于城区社会贫困线之下,但我们已是心满意足了。
  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我们那批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今早已成了儿孙满堂的花甲老人。我们每当翻出这张当年下乡的老照片,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涌上心头。是酸、是甜、是苦、是辣,难以说清。再看看当年我们身边的那些老同学,他们的工资是我们的几倍。车子、房子、位子个个都风光无限,而我们绝大多数至今仍过着布衣族的生活,每月一千来元的退休金,虽也衣食无忧,但心里总是难以平衡。看来,人生一世,只有遵循“知足常乐”这个人生哲理,才能解除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安享晚年。
  忆述:李林 杜敬媛 有令艳
 整理:有令衡
 


编辑:jrqzw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翰墨青州 巾帼... 05-10
青州市图书馆荣... 04-30
第五届中华诗人... 04-26
青州经济开发区... 04-24
织密安全网 共... 04-24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