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郝家幸福院,一排排砖瓦房屋整齐划一地排列着,青瓦白墙的建筑颇具古韵,道路笔直宽敞、干净整洁,欧石竹、黄杨、石榴树点缀两旁,住户们三三两两的围坐一起纳凉、拉家常,一片祥和宁静的景象。
为助力脱贫攻坚,近年来,黄楼街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庄整合闲置土地建设幸福院,供困难群众和老年人免费居住,郝家幸福院就是这一探索的成功范例。
“给个城里的楼房都不换……”
今年67岁的潘卫华就住在郝家幸福院里。潘卫华是黄楼街道享受政策贫困户,自2017年搬进幸福院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别看我这房子小,一应俱全,冬暖夏凉,给个城里的楼房都不换,不信我带你参观参观。”说起幸福院,潘卫华脸上满是得意。郝家幸福院共有40处居家小院,每户建有54平方米的房屋和35平方米的小院,房屋内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齐全,并统一配备了家具及空调、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和城里的高档楼房一样,拎包入住。”
“住进这小院,没花一分钱,是用原先的宅基地置换的。”2016年,为解决村内困难群众和老年人的住房保障问题,郝家村按照“集中居住、分户生活、互助服务、抱团养老”的思路,利用收回腾空的闲散宅基地,建设了占地15亩的郝家幸福院。村内贫困户可用宅基地置换幸福院,年满60周岁的老人也可免费居住。
“原先的房子根本没法比,四面透风,冬天冻手冻脚是常事,夏天遇上暴风雨,整夜不敢睡觉,就怕房子支撑不住。”潘卫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需要常年吃药,再加上年纪渐大失去劳动能力,生活捉襟见肘。“不仅住上了好房子,各项帮扶政策也接连不断,五保、高龄补贴、慢保……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只有物质精神双脱贫
才是真正的脱贫
“以前住在村子的西北角,周围住户不多,闲来没事连个一起说说话的人都没有。”同样住在幸福院的享受政策户陈希华,一直单身,亲戚朋友也不多,多年来的独来独往导致陈希华不善与人交际。“老陈刚搬进来的时候不太喜欢出门,你看现在,没事就出来和老少爷们一起下棋、打乒乓球、拉家常,性格开朗了,话也多起来了。”幸福院的院长陈云伍向我们介绍。
为了丰富住户的精神文化生活,郝家村根据实际,在幸福院配套建设了娱乐健身广场及棋牌室、图书室、活动室、阅览室、卫生室等10间功能室,供住户免费使用。同时,还在幸福院一角开辟了小菜园,通过种植蔬菜,既让贫困群众有事可干,又帮助减轻了生活负担。
“以前除了干活就在家睡觉,不知道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乒乓球是跟老郝学的,下棋是跟老潘学的……”当我们为陈希华的改变竖起大拇指时,他还不服输的说道:“我隔壁的老欧都学会用阅览室的电脑了,我可不能落后。”从陈希华眼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看到,只有物质精神双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
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住着这么好的房子,享受着这么好的政策,不能还总是伸手要,让别人帮,也得对社会有点贡献。”享受政策贫困户庞清亮患有先天性残疾,虽干不了重活,但追求上进,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生活变得更好。在了解这一情况后,街道扶贫办、郝家村“两委”及帮扶责任人共同商议,结合街道开展的“励志就业工程”,为庞清亮量身定制了“励志岗”,从事郝家村及幸福院的保洁工作。“工作不累,离家又近,每月还有600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让我觉得自己有了价值。”说起这份工作,庞清亮很是珍惜。
“身贫好扶,心贫难治,对于那些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果不能帮助他们树立起依靠自身,通过就业、创业脱贫的志向,而是单纯依靠救济,难以长久,而且很容易又会返贫。”街道扶贫办主任郇超说。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变“要我富”为“我要富”,街道积极开展“励志工程”,针对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户发放一定面值的励志券奖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自觉萌生“不愿贫、不愿穷、不甘落后”的念想,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持久的原生动力。
在郝家幸福院,“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绝不是一句虚话。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黄楼街道紧盯目标任务,多管齐下破解难题,随着一项项政策落地生根,看着一个个贫困群众脸上的笑容,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黄楼街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和成效。 张丹丹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