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两城相对,吟唱千年古韵
两城相对,吟唱千年古韵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20-07-24 10:14:38      
内容摘要:两城相对,一水中流,这是古人对青州形胜的概括。两城,这里指南阳城、东阳城,是青州古城的主体,堞墙伟岸,隔河相对,穿越1600年的历史星空,尽展海岱雄风。 但是,追溯青州古城的建城史,还要上延600年。早在


 “两城相对,一水中流”,这是古人对青州形胜的概括。两城,这里指南阳城、东阳城,是青州古城的主体,堞墙伟岸,隔河相对,穿越1600年的历史星空,尽展海岱雄风。
  但是,追溯青州古城的建城史,还要上延600年。早在西汉初年,即2200年前,青州就有广县城,此后又有广固城。两城先后而建,中隔阳水遥遥相对,也演绎了众多精彩的历史故事。
  同时,青州古城的又一特点是:既有城内城,又有城外城。明代的衡王府建在古城之内,富丽堂皇,王城与府城相对;清代的旗兵城建在城外,巍峨雄壮,北城与南城相对。
  两城对视,相看无厌。轻抚一把瑶琴,吟唱千年古韵。
 


南阳河与古城墙
 
广县城,汉高祖功臣封地
 
广县古城,建于西汉初年,在今市区西南楼楼山北麓下圈村周围,东邻瀑水涧,西邻南阳河。郦道元的《水经注》称广县为“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大约是两汉时期青州刺史的常驻之地,应该是历史上的第一座青州城。
  经考古工作者勘探,古广县城南北约400余米,东西约500余米,占地面积大致400亩,仅能容纳几百户居民,大约主要居住官宦贵族的家眷及其奴仆,而平民百姓则住城外。
  考古发掘中发现,广县古城下还有厚厚的古文化堆积,最早为大汶口文化。这说明,早在汉代以前,这里就是一个重要的居民点。近代有人考证:商朝第17代商王南庚因黄河水患,向东迁都,经莱芜越过鲁中山区,占领奄地建立都城。到第19代商王盘庚又从奄西迁,最后定都河南安阳殷地。而奄国仍活动于青州故地,史称商奄。西周初年,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奄、蒲姑等发动反叛,被东征的周成王打败,奄灭国,奄侯迁往蒲姑,奄民被迁往曲阜。
  著名历史学家李白凤认为:商代的都城之一“奄”,就是今天的青州城,即广县城,南庚迁都到“商奄”,“商奄非鲁奄”,“实在益都而非在曲阜”。益都,即今天的青州。如果李白凤先生的论断正确,广县城商代就是帝王之都。但是,这仅是一家之言,还需待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的进一步证实。
  不管怎样,汉高祖建立汉朝,在此设县,并把屡立战功的名将召欧封于此地,食邑2600户,为侯国。
  召欧,汉初名将,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进入关中,曾驻兵霸上,阻挡项羽;后来,又带兵平定燕、赵等地,战功卓著,在刘邦封侯的140余名功臣中,名列第28位,封广县严侯。传五世,后无嗣,国除。汉元帝时,又封淄川孝王之子刘便为广侯,食邑广县,传三世。
  关于广县城的历史资料十分匮乏,即便是封于此地的名将召欧,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也是寥寥几句。可是,广县古城出土的一件文物却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这件文物名叫“跪姿胡俑”,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有其复制品。“跪姿胡俑”为石灰石质,高3米,重达数吨。胡俑头戴尖帽,帽边饰穿璧纹,面部较长,眉间突出,深目高鼻,两腮略残,下巴尖窄。身着紧身袖衫,双手交于胸前,系穿璧纹饰腰带,下穿紧腿裤,双膝并拢,两脚压于臀下,脚心向后,呈跪坐式。



广县城石俑
 
  从胡俑的面貌特征和穿戴看,这是典型的匈奴人。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两汉时期,匈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北方边患。汉朝廷与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公元89年,东汉王朝派窦宪、耿秉率军,大败匈奴于稽落山,并追至燕然山,匈奴二十余万口归附。公元91年,汉将耿夔又大破匈奴于金薇山。在东汉的连续打击下,匈奴灭亡。为了庆祝胜利,汉军曾沿途雕造胡俑像,以示功绩。
  这件胡俑造像发现于瀑水涧,紧靠广县城遗址。根据它的形制,当是汉朝墓地中的立像。虽然墓葬已不复存在,但墓主一定是参加过汉匈之战并得胜而还的功臣。且胡俑形制巨大,是至今山东省发现最大的胡俑像,所以墓主人的地位和级别是相当高的。
  胡俑造像虽然经历近两千年的风雨剥蚀,仍默然屹立,仿佛历史的见证,把我们带进那古老的岁月和金戈铁马狼烟烽起的汉匈战争中。
 
广固城,南燕国帝王之都
 
  今青州城区西北隅,有一座尧王山,因传说中的尧王巡狩至此而得名。但是,尧王山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乃是山上的岩画和山前的广固城。
  岩画,即远古时期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大量的岩画资料。尧王山岩画,郦道元曾经这样重笔描绘:
  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石而已,唯刀剑之踪逼真矣。至于燕锋代锷,魏铗齐铓,与今剑草殊。以密模写,知人功所制矣。
  岩画中有战马,有将士,还有齐全的武器装备。从所述内容看,是纪念一次战争,可能是齐恒公称霸的功业,或者是田单复国的壮举,但更有可能是南燕国南征北战的写真。
  可惜,斗转星移,风吹雨融,岩画已经失落,难觅踪迹。而且,同样失落的还有山前的南燕国都广固城。
  广固城,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为曹嶷所建,到东晋义熙七年(410年)南燕国国破城夷,前后恰好存在了100年。这100年,恰好也与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大致同时。
  曹嶷,青州东莱人,早年跟随青州人王弥举兵起义,反抗西晋暴政。后来,在青州作战不利,投靠割据山西的匈奴政权前赵。前赵皇帝刘聪派王弥率大军南侵,攻陷西晋都城洛阳,西晋灭亡。与此同时,曹嶷回兵青州,一路势如破竹,战领临淄,担任青州刺史。
  曹嶷看到临淄城池太大,四周平旷,无险可守,而广县城又太小,不便屯兵,就择地另筑一座城池,叫广固城,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府都迁进城里,广县也并入临淄县。
  广固城遗址何在?今人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尧王山前北阳河西岸,因此处有古城遗踪。笔者认为,两说均有道理,广固城跨河而建,有东城、西城,大城、小城,或外城、内城之分。考古发现也证实:内城位于尧王山前1.5公里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三面环涧,地势险要。
  不管怎样,初建的广固城气势雄伟:阳水绕其侧,“四周绝涧,岨水深隍”,“有大涧甚广,因以为固”。
  广固城取代临淄城成为青州的治所,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而且也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广固城依山傍水,扼制要冲,西靠绵亘的崇山峻岭,北控广袤的千里沃野,东瞰山水相连的胶东半岛,南制通向淮沂的交通要津,政治上更便于施政行令,经济上更便于交流和开发。
  曹嶷驻守广固城14年,他在名义上归属后赵的石勒,但又与东晋政权暗中联络。石勒不能容忍曹嶷拥兵自重,就派遣石虎统率步骑4万讨伐曹嶷。强敌面前,曹嶷只好开门投降。
  城破,残忍的石虎坑杀军民3万余人,还要把剩余的全部杀尽。新任命的青州刺史刘征说:“你留我做青州刺史,没有居民,我做什么刺史?我干脆回去算了!”这样,才仅留男女700余口,刘征做青州刺史,镇守广固城。
  此后,广固城又几经易手,先后归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东晋,数十年间战乱频仍,百姓饱受其苦。到了东晋隆安三年(399年),鲜卑贵族慕容德夺取青州,建立南燕国,广固城成为国都,达到最为鼎盛的巅峰。
  南燕国为“十六国”之一,国祚衰薄,只有12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却使青州成为齐鲁大地历史上唯一有人称帝的地方。
  南燕国历经二帝,开国皇帝慕容德,英武神勇,聪慧睿智,具备创国者的应有素质;亡国皇帝慕容超,刚愎暴戾,狭隘愚昧,具有败国者的一切恶行。南燕国国运短暂,却跨越了中国历朝历代兴亡盛衰的发展轨迹。
  慕容超是前燕皇帝慕容皝的小儿子,曾在兄长建立的后燕担任丞相。强大的北魏政权攻灭后燕时,慕容德占据邺城,抵抗北魏军队。北魏军队兵临邺城,慕容德为保存实力,率部族民众4万余户自邺城向滑台转移。中途遇风,船只沉没,魏军将至,众人大惧;至夕天寒,河流结冰冻合,趁夜间渡河。第二天,魏兵赶到,河冰已化解,慕容德军队逃过一劫。滑台处于平原地带,一马平川,又夹在东晋和北魏两大强国之间,很难立足。尚书潘聪向慕容德建议:
  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三齐英杰,蓄志以待,孰不思得明主以立尺寸之功!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
  慕容德又征求高僧郎公的意见,最终决定率兵攻取青州。一路攻城略地。招降纳叛,顺利占领兗州、琅琊等地,然后遣使招降东晋青州刺史辟闾浑。辟闾浑不从,慕容德遣步骑2万击杀之,夺取广固城。辗转征战的慕容德终于有了立足之处。
  建都广固后,慕容德采取了许多措施,富国强兵。他建立学官,培养人才,亲自到太学考察学生成绩。还派人开发铁矿,兴办炼铁业;又派官吏到沿海管理盐务,增加税收。同时整顿全国户口,劝喻农桑,养兵厉甲,广农积粮,并建立起一支步兵37万,车17000乘,铁骑53000匹的强大军队。在广固城西讲武操练时,“周亘山泽,旌旗弥漫,钲鼓之声,振动天地”。强大的东晋和北魏也不得不对南燕国刮目相看。
  元兴三年(404年)2月,青州地震,栖鸡惊飞,山摇地动,慕容德惊忧成疾,当夜死去,年70岁。余棺材10余具,夜间从四门运出,埋于山谷之中,而虚葬东阳陵。后人一直不知慕容德的真实坟冢所在。
  慕容德病逝后,侄子慕容超即皇帝位。这位年仅20来岁的新皇帝,身长八尺,腰带九围,精彩秀发,容止可观,仪表堂堂。可是,绣花枕头肚里糠,实际上心胸狭窄,猜忌功臣,掌权不到一年,就酿成了众叛亲离、互相攻杀的混乱局面。
  东晋大将刘裕久有攻取青州之志,见时机成熟,便率师北伐。这次北伐的直接原因是:慕容超竟敢为了充实自己的宫廷歌舞队,去东晋境内掠夺少男俊女。而潜在原因,则是刘裕急需一场军事胜利证明自己的武功文略,从而为篡夺皇位奠定基础。
  两军在临朐大战,战局呈胶着状态。刘裕用兵如神,出奇兵攻破临朐城。慕容超仓惶逃窜,奔还广固城,把军队居民都撤入内城,准备长期固守。刘裕大军乘机把广固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广固城的攻坚战进行得异常惨烈,持续了三个多月。刘裕久攻不下,遍求良计。先是塞五龙口,南燕国军民都长起了脚气病,苦不堪言;继而,制造攻城“冲车”,“覆以版屋,蒙之以皮,并设诸奇巧”;又设计制造了飞楼、悬梯、木幔等多种攻城器械,居高临下,实施攻城。城中渐渐不支,出城投降的络绎不绝。
  刘裕见城中疲惫,便发起总攻,四面进逼,杀伤无数。慕容超与左右数十骑出城逃跑,为刘裕擒拿。刘裕当面审讯,青年皇帝倒也不失尊严,神色自若,不发一言。被解送东晋都城建康,市斩,时年26岁。
  刘裕带领的这支汉族军队,其强悍乃至野蛮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来自蒙古草原的“胡人”。城破,刘裕将广固城夷为平地,杀鲜卑王公贵族以下3000余人。经人说情,才留下1万多名妇女儿童,免去一死,当作战利品赏给军士。据说,鲜卑族妇女身材高挑,皮肤洁白,十分漂亮,很多人被刘裕的军人占为妻妾,或转卖给汉族世家做婢妾。



尧王山
 
东阳城,丝绸之路探源头
 
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后,率军回师,留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羊穆之看到广固城一片废墟,不堪据守,便在南阳河北岸东阳陵另筑东阳城。今南阳河古称阳水,北阳河古称浊水,新城因在浊水之“东”、阳水之“阳”,所以名之“东阳”。这是历史上的第三座青州城。当时的东阳城东西长而南北狭,面积大约有2至3平方公里,比广固城内城要大许多。不仅有各级官衙、兵营,也居住士民百姓。东阳城继广固城后仍为青州、齐郡、临淄县的治所。
  随着东阳城的建立,中国历史也从东晋十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其时,东阳城位于北魏和刘宋的交界之处,这种独特的位置使它具有双重作用:一是战略要地,二是商贸中心。因而,在南北朝的历史典籍中经常发现东阳城的身影。东阳城继续是兵家必争之地。占领青州,就可控制整个山东的北部和东部,南可出大岘关,进取沂淮,北可进逼黄河,威胁河北腹地。所以,北魏和刘宋都想占有青州,曾有三次大规模的开战,争夺十分激烈,战争十分残酷。
  第一次战争是北魏首先发难。其时,刘裕病死,南朝主丧国疑,人心不稳。北魏趁人之危,派魏将叔孙建率3万劲骑,自平原渡黄河,兵锋直指青州。刘宋的青州刺史竺夔镇守东阳城,城内仅有文武官员和士兵1500人死守,并凿地道,通南阳河渑水涧,以为退路。两军血战6个月,兵士伤亡惨重,东阳城危在旦夕,竺夔告急。南朝刘宋派名将檀道济率兵日夜兼程,驰往救援。北魏叔孙建久攻不下,又流行瘟疫,听说刘宋檀道济的军队到达临朐,便焚烧营寨和攻城器具,星夜退兵。这次东阳城之战,以刘宋的局部胜利告终。
 


云门山云窟
 
  刘宋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立志北伐,便有了第二次宋魏青州之战。刘宋大将到彦之统领大军,由青州发兵,西出黄河,志在夺取北魏河南之地。北魏初战不利,主动退兵,放弃河南的虎牢、滑台等地。不久,黄河冰封,北魏军队开始反攻,全力进攻到彦之,刘宋溃不成军。青齐一带更是混乱不堪,青州刺史萧思话仓促放弃东阳城,逃到平昌(今安丘),东阳城积聚的粮草也被焚烧一空。但魏兵也疲惫不堪,没有进驻东阳城。萧思话又回到东阳城,青州继续在刘宋的控制之下延续。
  随着时间推移,刘宋则内外交困,北魏则国力上升,大举进攻刘宋。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平东将军长孙陵进攻青州,揭开了魏宋之间第三次大战的序幕。北魏军队一路定肥城,下历城,所向披靡。南朝刘宋在青州城的守将沈文秀,遣使来降。军师郦范认为,东阳城拥众数万,劲甲坚城,不战而降,必然有诈。但长孙陵没有听取郦范的劝告,欣然接受沈文秀的投降,进军东阳。北魏军队驻扎青州西郊,军纪极坏,四处抢掠。沈文秀果然反悔,闭城拒守,长孙陵久攻不下。北魏大将军慕容白曜率军5万增援,会同长孙陵进攻东阳城。这次,北魏主将听取了郦范“扫清四围,孤立坚城”的策略方针,先把青州周边其他城池占领,然后将东阳城团团围住,日夜攻打。仗打得很残酷,前后三年,几乎日日交兵,最后攻入东阳城,俘虏了南朝刘宋的青州刺史沈文秀,地入北魏。
  慕容白曜攻克东阳城,俘获城内居民8600户,41000人,还有南方来的“吴户”300余。还缴获仓粟85万斛,米3000斛,弓9000张,箭18万支,刀22400具,甲胄各3300副,铜5000斤,钱15万。从这份丰盛的战利品,可以看出当时东阳城的繁盛。事实也是如此,尽管战事频繁,但东阳城的商贸中心地位正式形成,城内人口众多,南北商贾云集,丝绸、染织、制陶、冶铁等手工业兴旺发达。
  此后,历经北魏、北齐、隋朝、唐朝、五代、北宋,东阳城作为青州的主城,继续着中国东部商贸中心的地位。当时,东阳城的东门、北门、西门外均设“市”,这种“市”每天从中午12点左右开始,至日落前结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东阳城还是“丝绸之路”的东方源头。“丝绸之路”举世闻名,是两汉到隋唐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的纽带。“丝绸之路”的东方源头在哪里?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州出土的9方北齐线刻画像石,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
  青州北齐画像石中有一幅《商旅驼运图》,画面中央有一胡人,牵着驮有丝织品的骆驼和一匹鞍具齐全的骏马,正在向右方行进。胡人深目高鼻,短发,上穿翻领衫,下着紧腿裤,足蹬轻底尖头皮鞋。骆驼因负载沉重,张嘴喘息。这方考古文物证明:“丝绸之路”的东方源头就在当时的商贸中心——青州东阳城。
  史料记载,北齐时曾有一位异域人士也做过青州刺史,他的名字叫龙康基,是来自西域的粟特人。粟特人,操印欧语系,善于经商,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角。北齐政权让一名熟悉丝绸交易的粟特人担任青州地方官,不是为了更有利于丝绸交易吗?
  隋唐时期,东阳城的丝绸业十分发达。杜甫有《忆昔》诗,回忆在青齐之地漫游时见到的情景:“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大诗人李白也有“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的诗句。当时青州最知名的是“仙纹绫”,驰名全国,是专为皇室提供的贡品。青州设有专门管理丝绸业的机构,丝绸收入成为青州财政经费的主要来源,并有多种丝绸成为宫廷的专门御用品。
  当时有“北绢南布”之说,北方诸州擅长织绢,南方诸州擅长织布。所以,名臣薛兼训任浙江节度使时,募军中未娶妻的军人,多给财物,鼓励到江北青州、徐州一带娶织妇回去,每年得数百名织女,从此,浙江的丝绸业迅速发展起来。丝绸染织业的发达,也就造就了一些商贾富户。《太平广记》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代经营染织业,子孙和姻亲数百家,都在青州经商,家中集财百余万。后人曾编有《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故事,被收入文学名著《醒世恒言》。
  “丝绸之路”,也造就了青州东阳城的辉煌。
 
南阳城,卧牛之城看形胜
 
  南阳城,其始建时代,据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北齐废东阳城,迁筑于阳水南,为南阳城”。但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南阳城始建年代还要早,大约形成于北魏。北魏时期,青州无大的兵革,人口繁衍增多,东阳城难以容纳。熙平二年(517年),北魏重修东阳城时,便在阳水之南修南郭,这就是最早的南阳城。因在阳水之南,故称南阳城。到北齐时,南阳城已形成很大规模。隋唐时期,南阳城发展迅速,规模逐渐超过东阳城。所以,当时的青州总管府、青州都督府和平卢淄青节镇等军事机构皆驻南阳城。北宋末年,东阳城毁于战火。因而从金朝开始,益都府署、转运使司等行政机构也迁到南阳城。当时,南阳城规制宏伟,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元代李璮割据青州时,曾迁数十万军民入城据守,由此可见古城之大。
 




南阳城古城门
 
  朱元璋起兵之时,听从儒生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而顺利统一全国。明朝初年,朱元璋仍然把“高筑墙”作为巩固明王朝的重要措施,重修万里长城,抵御漠北蒙古。同时,对全国各地的城池,规定标准进行重修。此时,南阳城也得到大规模的修筑。南阳城城墙原为土城,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已经破烂不堪。洪武三年(1370年),山东都指挥使叶大旺主持改建南阳城。“增崇数尺,垒石甃甓”,加大高度,砖石筑城。重修后,城墙高12米,护城河宽12米,城西、城北依托南阳河,更为雄壮。城四周绵延长达13里,设四门,每门双层,中有瓮城。南门叫阜财门,东门名海晏门,北门名瞻辰门,西门名岱宗门。从城南高处俯瞰,全城如卧牛形状,所以,南阳城又俗称“卧牛城”。
  改建后的南阳城,不但是青州历史上最为雄壮的城堡,而且成为繁华的商埠,“城”与“市”结合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隋唐以前,青州古城同全国大多数城邑一样,实行封闭式的里坊制,“城”、“市”分离。城内有官署、住宅、寺院及附属场所,划分为许多“里坊”。里坊有坊墙,设四门,坊内设十字街和更小的十字巷。每个里坊,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督察制度。每坊长、宽各300步,约为古代一里,所以称“里坊”。青州南阳城、东阳城兴盛时期设置10到12坊。交易场所“市”和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则在城外附郭。从宋元到明清,“城”和“市”逐渐融合,封闭式里坊制演化为开放式街巷制。明朝重修后的南阳城,是比较典型的街巷制:四门之间贯通数条主要街道,主干街道之间分布许多街巷,俗称胡同;临街建有官衙庙堂和官宦的深宅大院,间杂许多门铺商店、手工作坊和娱乐场所;平民百姓则散住于小巷胡同。在城市管理上,也由里坊制向街巷制转化,设立城隅。明朝青州城共设13个隅,主城南阳城有中、正南、正北、正东、西南、西北等6隅,东关有正东、正西、正南、西南、西北5隅,另有北关隅、古城隅。
 


昭德古街
 
  明清时期青州古城的街巷至今仍有踪迹。今青州城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棋盘街、昭德街、卫街、偶园街、北门街、北关街等。这些街道首尾相连,绵延5公里,被称为“十里古街”。
  东关的棋盘街,由昭德街、粮市街众多街巷构成棋盘状而得名。这里,过去是青州古城的繁华地带,也是达官贵人的居住之地。历史上曾经有过王曾的“宰相府”、赵秉忠的“状元坊”、“软绿园”,还有过“昭德阁”、“海岱阁”、“山西会馆”等名胜。现在的古街保持原有格局,仍然是一处贸易集市。两边多为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活插板门,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2009年,青州东关昭德街被评为全国十大古街之一,近期正在筹划改造为古装戏影视拍摄基地。
  南阳城内北门街,是条青石板古街,街旁多为新建的仿古建筑,现辟为旅游文化市场。开设的古式店铺,大多是经营古玩、书画、工艺品。其中不乏精品,经营各有特色,为古街道增添了不少秀色。此街的北首,与万年桥相衔接。万年桥向北,至镇武庙,便是北关街。该街原是东阳城的主要街道,也是青州最为古老的街道。后东阳城改为北关,便易名北关街。大街两旁多为原有建筑,古老的店铺和民房错落有致。店铺前有出檐的梁柱和明代特有的弯脖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显出街道千余年的沧桑。
  值得一提的是,南阳城、东阳城中间隔着南阳河,交通不便,于是建有南阳桥。南阳桥又称万年桥,俗称北大桥,是两城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游人云集的著名景观。该桥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至少在北宋,这里就有一座极具特色的木制虹桥。据古籍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阳水,限为二城。先是“跨水植柱为桥”。可是,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北宋名臣夏竦知青州时,想解决城内的水患和交通问题,便听取了一位“废卒”,即囚犯的建议,先用巨石垒固其岸,再取大木数十根,巧妙地穿插连贯起来,架为虹状飞桥,中间不用桥柱。这是我国第一座用木结构建造的独特桥梁,虽然没有桥柱,但使用了50多年而不损坏。此后,各地纷纷仿效,木结构虹桥风行一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即是以青州南阳河虹桥为蓝本。后来,木结构的虹桥就为石桥所代替,并更名为万年桥。对于万年桥的赞誉古今颇多。明青州人杨应奎说:“实青齐之襟带,乃海岱之纪纲。南通淮沂,北接燕冀,万里无滞,百丈何拘。”
  万年桥几经修建,今成为七拱石桥,石板桥面。桥长86米,宽9.4米,高9米,南北各有较宽的引桥面。桥两侧有石桥栏,其上有石宝瓶18对,石狮19对。桥两端,还有大型石狮四座,威武雄壮。栏杆上有仿明代刻制的浮雕《二十四孝图》和缠枝牡丹。在桥西侧的迎水面上,每个桥墩,各有一个龙首长鬣的怪兽石雕。据说,龙有九子,性情各异,这石雕怪兽为其九子之一,喜喝洪水,具有镇水的本领,所以,无论河水如何暴涨,总不会没过桥墩。



昔日万年桥

衡王府,皇家宫苑红楼梦
 
明朝,朱元璋为了巩固他的集权统治,建立了同姓诸王分封制度,企图以此来保障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青州古城作为军事重镇,先后有齐王、汉王、衡王封于此。其中,衡王府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朱元璋共分封了25个王,他的第七个儿子朱榑被封为齐王。齐王就藩青州,王府建在西门内龙兴寺旧址。后来,齐王朱榑率领青州护卫军跟从燕王朱棣北征蒙古,多有功勋。但他以军功自居,性情凶暴,多行不法,被建文帝召至南京,废为庶人。
 


大明衡王城
 
  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攻隐南京,登上皇位。朱棣挺喜欢这位勇武过人的弟弟,就恢复了朱榑的齐王旧封。
  朱榑重新回到青州,更加骄纵。他重新在东阳城建造王府,修筑苑墙,地方官吏不得登城夜巡。还暗中畜养刺客,招异人术士为咒诅,动辄带兵滋扰闹事,青州府官员忍无可忍,上书朝廷报告朱榑的罪状,朱榑派刺客杀人灭口。
  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朱榑进京觐见明成祖,朝廷大臣弹劾朱榑罪行。朱榑竟厉声曰:“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不料这话触及了朱棣的敏感神经。朱棣不悦,就把朱榑留在京城,并派人到青州,遣散齐王府的护卫甲士,放出朱榑囚禁的官民,毁掉所造不法器械。朱榑听说后,更加不服。怨言传到朱棣耳朵里,便干脆把他废为庶人。
  废掉齐王后,明成祖封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为汉王,驻藩青州。朱高煦有勇力,多年跟随朱棣征战,战功卓著。但与齐王一样骄纵跋扈,横行霸道,甚至私自僭用皇帝才能使用的车马乘舆器物。明成祖听说后,大怒,历数不法事件数十条,虢夺冠服,等待治罪。太子求情,免于处罚,改封于乐安州。后谋反作乱,被废为庶人。
  其后70余年,青州没有藩王就封,倒也安静了许多。
 


衡王府石坊
 
  明朝弘治年间,又一位藩王来到青州,就是成化皇帝的第七子朱祐楎,被封为衡王。可是,这时的藩王已经与明朝初年大不相同。因为自朱棣“靖难”当上皇帝后,为防止各地藩王篡权夺位,已经取消了藩王的兵权,只让他们享受爵禄,风范地方。
  第一代衡王朱祐楎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模范,他“乐善好施”,除去按照礼仪祭宗庙、朝天子之外,就是暇居斋宫,手不释卷,醉心研究琴棋书画。他特别喜欢写字,书法很精,“四体皆工”。他社会名声挺好,被他的哥哥弘治皇帝称为“诸藩之范”。
  但是,这位衡王在生活享受方面绝不含糊。就藩青州后,大兴土木,在南阳城中建造了辉煌的衡王府。这座衡王府第,在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以及人员配备上,与北京城里的皇宫极其相似,只是规模小些,定员少些罢了。王府内有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祀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代所、公正所,还有伴读、教授、引礼、典服、承奉、宫女、内监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是国中之国。
  衡王府旧址在南阳城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为城内的五分之一。宫苑气势宏大,东为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北面后宰门,正南为大门,外有两座硕大的石坊。
  今日,两座石坊仍在原址,见证着昔日王府的显赫,被当地百姓称为“午朝门”。两座石坊南北排列,相距40余米,建筑形式相同,尽寸大小一致,皆为四柱三门牌楼式结构,由28块巨石雕刻后组成。中门上嵌两匾,匾上题字均为剔底阳文,南石坊横匾两面分别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石坊则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据考证,这些题字竟然是明代的大奸臣、也是书法家的严嵩所书。
  衡王府建立之后,先后经历六世七王,绵延150年。开始几位衡王倒也安稳,基本能继承“祖训”,循规蹈矩,不给地方官员添麻烦,结交社会上的文人墨客,算得上是文雅之士。可是,到了第六代衡王朱常庶,衡王府变得腐败不堪。内部荒淫无耻,对外仗势欺人,连地方官也不放在眼里。文人墨客纷纷避而远之,不再登门。而一些社会渣滓却像苍蝇逐臭一样,纷沓而至,衡王府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
  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贪吝懦弱,既腐败又无能。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后,派将军姚应奉率兵来到青州。患难与共于明朝的裨将李士元杀害姚应奉,找到朱由棷,劝他即位称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险,甘愿听天由命,投降了清政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廷借口衡王子弟叛乱抗清,将末代衡王召进京城,软禁起来。第二年,以叛乱罪杀朱由棷,查抄衡王府,衡王朱氏家族四散逃命,来不及逃走的被变卖为奴。家产财宝“半归禅刹,半入侯门”,富丽堂皇的衡王府被夷为平地。
  皇家宫苑红楼一梦,兴衰荣辱付之东流。但是,衡王府遗存的珍贵文物,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却融入了青州地方文化之中。
 


王坟镇衡王墓
 
  衡王府的传说留存于许多古典名著。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林四娘》《绿色女》《王成》《马介夫》等,都是以富贵堂皇的衡王府为背景。曹雪芹《红楼梦》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记述的也是青州衡王府的故事。
  书中写道,贾政与众幕友谈论寻秋之胜,一改往日的正经面孔,说起“当日曾有一位王曰恒王,出镇青州”,这恒王既好色,又好武,选了好多美女,日习武事。其中有位林四娘,姿色出众,且武艺超群,遂命其统辖诸姬,称为“姽婳将军”。次年,青州城外流贼作乱,恒王出战,兵败被戮,城内文武官员吓破了胆,皆欲献城投降。唯林四娘义照肝胆,为报恒王知遇之恩,率众女将连夜出击,杀向贼营,但寡不敌众,最终血染沙场,柳折花残,全部殉难。
  这里所说的“恒王”,乃实有其人,即青州的衡王。“恒”“衡”音同义近,曹雪芹的笔法是“假语村言,真事隐去”,故以“恒王”代衡王。
  至于林四娘,史不见经传,但民间传说甚多。蒲松龄《聊斋志异》有《林四娘》篇,言衡王府宫女林四娘,色艺双全,遭难而死;其鬼魂与陈生幽会,意绪风流,作悼亡诗:
  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望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
  诗句幽婉凄楚,情意缠绵,含有悼念故主衡王之情。《红楼梦》中,贾政讲林四娘的故事,是以此为题,让贾宝玉叔侄三人作诗,考考他们的学问。年仅13岁的贾兰先写出来: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十几岁的孩子写出此诗,尽管平铺直叙,毫无深意,但还凑付。花花公子贾政是首五言律诗,纯属应付公事。轮到宝玉,则慷慨悲歌,一发而不可收,拟白居易《长恨歌》,吟出一首300余字的长篇歌行《姽婳词》。
  这贾宝玉乃是天下第一情种,尊女轻男,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此时宝玉刚刚因晴雯含冤死去而内心凄苦,听说了林四娘的故事,自然触动心弦,引起共鸣,作出一首好诗。
  《姽婳词》开头便是“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练骑射”,“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一个风流倜傥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接着说林四娘众女将“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闺阁练武,不似男子,终是娇怯之形;笔锋一转“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峰”,恒王出战,不料“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这时,“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成灰尘”,林四娘挺身而出,“号令秦姬驱赵女,秾李艳桃临战场,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慷慨悲切,荡气回肠!结尾句是:“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彷徨。”这不仅是对林四娘的赞美,更是对封建士大夫的愤慨,体现了反封建的主题。
  《红楼梦》一书,写有众多诗词。其中,贾宝玉的《姽婳词》与林黛玉的《葬花词》,不仅篇幅最长,且艺术水平也高,堪称双绝,也是曹雪芹诗词的代表作。《姽婳词》写青州风流衡王事,值得一读。
 
旗兵城,最怜兵苦是青州
 
  青州南阳城,因形状似蓄势待发的卧牛,俗称“卧牛城”。与此南北相对,还有一座城池,因形状似蜈蚣,俗称“蜈蚣城”。“卧牛”与“蜈蚣”,一南一北,相距2公里,隔南阳河遥遥相望,故习惯上又被称为南城、北城。双城南北对峙,又演绎出了波澜壮阔的许多故事。北城,如今是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少数民族社区,生活着2700多名满族同胞。这里,就是“青州驻防满洲旗城”的故地。这座城池,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毁于1947年,共存在217年。
  清朝政府统一全国后,为加强统治,就把它的八旗精锐部队驻扎在各地军事要冲。青州,历来是军事重镇,理所当然地成为清朝政府在山东驻军的首选地。雍正八年,河东总督田文镜三次上书,奏请建立青州旗城,设置“驻防将军”。随后,清廷派湖南进士田敬山督工领建,同时严令青州知府广寿具体指挥。官府以低廉的价格强征当地民户土地,又调集能工巧匠,征集民夫,昼夜施工。所用木料,当地难以筹措,就从东北采伐,经海上运来青州。历经三年,旗城完工。
  青州满洲旗城,规模恢弘,布局严整。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750米,占地面积为7.5公顷。城内按八旗布局,具有浓郁满族风格的官房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就像蜈蚣的身躯;南门外有两条林荫大道,分别通向东阳城的镇青门和曲武门,凌空俯瞰,俨然似蜈蚣头上的两条触须;出北门,通向京师的官道逶迤远去,如同蜈蚣的尾巴。
  不知建城者是否有意,北城对于南城,犹如“蜈蚣”钳制“卧牛”,在青州大地上,象征着满族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与气势。
  旗城极其坚固。城墙用三合土筑成,高5米,底宽4米。城垛口2000个,雉堞参差,雄壮威武。雍正皇帝钦定四门:南曰“宁齐”,北曰“拱辰”,东曰“海晏”,西曰“泰安”。城门上为重檐转角城楼,巍峨壮观,每座城门又分内外两门,有月城。城楼各置火炮,架于月城之上。城外四周有护城河与马道,各宽50米,城墙下设置水闸。
  城内驻防八旗兵将,每旗又分前后两佐,统称“八旗十六佐”。最高指挥官为“驻防将军”,官阶一品。旗城正中有将军府,飞檐斗拱,气势雄伟,东西两侧高筑牌楼式辕门,东辕门上书“青齐名郡”,西辕门上书“海岱雄邦”;辕门里分别题为“澄清北海”“保障东藩”,苍劲有力的大字标明了青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驻防八旗的任务。雍正十年(1732年)岁暮,一个大雪飘飞的深夜,满洲旗兵二千余人自北京赶赴青州驻防城,随军带有满蒙兵工、铁匠。这支部队原驻东北长白山,跟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南征北战,惯用“来无踪、去无影”的神速战术,为建立清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旗兵眷属陆续迁来,进驻旗城的兵民达到15000余人。旗城军民不事农桑工商,由朝廷提供俸饷,平时专职军事训练。作为朝廷屏藩,一有战事,则听从朝廷调遣,执行军事任务。
  青州旗兵多次担负作战任务,既镇压过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也抵抗过外敌入侵,其中,最为壮烈的就是镇江抗英。
  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爆发。配备坚船利炮的英军从广东沿海北上,先后攻击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海防要地。1842年,上海吴淞口失陷,英军7000余人沿长江进犯,兵锋直指镇江。镇江大战在即,已在南京驻防的青州兵400人,在协领穆克坚等带领下,奉令调防镇江。青州兵是从2000多名驻防旗兵中挑选出来的骁勇善战之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民相亲爱,民恃以无恐”,在当地很有声望。青州兵初到镇江,奉镇江带兵主帅海龄的命令,守卫东码头炮台。决战开始,英军大批舰船麇集江面,侵略气焰极为嚣张。战局不利,多处阵地失守。主帅海龄便令青州兵放弃东码头炮台,退守镇江,分守四门,每门百余人。这种作战部署,使青州兵陷入孤军作战,势不相救的困难局面。


旗兵城海晏门

  当时,参战的英军6000余人,编为三个旅。英军舍船登陆,直插镇江城下。于是,400名手持鸟枪、土炮、长矛、弓箭的青州兵与千余人的地方守军,与现代化装备的英军展开了决战。英军火箭齐发,城楼被烧焚。地方守军被英军震慑,畏缩不前。唯有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杀贼”。英军搭长梯攻城,攀援而上。青州兵居高临下,猛烈反击,用大刀长矛与登上城门的英军展开肉搏战,有的与敌军一起滚下城墙。英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用大炮和炸药将城门摧毁,蜂拥而进。主帅海龄见大势已去,投火自焚。但青州兵仍然奋力抗击,与进城英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最终力不能支,才夺门而出。
  这次战斗,青州兵阵亡65人,重伤70余人,另外还有轻伤和失踪百余人。英军伤亡人数,据他们自己公布的数字是亡37人,伤127人,还有3人失踪,这是鸦片战争以来英军损失较大的一次。
  次年,镇江人民为了纪念死难将士,在镇江城西门建青州驻防忠烈祠,立忠烈碑。碑阴胪列阵亡官兵花名,知府崔光芴撰写碑文,并将碑文送与青州。青州驻防旗城也将碑文刻石纪念。是年8月,青州知府李庭扬撰写了显忠碑文,立碑褒奖。今二碑均移藏青州博物馆。
  革命导师恩格斯在他写的《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热情赞扬了镇江守军的精神。他说:“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个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青州兵前赴后继英勇抗敌,得到镇江人民的高度评价。著名诗人陆嵩写有《青州兵叹》,说:“……朝从都护耀戈戟,暮从都护鸣鼓钲,忽然贼众逾城入,奋勇独尔锋争婴。大呼杀贼贼几却,痛无继者悲填膺。洞胸穿臆尚不已,须臾白骨堆纵横……”有镇江人写的《镇城竹枝词》说:“云梯一搭上城头,火箭横空射不休;若问何人能战死,最怜兵苦是青州。”
  “最怜兵苦是青州”,青州旗兵苦战镇江,抵抗外辱,壮怀激烈,名垂青史。但是,别的苦战就不这样幸运了。太平天国起义,青州旗兵千余人参战。太平军破满军江北大营,青州兵死伤惨重。捻军配合太平军作战,转战山东,从博山青石关顺淄河占领金岭镇,向东进发,威胁青州城。青州知府高镇闻报,大惊失色,急调各乡团数千人在淄河东岸阻击,请求驻防旗兵给予支援。青州驻防满洲兵在佐领恒善的带领下,出动500名精干军士,在淄河设防。两军交战,近万名捻军手持丈余长矛,争先恐后,纵马冲锋。青州旗兵用鸟枪射击,打一枪换一次火药,来不及装药,就被捻军冲锋过来,防线动摇。恒善见河滩不利于防守,就招呼旗兵退守一个小山包,继续射击。乡团见旗兵退守,遂纷纷撤后,全线溃退。捻军集中兵力攻打旗兵,蜂拥而至。旗兵死伤大半,恒善命令突围逃跑,捻军紧追不舍,一路赶杀,500名旗兵大部被歼,佐领恒善也被杀身亡。淄河战后,旗兵城家家白幡,处处摆棺,父母哭子,妻喊丈夫,一片哀号,月余不绝。恒善的初婚新娘,也转眼成了寡妇。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寿终就寝。青州驻防城副都统吴延年率八旗兵民接受宣统退位诏书,拥护共和,官守其职,民安其份。但青州驻防八旗的马步联军的编制未动,一直保留下来,组建为“旗兵团”。1925年,旗兵团在青州城的军阀混战中被土匪窦宝璋打败,全军溃散。团长吴延年收拾细软,携带家眷,逃往青岛。
  但满族群众的情感已经融入青州这块土地,继续留在青州,与汉族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旗城公园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青州经济开发区... 04-24
织密安全网 共... 04-24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青州博物馆荣登... 04-10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