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磅专题 > 楷模夏名采系列报道
楷模夏名采系列报道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2-05-31 16:16:22      
内容摘要:夏名采:不离不弃惟青州 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83个,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县级馆中惟一入选者。惟一不易,乃众人心血所凝。而扎根青州40载的北大学子夏名采,则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夏名采:不离不弃惟青州老头子啊...


夏名采:不离不弃惟青州
  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83个,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县级馆中惟一入选者。“惟一”不易,乃众人心血所凝。而扎根青州40载的北大学子夏名采,则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夏名采:不离不弃惟青州

老头子啊,我爱你!”
 
    作为记者,没有见上采访对象,是最大的遗憾。我们只能在别人的诉说中,揣摩他的音容,遥望他的背影,靠近他的心灵。
    2月28日中午,71岁的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夏名采因脑干出血昏倒在青州市衡王府桥栏板雕刻评审会现场,从那一刻起,再也没醒来,4月18日6点10分,在与病魔抗争了51天后,夏老走了。
    知名考古学家、潍坊市博物馆的孙敬明先生说:夏名采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文博;一生只爱一个“她”,老伴曲秀华。心无旁骛,不离不弃。
    夏名采是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个北大学生。1961年成为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15名学生之一。这个专业当时很热门,每两年招一届。
     1965年,夏名采在山东青州的东夏镇曲于村实习时,认识了村里的小学民办教师曲秀华,两人一见钟情。我们在夏名采家里,看到了他们1968年2月3日的黑白结婚照,两人目视前方,目光里装满了憧憬。
对妻子的爱,和对青州文物的爱叠加。因爱生爱。1973年,夏名采主动要求从省博物馆调到了青州市博物馆(当时的益都博物馆)。从此,在青州扎根。
 曲秀华说:“早些年,他在野外考古,只要挖开了,就什么也不顾。我生了两个孩子,他都没回来,后来女孩夭折了,他很伤心,回来呆了三四天,又走了。房子漏,他也不往家走,他说我在工地上,你找个人弄弄。在赵铺搞发掘,他父亲没了,家远,他也没回去。他总是说,工地上我走了不行,又怕偷盗的,又怕挖乱了。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看他,他蹲在坑里,晒得和黑炭似的,你怎么能怨他!”
     但夏名采有爱,有对家人的爱,他爱得很深。“在工地上,晚上没事。他给孩子织个毛被心,毛裤,有一次,他给孩子做了个小褥子从工地上背着回来。他手巧……”曲秀华的眼圈红了。
    青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王万里说,夏老去世后,有两个词经常出现在他的脑子里,一个是“一见钟情”,一个是“白头到老”。“我觉得这两个词用在事业上也非常合适,他大学学的是考古,毕业后从事的考古,一生没变,退休后也没有其它爱好,继续从事他的事业,一辈子没变,我觉得太难得了。他离老家比较远,轻易也不回家,他母亲的照片成天在怀里装着,他指着照片对我说,这是我家老太太,过了几天又忘了,又拿照片给我看,说你看这是我家老太太。”
     4月20日上午,好多人慕名来参加夏名采遗体告别。
     哀乐声中,头发花白的曲秀华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句:“老头子啊,我爱你!”
     一句话,让在场的人潸然泪下。
骑车跑遍了1000多个村庄
 
      5间残破的老房子,7名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考古设备……这是夏名采刚到青州市博物馆时的景象。当时博物馆能提供给他的只有一间小东屋,一张床和一把破扫帚。
      据青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孙新生介绍,由于缺少专业的考古人才,那时的博物馆只能作些文物征集和陈列工作,田野考古一片空白。1956年,全国进行第一次文物普查,青州只能从古县志里抄一些古墓葬的记载填报材料。
     夏名采的到来可谓恰逢其时,当时青州农业学大寨活动如火如荼,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不断有文物出土,由于馆里只有夏名采懂考古,一切都成了他的分内之事。“他一听哪个地方出土了文物,就马上骑着自行车赶过去,天天奔波在青州的田野工地上。”孙新生回忆说。
      1981年9月,18岁的庄明军从青州二中毕业,他和三个同学一起被抽调到了博物馆,协助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并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文物知识培训。培训老师就是夏名采。
  “当时我对夏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治学严谨。凡是教过的东西谁再搞错了,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庄明军说,“后来接触多了,才知道夏老师生活上是个很幽默、开朗的人。”已故的潍坊市市长王大海是夏名采的同学,他曾经对曲秀华说,夏名采跳舞跳得可好了,在北大舞蹈队,跳非洲舞,脸抹得乌黑,而且是男扮女装。
  培训结束后,夏名采和他的四个“徒弟”,骑着自行车,带上铺盖卷,背着干粮袋,装上咸菜瓶,踏上了为期两年半的文物普查漫漫苦旅。考古都是在秋后,高庄稼都砍了,能看到地貌。冬天特别冷,冻感冒是常有的事。而文物多在坑洼不平的地方。他们就在崎岖的路上奔波着,探寻着,记录着。庄明军说,最难忘的一次是在弥河供销社的食堂里,当时考察回去已经过了吃饭时间,他们就拿出煎饼、馒头就着凉水往下咽,食堂师傅看见了,端出来半盆菜汤,上面还飘着几只苍蝇。夏老师也没嫌弃,将苍蝇捞出来,蘸着菜汤吃干粮。
  有一次,夏名采师徒住在一户村民家中,村子缺水,但这户人家每天都会省出五茶缸水供他们洗漱,自己则舍不得用一滴,“夏老说看到人家这样,自己没有什么不知足的。”
  虽然条件苦,但夏名采他们普查工作却是一丝不苟,确定方位、丈量面积、采集标本、照相、绘图,每一个环节都仔仔细细,就这样,夏名采和四个学生跑遍了青州1000多个村庄,行程1万多公里,共普查文物遗迹424处。
  孙新生说,夏名采等人的工作让青州的文物保护有据可依,使许多珍贵的文物遗迹免遭破坏。“他们这次基本上把青州的文物家底摸清楚了,我们现在的工作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丰富、完善,夏名采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开创了青州的田野考古工作。”
  庄明军至今还经常回忆起夏老师骑车的样子,夏老师骑的是个大轮自行车,很破,上坡时,链子不打轮,他们就帮着推,夏老师个子不高,骑着大轮车一拱一拱,满头大汗……
    每一尊佛像都经过了他的手
 
  在青州市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二十几个东汉时期的釉陶壶,这批出土于马家冢子东汉墓的文物让许多国家级博物馆羡慕不已,而夏名采正是它们的主要发掘者。
  像东汉釉陶壶这样与夏名采关系密切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青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
  1996年10月,青州市益都师范学校操场发现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得知这个消息,夏名采激动万分,他一边向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申报,一边组织人员作好发掘准备。10月7日,发掘工作顺利展开。
  青州市文物局文物管理科副科长刘华国参加了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发掘,据他回忆,当时已经55岁的夏名采总是奋战在第一线,“白天在工地上搞发掘,晚上查资料。”在他的主持下,经过九天九夜的发掘,这座东西长8.7米、南北宽6.8米、深2米的窖坑共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造像400多尊,震惊了世界。
  之后佛像的拼对、粘接,夏名采也是亲力亲为。“龙兴寺出土的每一个佛教造像几乎都经过了夏老的手。”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告诉记者。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当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据刘华国介绍,当时十大考古新发现已经停止接受申报材料,夏名采多方奔走,终于使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获得了补报的机会。
  1999年,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赴香港展出,夏名采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一场讲座,据陪同他前往的王万里回忆,“讲座非常成功,听众对他的评价很高。”
  近些年,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是夏名采研究的重点,2004年,他的《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发掘给夏老的考古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王瑞霞如是说。
    “我是‘永久牌’的”
 
  2001年10月,夏名采退休,他却更忙了。 博物馆成立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夏名采是党支部书记,老伴曲秀华说:“他家很穷,到了高中时候才捞着穿鞋。没有共产党,他就上不了大学。他常常念叨,别忘本。”
  夏名采完全可以住上宽敞的房子,可他总却舍不得那套距离博物馆百步之遥的老房子。2010年,儿子夏涛装修好了新房,专门给父母收拾出一间房间,可夏名采只住了五天就回来。看不到博物馆,他心里不踏实。
  “夏老虽然退休了,但他每天都会过来,上午一趟,下午一趟,挨个展厅转,雷打不动。”在博物馆干保安的徐学栋虽然才上班一年多,但却对已经退休10多年的夏老非常熟悉,“前不久,出土了一个佛头,他还来帮着清理,并查阅资料为佛头断代呢。”
  夏名采不仅是考古专家,还是文博“杂家”,除了精通考古发掘,他还擅长讲解和陈列。王风群告诉记者,“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听了以后让人佩服。”
  讲解员郭红燕介绍说,经常有日本游客来青州博物馆参观,一般讲解员只讲给翻译听,但夏老总是富有激情地大声讲解,让每一个人都能听到。  近几年,青州市大力推进古城保护,几乎每一个文化建设项目都少不了夏名采的身影,东夷文化标志园建设、衡王府桥栏板雕刻设计、南阳河治理改造、古城保护修复建设、弥河生态治理、花卉博物馆规划……夏名采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有人劝夏名采:退休了又不少拿钱,博物馆有这么多人,没必要太劳累去管那些闲事。夏名采回答:“搞文博事业,我是‘永久牌’的。”
  确实如此,1999年7月,夏名采去美国,记者在他的行程表上看到,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参观博物馆上。“今生能为青州文博事业作出贡献,死而无憾。”这是夏名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真做到了。
(王建 杨国胜 逄春阶)

他给青州带来了“北大风范”
 

       青州市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刘允泉说,夏老的存在,对提升青州市博物馆的专业水准至关重要。他播下了种子,周边兄弟馆,固然羡慕我们的馆藏,但更羡慕我们的专业队伍,在培养人上,夏老功不可没。北大学子和基层结合最密的,就数夏老了,他给青州带来了“北大风范”。

  夏名采去世后,博物馆全体人员都写了缅怀文章,在这51份回忆中,称呼夏名采用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老师”。
  “我1981年来到市博物馆工作,是夏老手把手教的我,我算是他的徒弟。”姜建成说,“夏老将工作当成爱好,把文博事业当成自己的生命!我从他身上学到了最宝贵的东西。”
  1989年冬天,青州市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为了使布展陈列做到最好,夏名采带着姜建成等人,到北京、江苏、湖南、陕西、河南大小几十个博物馆“取经”。时值隆冬,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狼狈不堪,吃的是最便宜的饭,住的是最廉价的旅馆,整个学习过程,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取经”回来后,夏老立即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布展工作中,从施工装修到布展陈列,事必躬亲,每一道工序他都认真把关,每一件展品他都要亲自摆放。
  1986年,市博物馆陈列部原主任王风群从部队转业到博物馆干保卫,当时他对文博事业一窍不通,后来他被调到陈列部,正是夏名采教会了他怎样陈列文物。
  刘华国是个高中毕业生,从未接触过考古,夏名采手把手教他,“我很感激夏老,是他把我领进门,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我。”刘华国说,在培养学生方面,夏名采非常热心,“只要你提出问题,他就会非常认真地回答。”讲解员郭红燕告诉记者,夏名采经常主动帮助年轻人,得知郭红燕是日语系毕业,就把自己珍藏的日语资料借给她看。
  夏名采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他和博物馆里的年轻人打成一片,成了“忘年之交”,博物馆里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夏老。今年春节前,夏老和老伴还专门请博物馆修复室的年轻人一起吃饭,嘱咐年轻人要热爱文博,要把工作当事业来干。 
  今年初,博物馆执法大队还邀请夏老讲课,讲的是关于遗址出土的陶器瓷器如何断代,东夷文化五个时期陶器的特点。王万里说,夏老这个人一生坎坷,一个人从湖南来到青州,远离家乡,融入陌生环境,不经过痛苦不行。女儿8岁那年得病没抢救过来,中年丧子,对一个人的打击相当大。但这些坎坷,从来没有中止他对事业的追求,他什么也不说,默默地如老黄牛一样干着,他的这个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王建 逄春阶)

夏名采最后的日子
 

       2月24日,夏名采接待了参观青州市博物馆的日本考察团,为客人进行了讲解。 

  2月25日,夏名采一整天都在查阅资料,编写青州偶园保护资料、衡王府桥栏板设计方案、古城修复建设规划……
  2月26日,夏名采参加了偶园保护规划论证会,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深夜。
  2月27日,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衡王府桥栏板雕刻论证会,夏名采又很晚才睡。
  2月28日早晨6:40分,儿子夏涛回到家,见习惯早起的父亲仍未起床,觉得有些奇怪,他知道父亲已操劳多日,以为他有些劳累。
  吃过早饭,夏名采照例去博物馆,在修复室与王瑞霞攀谈。王瑞霞说:“夏老特高兴,说要给我们业务人员讲课,在博物馆修复中心,还要给市政府作国学培训,需要扫描一些东西,我还跟他说你别自己扫,让别人帮你一下……他还跟我谈一种叫‘落地生根’的花,他特别喜欢植物。他这个人特别热爱生活,每次去他家他都跟我说你看我这花开得多好。我们一直聊到上午10点多。”
  中午,夏名采回家吃饭,“吃饭时,他使劲地往嘴里扒饭”,曲秀华见他吃得太急,就给他倒了杯开水说:“你别着急别着急,晚不了。”
  匆匆吃完,骑着电瓶车去送小孙女上学。
  中午1点30分,衡王府桥栏板雕刻评审会召开,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夏名采感觉不舒服,他以为冠心病的老毛病又犯了,连吃了两次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
  会议快要结束时,夏明采痛苦地倒在了地上,剩下的速效救心丸撒了一地。
  4月18日6点10分,夏名采去世,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人们在他的口袋中发现了一张信纸,上面写的是他为衡王府桥栏板雕刻写的《奇松园记》故事。
  “送别夏先生!”4月20日上午,青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孟庆广更新了QQ签名。“我很服气这个人,他有点学究气,搞文物研究,需要学究气。他不会钻营,也不会投机,一般人都带着点傲气,又是北大毕业的,但他没有傲气。他干到了最后。他曾经说过一句给我印象很深刻的话,文物这个东西是社会的,放在博物馆里大家都来享受,放在家里没有意义。”孟庆广说。
  考古学家孙敬明的挽联是:“湘石毓,燕京游,古考海岱,重证文史永留名;弥水甥,台臧事,神运龙兴,精绘画图长风采”。孙先生说,夏名采手很巧,博物馆的好多图是他绘的,真正是“精绘画图”。
  4月23日,中共青州市委、青州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向夏名采同志学习的决定》。
  在夏老家,我们看到阳台上那盆叫“落地生根”的花,有一米多高,叶子浓绿。这是夏老最喜欢的花,他也如这棵花一样,从遥远的南方,来到北方,已经落地生根,将生命融入了他挚爱的青州。
  写字台上静静地躺着新买的彩色打印机,只是那个希望继续干下去的文博老兵再也不能继续前行了。
  龙兴寺佛像默立在洁净的博物馆里,但那个能把佛像历史讲得像故事一样好听的老讲解员再也不回来了。
  一次次讲座日期已经排定,然而那个亦师亦友的老者的声音再也不会响起了。
  但夏名采还活着。他经手的珍贵文物上,永远抹不去他端详的神采。他是那般的痴迷、专注、忘我、陶醉……(王建 逄春阶)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青州经济开发区... 04-24
织密安全网 共... 04-24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青州博物馆荣登... 04-10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