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这与检察工作并不矛盾,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市检察院大打“民生牌”,提出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成立舆情“诊所”
2012年3月,检察院控申科干警在内部网页上看到这样一条帖子,大意是:青岛某高校艺术学院的几个艺术生到
青州杨集村去写生,发现一棵粗大的古槐树下,住着一对老夫妇,生活非常艰难,建议检察院的同志能想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当前的生活困窘。
看到帖子后,控申科干警立即将情况向院领导作了汇报,该院快速启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当日,控申科干警驱车50多公里,在大山深处找到了这对老人,通过与老人交谈得知,老大爷名叫张培友,现年94岁,老伴85岁,为了生计,两位老人每天要到山上去打柴。经过向村委走访了解才知道,由于低保名额有限,需要轮流办理,因此张培友夫妇至今还没有低保。随后干警们到庙子镇了解低保分配情况,并与该镇党委协调,将张培友和老伴的低保问题上报民政部门,两位老人的低保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为应对涉检舆情,化解社会矛盾,该院从全院挑选了10名熟悉网络的干警担任网络监管员,成立了所谓的舆情“诊所”。这些监管员每天从各网站搜寻与该院有关的信息,进行“把脉诊断”,认真鉴别筛选,如果确实需要该院解决的,迅速向领导汇报,及时通知有关科室,快速进行处置。截至目前,已经处置了5起关乎民生的舆情事件。
设立“基层群众工作日”
检察院不像公安局、法院,下面有“腿”,有办事机构和场所,有什么事能够迅速下情上知。为了尽快了解下情,解决群众诉求,检察院从2012年4月份决定:每个月的9日为“基层群众工作日”。根据市检察院的统一安排,这一天,干警们要深入到社区、村、户及企业,与群众面对面,听取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
“基层群众工作日”以普法宣传、排查化解矛盾、征求意见建议、开展扶危帮困为主要内容,一个科室联系一个乡镇,对代表委员、困难群众、案件当事人进行走访,并对走访情况及征求的意见建议及时汇总,每名干警认真填写“民情日记”,一个部门建立一套“民情台账”。
针对“民情日记”中群众反映较多的经济纠纷、劳动关系纠纷、工伤保险等问题,该院组织民行、控申等部门干警到各乡镇、企业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结合该院办理的典型案例向群众讲解相关法律知识,为群众答疑解惑。为方便群众求助,还向群众发放了“检民联系卡”。
“基层群众工作日”集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接待来访、矛盾调解疏导和社情民意收集反馈等功能于一身,开展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接地气、解民忧。截止到目前,该院共接受群众咨询90余次,建立“民情台账”20本,“民情日记”104本,征求意见建议50余条,排查矛盾纠纷17件,为民办实事9件。
建立“双联”制度
为切实帮助贫困村发展经济,帮助困难户摆脱生活困难,自2011年起,市检察院建立了支部帮扶联系村、党员帮扶困难户制度,选择了庙子镇下岸青村、黄楼街办夏坡村、弥河镇?林村作为帮扶联系村。购买150余吨水泥帮助?林村硬化村主干街道,解决了影响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问题。针对下岸青村村委办公室多年失修且系危房这一情况,该院及时联系相关部门,重新规划建设村委办公室,并协调落实建设资金、物资,目前村委办公室已建好,该院还为其送去家具、电脑等办公用品。下岸青村是山区村庄,由于生存条件差,许多中青年人都进了城,剩下的多为老年人,针对这一情况,院领导决定,将村里13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列为帮扶对象,定期坚持给老人送衣送被,送油送粮,保证他们吃饱穿暖,安度晚年。该院还在这3个村庄中筛选了73户生活困难家庭,由全院73名党员长期联系帮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张彩虹)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