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古桥古韵 ——寻览青州古桥
古桥古韵 ——寻览青州古桥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2-04-12 16:37:19      
内容摘要:古桥古韵 ——寻览青州古桥(李俊三) 青州地处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衔接地带,南控沂淮,北走赵燕,东穷莱、登,西达豫、晋。青州的先民,在修筑道路的同时,垒石架木,构筑成桥,跨河越涧,使天堑变通途,方便了军队的征战、人们的出行、货物的通达。


青州地处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衔接地带,南控沂淮,北走赵燕,东穷莱、登,西达豫、晋。青州的先民,在修筑道路的同时,垒石架木,构筑成桥,跨河越涧,使天堑变通途,方便了军队的征战、人们的出行、货物的通达。
    据考证,青州最早的桥梁是建于春秋时齐莱战道上的弥河桥,位于青州东夏镇庄家庄村东北的弥河上。其遗址出土的众多遗物证明:早在春秋时期,这座古桥就是齐国东渡弥河,攻伐山东半岛诸侯国,扩大齐国版图的军事要塞。后来,秦朝的驰道,亦由此跨越弥河,直通成山。秦始皇三次东巡,去芝罘,上成山,登琅琊,皆过此桥。弥河古桥不仅在青州,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是最古老的桥梁之一。
    青州的桥梁不仅年代早,历史长,而且结构巧妙,构造精美也是影响九州,轰动全国的。宋朝,明道年间(公元1032~1033年),青州人用巨石固定河岸,用大木巧妙穿插、连贯,架设起跨越南阳河的无柱虹桥---南阳桥,俗称“飞桥”,为国内首创,影响整个宋朝。当时,东京汴梁及各州、县纷纷仿建。《清明上河图》中,汴梁城内汴河上的虹桥,就是青州飞桥的仿品。这种青州人发明创造的飞桥,在中国的桥梁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建桥的材料在变化,青州人的建桥能力和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桥的构造和规模,也随之发生变化。最早修成的桥梁多为木桥或舟桥。春秋战国时的弥河桥,宋朝的南阳桥,都是木质结构。后来弥河上的巨弥桥、店子桥是舟桥,而元朝以后建造的桥梁,则多为构造精美的石桥。桥的规模也从一孔,发展到双孔、多孔。每孔的跨径,也在不断加大。桥的数量,也在后期逐渐增加。
    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今青州境内,清朝以前建成的古桥,仅知名的就有八十多座。其中,有官府出资在驿道上修建的官桥;有当地民众自发捐资、捐物、捐工,在乡间大道上修造的通济桥;也有政府官员、开明人士、商贾、富户,行善举,便民众,捐资修筑的善人桥;有僧人、尼姑,积善德、修造化,化缘筹资修建的积善桥;还有知名人士、当地领袖出面号召,四方民众群起响应,取石于山,伐木于林,共同出力建成的大众桥。明万历年间,青州知府王家宾曾捐俸倡修、重修桥梁12座,渡河舟1条。这些桥梁,在工程竣工时,常有文人雅士撰写修桥记,镌石、刻碑立于桥头,弘扬其事,昭彰后人。这些碑记,在褒彰义士、弘扬善举的同时,也记载了桥梁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现选部分桥梁记载如下:

庄家庄弥河桥

 

 

位于青州城东北25公里,东夏镇庄家庄村东。跨弥河,东西连接春秋战国时齐莱战道。木桥,长235米,宽4米。引桥夯土之上巨石铺面。巨石加工痕迹明显,有象形文字。桥下有大量春秋战国至唐朝的遗留文物。
    二十世纪末,青州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庄家庄村东北弥河河床中,有明显的古桥遗迹,随之展开调查。古桥由引桥、主桥组成。引桥部分隐藏在河床两岸沙土中,基层夯基清晰,夯窝呈馒头形。夯层厚薄不均,多在15厘米左右。夯基之上,纵向排列5行长85~110厘米、宽78~90厘米、厚40厘米左右的庄家庄桥巨石上的象形文字巨石。石上刀斧雕凿痕迹清晰。有的石块上刻有明显的象形文字。
    河西岸引桥长40米,东岸引桥长60米。东西引桥之间河底,有两行已经碳化的松树木桩,每根直径30厘米左右,长短不一,多在1.5米以上。两行木桩间距3米,顶端有卯榫。
    这是支撑桥面的桥桩。卯榫为连接桥面的部位。
    以此推断:立于水中的两排松木桥桩之上,由卯榫连接粗大的横向木梁,横梁上面,纵向并排的坚固木料,形成宽四米以上的桥面。这样的桥,高出水面不多,既稳健,又便于与两端的引桥连接、车马通行。符合当时的建桥能力和通行要求。
    据当地群众讲,他们经常在桥址附近河沙中,发现炭化的木段、箭簇、铜剑、铜戈、铜矛、铜镞、盔甲、战车部件等。数量多时,一锨沙中就有十几个箭簇、车马佩件等。在桥址两侧千余米的沙滩中,曾陆续发现古钱币、铜镜、铜印。1989年发现过1.4米长的铁剑、口径40厘米的铜甑。经专家鉴定,铜甑为春秋战国时期蒸饭用的炊具。发现的刀币中既有古齐国刀币(多带有“齐之法化”、“齐法化”字样),也有古东莱国的(带有“即墨之法化”字样)刀币,还有汉朝的“五铢”币。铜镜中有汉代的“日月昭明镜”、唐朝的“海兽葡萄镜”。文物分布,离桥越近,数量越多。桥址东西两端,皆有延伸的古道、大面积分布的古代兵营、烽火台、古村落、古墓葬等遗迹。桥址西南的庄家庄村一带,有深达两米多,始于春秋时期的古文化堆积层。
    上述遗物及当地流传证明,庄家庄古桥建于春秋战国,毁于唐末,是弥河上最早的桥梁。是齐国东渡弥河横扫山东半岛,征服众多部落方国的重要桥梁。当年为控制和争夺这一要塞,曾发生过多次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惨烈战争。
    齐献公定都临淄以后,弥河是齐、纪两国的界河。弥河以东,当时存有纪、寒、州、鄑邑、斟灌、斟寻、过、东莱、杞、熊等侯国、部落。河东六里便是纪国的都城(纪台)。这些侯国、部落王侯首领,多是商朝后裔。他们对商的灭亡、周朝的建立,齐侯的到来,怀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时常联合起来对抗齐国。
    齐国为对抗纪国,便在临淄东六十里,离纪国都城最近的弥河西岸庄家庄一带,建立了四座规模庞大的军营;在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高大的方形瞭望台(当地称“方台”),随时注视纪国的动向;从临淄向东径直修筑了一条直达弥河的宽阔战道。沿战道修建了多座烽火台;在战道两侧设立了东营、西营、车马、马栏、草水店、饮马等众多屯兵、练兵营地、粮草供应基地。经过多年精心准备之后,齐襄公八年(公元前690年),齐纪两国军队在弥河滩进行一场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大量的兵器散落弥河滩。
    齐国灭掉纪国后,为顺利东进,继续征服山东半岛的其他部落、方国,建造了弥河上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桥梁——庄家庄弥河桥。
    随后,在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中,齐国军队车马滚滚,战旗猎猎,通过这座大桥,大规模进军胶东。吞并寒国(寒亭)、踏平鄑邑(昌邑)、绞杀过国(掖县)……先后四次与胶东地区最大的东莱国交兵。直至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征服这个版图几乎与齐国相等的东夷大国,使整个山东半岛统统纳入齐国的范围。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征战中,庄家庄弥河大桥,载人,通车,负重兴国,功勋卓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海内广修驰道。横贯山东,东穷莱登的驰道,也由此桥跨越弥河东去。当时弥河上别无他桥。秦始皇三次东巡,登芝罘,上成山,游琅琊,皆路经此桥。
    西汉之初,田横妄图重兴齐国,脱离汉朝。刘邦派大将韩信攻克临淄,跨越此桥,追赶田横到东海之滨。
    晋朝,齐郡、青州、临淄,三级政权同时离开临淄,南迁四十里,移至今青州境内的广固城。东西通达济青莱登的驰道,亦随之南移,经广固城,东西延伸。但原来的齐莱战道,仍为重要军事要道。
    唐朝以后道路失修,逐渐荒芜。道路荒废,延伸道路的桥梁,亦随之毁弃、塌垮,退出世人视线,悄然隐退河底。

万年桥

 

亦称“北大桥”。青州城内跨南阳河,连接南阳、东阳两城,通济青莱登、青沂、燕青等官道。明嘉靖《青州府志》称“北大桥”。
    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南阳河。河深槽宽。宋朝以前,邑人跨水植柱为桥。
    六七月间,山水暴涨,蔽岸塞川而下,河流滂湃,簸荡城基。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宋明道年间(公元1032—1033年),夏英公(竦)任青州知州,欲建桥通衢,消除州患。恰遇一牢城废卒,有智思。先用巨石固岸,再取大木数十根,巧妙穿插连贯,架一虹桥,中间无柱,名曰“南阳桥”,俗称“飞桥”。这一木结构无柱虹桥,当时属海内首创。东京汴梁及各州县纷纷效仿。文人曾肇曾为虹桥撰写《修桥记》。大书法家米芾,书写碑文,立于桥头。元朝郝经曾有“饮马南阳桥,摩挲米芾记”的诗句。可惜,桥、碑皆毁于大水。前几年青州沿南阳河埋设污水管道时,曾在万年桥东百余米处,挖出了飞桥深置河底,已近乎碳化的松树木桩。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郎中郑纲在原南阳桥西百米,修建北大桥。弘治七年(1494年)秋水泛滥,河水暴涨,塞川而下,湮没人畜,北大桥被毁。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青州知府卫一凤、知县刘养浩倡导重修北大桥,委托刘实设计并督修。刘实不负重托,精心设计,苦心督修,赤足立于水中,冬月不缀,桥终于修成。改称“万年桥”,以祈永久不坏。
    大桥以巨石构成,铁柱钉连。(单块巨石体积约2立方米,有单人床大。前几年在大桥下游百余米处发现。石上的铁柱连接点清晰可见)桥长65.3米,宽8米,高7.9米,6个桥墩,7孔石拱,每拱宽5.4米。桥墩迎水面,雕有龙首长鬣水兽。据说此为吞吸洪水神兽。东西两侧桥栏,用白石雕成。上有浮雕《二十四孝图》、《松鹤同春》、《张良圯下遇黄石》等。东栏石柱41根,柱端雕宝瓶22个,狮子19只;西栏有石柱37根,柱端雕宝瓶17个,狮子20只。宝瓶大小、粗细、式样各异;狮子胖、瘦、雌、雄体态各殊。杨应奎在《重修北门南阳桥疏》中赞桥曰:“青齐之襟带,海岱之纪纲。南通淮沂,北接燕冀。万里无滞,百丈何拘”。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大水冲坏万年桥。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青州知府罗大美,嘉庆六年(1801年)知府李戴春先后重修。
    此后,万年桥终日横卧于南阳河,任车马碾轧,山洪冲撞,桥自安泰,岿然不动。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暴雨肆虐,山洪咆哮而下,漂没村舍,人畜俱下,水至桥面,桥亦安然。一直为济青莱登驿道经青州东去莱、登,西赴省会的通衢要冲。
    民国24年(1935年)县长杨九五又修。桥面增铺石板,加固桥身,拆除桥头南北两端石坊,拓宽桥头。桥东北,矗立纪念修桥献身者的“魁五纪念碑”(今存青州市博物馆)。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桥栏上的宝瓶、狮子被毁,石雕图案用水泥覆盖。
    1986年青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万年桥。换桥栏雕石,灌注水泥,复制栏柱,重雕原图,雕宝瓶18对,狮子19对,桥两端增雕大石狮两对。整修后的万年桥,长86米,宽9.4米,高9米。泰然安卧南阳河上。
    历经沧桑的万年桥,迎风雨,斗山洪,驮人载车,贯通河水,沟通两岸,巍峨壮观。既是通衢要冲,又为一大景观。至今车流如梭,行人接踵,仍是青州城南北交通咽喉。

巨弥桥

 

位于青州城东15公里,巨弥村东。渡弥河,连通济青莱登驿道。晋朝时既设舟桥渡河。此后一直设有渡船。有时是沿岸居民自造舟楫,收费摆渡。也有官员捐资造舟,交艄公使用。据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明嘉靖年间益都知县吕孔良、万历年间青州知府王家宾、清乾隆年间知县朱华国等,都曾为该渡口捐资造舟,供路人通行。明朝郡人宋延年有《洰水渡舟记》。邑人李文藻有《造舟记》记载其事。郡人刘迳孚有诗赞王家宾造舟:“路入登莱古渡口,夏秋弥水涨天游。徒杠尚为漂泊虑,舟楫王公设谋周。车马去来无滞迹,东西络绎免淹流。试仿郑产通溱洧,义惠应输第一筹。”
    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在巨弥渡口修一简易木桥,能通汽车,不久桥毁。1940年,日军在此建造水泥平板滚水桥。当时,日本的建桥技术人员,教会中国劳工使用水泥后,便站在河岸,远远监视中国人河中建桥。中国建桥者略挖河沙,便在散沙中为其立基、造桥。当时参加建桥老者说:“当时大家都在胡弄日本人。现在我们常说的‘胡弄洋鬼子’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历时三个多月建起的滚水桥,当年初夏,即被冲毁。1942年,日军又在巨弥渡口修建木桥,很快又毁。
    1946年,国民党军队为控制胶东,亦在巨弥渡口造简易木桥。不久桥毁。

狮子桥(永济桥)

 

南阳城西,22孔滚水石桥,跨西门外南阳河。连青州通博山、淄川、莱芜、泰安、兖州古道。是青州府出西门通往西南诸县及兖州、曹州、开封、长安的重要桥梁。
    建于北齐天宝七年(556年)。长44米,宽2.8米,高0.8米。明朝天顺年间,山洪冲毁局部。清咸丰六年(1856年)益都知县张槃重修。改称“永济桥”。1958年建西门水库截断水源,道路改线,毁坏古桥。1985年益都县人民政府在永济桥原址,改建3孔石拱桥。以乱石铺基,条石铺面,两边石栏刻八仙过海浮雕。桥长61.38米,宽7.9米,中孔高4.76米,宽5米,两边小孔各高2.7米,宽2.97米。成为公园内的风景桥。

汇流桥

 

汇流桥俗称“滚水桥”。巨石砌成。位于南阳城东北角楼下,今青州城云门路青云桥东侧。寻常,汇集南阳河及南阳城四周护城河水流经其下。暴雨时,桥身上下行洪。始建于明朝以前。明嘉靖五年(1526年),黄信重修。清顺治元年(1644年),青州高园人高有闻重修。后禅僧三济增修,亦名“三济桥”。清乾隆元年(1736年),青州人黄大才、夏继先、崔吉侯、薛辉生等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青州人郑琦重修,有《修桥碑记》。桥长45米,宽3.2米,高0.75米,7孔石板桥。明朝至1955年瓜市桥修成以前,汇流桥一直是青沂古道、羊青官道,北通燕京、渤海,南达江淮、吴楚的交通要塞。运送渤海鱼盐、江南糖茶的车马、驼队,来自西北的成群牛马,传递京师政令的驿差,皆路经此桥。桥南的青州东关,是当时繁忙的商客歇脚地及货物交换场。新中国成立后曾重修此桥。历经沧桑的汇流桥,2008年整修南阳河时,改建为人行便桥。

杨姑桥

 

相传,元代一杨姓尼姑化缘筹资所建。位于青州城东南9公里,杨姑桥村西。3孔石拱桥。长12米,宽3.9米,高4米,每孔跨径2.3米。东西连接青安大道。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杨姑桥在城东十八里。劈、云二山之水合流至此,经桥下入阳河。元至正二年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重修。今保存完好。

状元桥


位于青州城东18公里,谭坊镇状元桥村东。跨洗耳河,通当地大路。相传明朝青州郑母村赵秉忠,进京殿试,高中状元后回家,途中路经此地,见一横木为桥,行人不便。遂出资修建成3孔石桥,人称“状元桥”。近桥的长流店村,遂改为状元桥村。今河虽干枯,但几经重修的状元桥犹存。长10米,宽4米,高8米。仍是当地居民东西通行的重要桥梁。

转云桥


亦称“云门桥”。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在青州府治西南七里,云门山西麓傅家庄西。上通黄龙涧,下抵漏溟河。建于明朝。相传,衡王府的公主,看好了井塘村的小伙后,王府为使公主出嫁及婚后往来方便,特意修建了这座两孔石拱桥。桥高6米,单孔跨径4米,孔高5米,桥长20米,跨山涧,桥两端有明朝所铺石板路。无论传说是否属实,建桥者的动机如何,通达山涧两端的大桥,却是明清、民国六百年年间南阳城通驼山、夏庄必由之桥,通王坟逄峪古道重要桥梁。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残破的转云桥得以重建。1958年,道路改线后,转云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1971年山洪暴发,冲毁两端引桥。桥身巍然不倒,至今犹存。

仪凤桥

位于青州城西南15公里,井塘村东。单孔石拱桥。跨南阳河,通当地道路。据石碑记载:明嘉靖元年(1522年),关清泉、张仪等人倡建。后屡有重修。至今仍通达车辆行人。

 

位于青州南阳城西南15公里,大王堂村东。单孔石拱桥,跨径3.1米,高6米,长10米,桥面阔4.5米。桥洞两侧雕有水兽,造型生动。跨山涧,连接青博古道。明崇祯二年(1629年),沿路村民集银57两6钱7分,出工1710个,自发修建。石匠曲永固桥秉直。桥西有圆头碑,镌《新建永固桥题名记》。今桥、碑保存完好。(李俊三)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青州市卫生健康... 03-26
好人好事暖人心... 03-26
招大引强在行动... 03-26
青州市卫健局:... 03-26
市卫健局“三化... 03-21
【护林防火进行... 03-21
青州市市场监管... 03-21
青州市交通运输... 03-15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