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早晨,黄楼街道西阳河村75岁的有祥德大爷像往常一样在村里的文化小广场散步,对于在西阳河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有大爷来说,现在的生活环境和以前有了大不同。
“你现在看到的小广场,两年前这里是垃圾堆,地上到处都是长的杂草、堆的垃圾,一到夏天,那味道让人受不了,别说纳凉散步了,走都不想从这走。”谈起村里环境的变化,有大爷指了指文化广场旁的南阳河,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的时候,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都往这河里排,河岸、河面都是垃圾,经过治理,现在河也清了,草也绿了,我没事就来这儿走走。”笔者放眼望去,河水很清,结了薄薄的一层冰,村内红瓦白墙,呈现出一片自然和谐宜居的景象。
完善硬件,筑工作基础
在笔者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一辆环卫三轮车慢慢地驶入了大家的视线里,负责有大爷家附近保洁工作的保洁员蔡继梅将她的“搭档”小三轮停在了路边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条街是我的工作区域,每天9点之前将街道清扫干净就是我的任务。”说话间,她已将附近的落叶扫成一堆,准备用小三轮运到垃圾箱里去。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实施以来,该街道按照每20户设置1个垃圾箱、每75户设置1名保洁员的标准,在西阳河村配备了15个垃圾箱、4名保洁员,并且每天有垃圾收集运输车定时清运,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村“两委”对本村保洁员的工作时间、工作区域进行详细分工,按照“合理分工,提高效率”的原则,将村内四条主干道及村委大院、文体广场等区域分配给4名保洁员,明确了工作责任。
环境整治,扮美丽乡村
“去年4月‘清底子’工作期间,我们村干部动员297户村民,重点对自家周边地块进行了突击整治。”西阳河村支部书记有令光对村内的环境整治,记忆犹新。“各户对自家周围的‘三大堆’进行了彻底打扫,并且村干部带头对南阳河两岸的垃圾、杂草进行了清理,种上了绿植,树上了警示标语,经过整治,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局面。”
近日,西阳河村村“两委”组织全体村民进行冬季大扫除,重点是全面彻底地清除村内主干道、村内联网道路、巷道两侧乱堆柴草杂物,全面治理陈年垃圾、建筑垃圾、废弃粪土等问题,确保村容村貌整洁,无“卫生死角”,无脏乱现象。据悉,冬季大扫除村民参与率达到80%以上,集中清理柴草堆30余处。
监督考核,建长效机制
“这条街就是我的监督范围,我的任务就是每天过来检查,对于打扫不到位的地方及时跟保洁员联系,争取地上一片垃圾都不剩。”西阳河村的卫生监督员有令庆跟我们说到。说完,便开始认真的检查卫生打扫情况。
为使村内环卫工作持续开展,建立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西阳河村设置了10名村级卫生监督员,实行监督员“包街包户”制度,将村内道路、房前屋后、沟渠河道、田间地头等区域合理分配给10名卫生监督员进行检查。同时,该街道不定期对各村进行卫生情况考核评比,评比结果除与保洁员绩效直接挂钩外,还被纳入各村年底综合考核。
从原来的“脏乱差”到现在的整洁有序,西阳河村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美丽蜕变。以前乡亲们认为保持环境卫生是芝麻大的事,但就因为这些芝麻小事,群众之间经常闹纠纷,随着“三大堆”的彻底消失,村子还是那个村子,院子还是那个院子,可生活在里面的人已经变了。(赵振晖 张丹丹)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