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关于松林书院属于省级书院的考证
关于松林书院属于省级书院的考证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5-06-10 17:38:11      
内容摘要: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由于教学程度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不同,形成了一种等级上的差异。就整体而言,最底层的是私立的家族书院和民办的乡村书院,中间层是县立书院,高层则是州、府、道、省、联省各级书院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由于教学程度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不同,形成了一种等级上的差异。就整体而言,最底层的是私立的家族书院和民办的乡村书院,中间层是县立书院,高层则是州、府、道、省、联省各级书院。如果说底层书院是书院等级之塔的底座,县级书院是塔身的话,高层书院则是塔尖,一方面分担指导学术理念政治化的官方责任,另一方面也兼有学术研究、更新创造儒家精神、养育学派之责。松林书院属于高层书院,一直以来,研究者都认为是青州府一级的书院,但据笔者考查,松林书院在几个历史阶段属于高层书院中的省级书院。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论述,省级书院有两种:一种是总督、巡抚驻节之地的省会书院,如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巡盐御史毕懋康创建的历山书院,清顺治十一年(1654)布政使张缙彦重修,新建白雪楼,改名白雪书院,后因地狭不能容纳更多士子,雍正间迁城内都司府故署,更名曰泺源书院等;还有一种,是由一省的学政创建、主持的书院。主管一省教育行政和科举考试的学政,明称提学御史、督学道,清雍正四年(1726),各省督学道皆改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学政,简称学政,清末改称提学使,与总督、巡抚同为省级要员,知府以下皆为其属官。清于全国设学政20人,一般皆驻于各省省会,但江苏驻江阴县,安徽驻太平府,陕西驻三原县,广东先驻肇庆后移广州……由于这些的不同,衍生了学政主持的省级书院。在学政主持的省级书院中,福建台湾府台南市的海东书院“以府级书院之实而厕身于省级书院之列”。而据笔者考查,清初,山东省的情形也相类似。山东学政先驻青州,后驻济南,松林书院在一段时期内亦“以府级书院之实而厕身于省级书院之列”。
  据《济南府志》记载:“康熙二十七年(1688)(注:笔者在2014年12月《大众日报》发文《蒲松龄:一日遇知己,终生念旧恩》中误作“顺治二十七年”,在此向读者诚恳致歉!),升提学道为提督学院,始移驻历城。”又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载青州知府李涛《重修试院记》曰:“往时,提学以按察司佥事为名,曰‘学道’,驻节青州,平居视事于海防道署,至期则就书院而校士焉。雍正四年(1726),官制既定,移驻济南,以此为行台。”这两部具有权威性的地方志中前者载“康熙二十七年提学道始移驻历城”,后者载“雍正四年学道移驻济南(历城)”,对学道始驻济南的时间略有出入,但都提到学道先驻青州,后驻济南。另据清初著名诗人、学者施闰章督学山东时在《梦愚堂铭并序》中说:“施子返自粤西……一夕,宿青州官舍……其明年,督学山东,驻青州……”这一系列证据表明,清初山东学政先驻节青州,后移驻济南。这一定与青州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关,山大教授李森先生在《历史上青州的政治地位》中说:“青州自西晋永嘉五年(311)取代临淄上升为齐鲁大地的政治中心,迄至明初洪武九年(1376)被逐渐兴起的济南所取代,作为山东政治中心长达千年之久。”如北宋时的青州,历为京东路、京东东路治所,金代青州为山东东路治所,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于青州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辖山东全省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洪武九年(1376)山东行省西移济南,青州由省会降为府治。“即便如此,青州仍呈现着长盛不衰之势”,“顺治十八年,设山东提督,驻青州府”(光绪《益都县图志》),“青州一直是大明衡藩所在,清代青州虽然仍为府治,但雍正八年(1730)在青州城北建造的旗兵驻防城系省级军事治地,青州依旧保留着昔日齐鲁干城的些许影响。”可见青州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所以位于青州的松林书院也格外受到山东学政的青睐。
  早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王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邹守益之子、山东督学邹善热衷书院办学,发扬光大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亲自主持将松林书院易名为“凝道书院”,旨在凝聚人心,传承与发扬儒家文化道统,“时与诸生讲学其中”。状元赵秉忠在《云门书院记》开头追述了凝道书院的办学盛况。他写道:“青州旧有凝道书院,在郡治西南,堂室严翼,桧柏环拱,每青蘋白龙鳞起,若万壑喷巨浪,题曰‘书院松涛’,其创垂题咏载郡志。隆庆丁卯,督学者邹公善,讲明良知,羽翼圣道,设皋比函丈于此。一时贤者师济景从,造士作人之盛,学士、先生迄今数能言。”这说明,隆庆丁卯年(1567)前后,山东督学邹善在青州凝道书院亲自讲学,在他的影响下,英才汇聚,书院办学盛况空前,众人有口皆碑。据青州文史委委员房重阳先生考,钟羽正《青州人物志》记载,隆庆五年(1571)进士朱鸿谟在书院读书期间,邹善向朱鸿谟授“良知之旨”,而鸿谟却“心仪冀端恪公(冀錬,官至兵部侍郎,时在书院讲学)”,“尊濂洛关闽(宋朝理学的四个重要学派)矩旧如护要领”,坚持理学的信念不动摇,后官至刑部侍郎,《明史》有传;万历八年(1580)进士蒋春芳“先从邹颖泉(邹善的号)受良知之传”,是从凝道书院出来的一代名儒。按照邓洪波先生的观点,“由一省的学政创建、主持的书院”属于省级书院,所以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之后、隆庆年间至万历初年松林书院当属省级书院。
  清康熙戊子(1708)年,辛未科探花、被时人推为“巨儒”、“北平黄先生”的著名学者黄崑圃始任山东学政,兴复济南白雪、青州松林两处书院,延名师,选才俊;山左文教,一时称盛。黄崑圃居青期间,考核生员,评定等级,一丝不苟。对优秀者,他聚宴教诲之。对较差者,决不轻易降黜。知府、知县如因小故请求剥夺生员资格,一概不准。此时考中的举人进士,包括江苏巡抚徐士林、湖南粮储道董思恭等十多名。清代诗人赵执信认为黄崑圃精敏明辨是非善恶,学问功力造诣深厚,特别对其“皦然不滓之节,挺然不挠之气”予以高度评价。黄任期将满,还朝之日,青州士子“皇皇如失所恃”,于是纷纷跑到山东巡抚都御史那里请求督学留任。在奏请未果的情况下,“则相与树丰碑于青州之松林书院”,将督学先生的大名跻身于名垂千古的“青州十三贤”之间,以表达一方学子对他的感激与爱戴之情。其事迹见藏于松林书院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赵执信所撰《黄崑圃政绩碑》。
  乾隆甲午(1774),山东学政继任者黄崑圃之子黄登贤视学青州,莅临其父六十余年前任山东学政时捐俸重修的松林书院,对父亲恩泽青州士子,为国育才的政教伟绩感慨不已,决心继承、光大父业。事迹详见收藏于青州市博物馆的《松林书院记》碑。
  康熙至乾隆60多年间,两任山东学政极为重视甚至亲自主持松林书院的教育教学,“山左文教,一时称盛”,即山东的文化教育,盛极一时。这也表明,此时的松林书院级别同济南白雪书院一样,同属省级书院,而乾隆四十年(1775)“白雪书院已废无故址,而松林巍然独存”,地位更非一般。由于一省教育长官的青睐,加之地方官的重视,至乾隆朝,松林书院办学达到辉煌。如青州知府裴宗锡延严锡绥任松林书院山长,“一时肄业诸生常数十百人,数年之间,登贤、书贡、成均者十余人”,其中包括被著名学者钱大昕称为“天下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方志学家李文藻。
  省级书院的一个很重要特征是所聘山长多为一代名流,“经明行修,堪为士子模范”。如山长严锡绥出身进士,曾任安丘县知县;山长杨峒出身举人,被称为“通儒”;道光二十三年(1843)松林书院聘请原金厦兵备道、咸丰《青州府志》的主纂刘耀椿先生主讲松林书院;即使清末松林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法伟堂先生也是光绪十五年进士,山东著名金石学家、音韵学家、方志学家和教育家,曾经主编光绪《益都县图志》。他们都博学多才,皆为硕师大儒,能够与时俱进,制定一整套体现出合乎书院精神的教学方法与制度,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又能聘任有名望的儒者为师,活跃学术,培养人才,实现“讲学明道”的办学理念。
  省级书院的又一个很重要特征,是生徒招生面向全省。上文提到的《松林书院记》碑中所记山东学政黄崑圃所成就的人才,“如徐君士林、李君元直、丁君士称、陈君有蓄、马君长淑、辛君有光、李君志远、刘君轶政、秦君宏、林君仲懿、王君瀛、孙君果、董君思恭,皆知名士也”。其中徐士林,山东文登人,官至江苏巡抚;李元直,山东高密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为四川道监察御史,与徐士林皆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五十二年(1713)进士;秦宏、丁士称皆日照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辛有光,山东日照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林仲懿,山东栖霞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其余皆青州府人。从碑刻所载学子的籍贯考证可以看出,松林书院招生范围不仅仅是青州府所辖的十一个县——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邱、诸城(清初为13个县),还包括文登、高密、日照、栖霞等县,可见松林书院在山东省的名气是很大的,从而吸引了青州府以外全省各地特别是山东省东部的许多优秀生源。
  以上证据充分表明,松林书院虽位于国家二级行政单位——青州府,但在明隆庆至万历初年、康熙乾隆年间“以府级书院之实而厕身于省级书院之列”。而松林书院的前身——北宋矮松园,位于国家一级政区京东路和京东东路治所所在——青州城,出过“连中三元”的一代名相王曾,“矮松名载四海耳,百怪老笔不可传”(宋黄庭坚之父黄庶《携家游矮松园》),被誉为“宋代四小书院之首”(隋同文、刘方田《青州人文地理》287页),其地位更非一般书塾乃至书院所能比。  (王岩)
 

松林书院俯瞰   沈志海摄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青州经济开发区... 04-24
织密安全网 共... 04-24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青州博物馆荣登... 04-10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