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赵抃与青州
赵抃与青州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3-03-12 15:04:54      
内容摘要:——北宋名臣赵抃青州事迹考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四次进入首府机关,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


——北宋名臣赵抃青州事迹考
夏爱民 赵艳娟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四次进入首府机关,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六度在地方为官,涉及今湖南、福建、广西、江苏、四川、安徽、浙江、江西、河北、山东十个省份。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赴青州任,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擢大资政、知成都府离任。这是其一生唯一一次走进齐鲁大地,也是其晚年政治生涯的重要节点。由于广行仁政、治绩卓著、百姓爱戴,列北宋青州名臣十三贤之一;公务之余研修治道、参悟禅道、咏诗唱和,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禅宗云门宗青原下第十二世人物以及开宋调诗人之一。
    一、青州任前:中和之政的典范、熙宁变法的稳健派,因反对青苗法而辞职的“苦”参知政事
    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先后在潭州、崇安、宜州、海陵、江原、泗州、濠州担任过20年地方官,因官声甚佳,至和元年(1054年)被召为殿中侍御史,曾上《论正邪君子小人疏》条陈其执政理念,敢于为正直有为的朝臣欧阳修、贾黯、胡瑗、周敦颐等仗义执言,“一时名臣,赖以安焉”。因弹劾不避权势,连上十多章要求严惩杖杀女使的宰相陈执中终致其罢相,被誉为“铁面御史”,并因此于嘉祐元年(1056年)外放睦州、梓州路、益州路(成都府路)为官。嘉祐五年(1060年)任右司谏,劾罢邓保信、宋庠、陈升之三高官,于嘉祐六年(1061年)再次外放。欧阳修在嘉祐六年(1061年)《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中赞誉:“抃不以中滞进用数年为戒,遇事必言,得罪不悔,盖所谓进退一节,终始不变之士也”。
    赵抃为政地方多年、政绩卓著。嘉祐六年(1061年)知虔州时,“去除烦苛养疲瘵,狱犴虚空寇衰息”,“行之以简易,宽不为驰,严不为残”,表现了深刻的爱民之情与出色的治政才干,时人评为“治有余力”。在知青州前,已经三次入蜀、四任为官,皇祐二年(1050年)首次入蜀,知蜀州江原县(今成都市崇州市江原镇);嘉祐三年(1058年)二次入蜀,任梓州路转运使(今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嘉祐四年(1059年)任益州路转运使(同年益州路易名为成都府路);治平元年(1064年)三次入蜀,任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为政四川多年,长厚清修,清廉自守,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以宽治蜀,蜀人安之”,极受时论好评。英宗曾赞曰“赵某为成都,中和之政也”。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立,召知谏院,对他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四川崇州市清献广场赵抃石像


    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赵抃任参知政事,参与熙宁变法。时曾公亮、富弼为相,唐介、张方平与赵抃为参知政事,吕公弼为枢密使,韩绛、邵亢为枢密副使。“公与富弼、曾公亮、唐介同心辅政,率以公议为主”。他感激思奋,于政事每有建言,受到神宗手诏嘉奖。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四月,唐介因与王安石争论新法,不胜,疽发于背,悲愤而死。富弼也因反对变法而出判亳州。时人称为:生(王安石)、老(曾公亮)、病(富弼)、死(唐介)、苦(赵抃)。史家历来认为,赵抃属于旧党一员,反对变法。其实并非如此,一向以“中和之政”为圭臬的赵抃,属于熙宁变法的积极参与者、稳健派,与老(曾公亮)、病(富弼)、死(唐介)等保守派明显不同,一方面,从便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出发,反对王安石激进、偏颇的变法措施特别是青苗法,与王安石产生激烈政争,但同时,从忠君思想、维护变法班子团结的角度出发,不得不居中斡旋、对作为激进派的王安石做出一些妥协让步,因此常常受到来自激进派与保守派两个方面的攻击,身处“两难”境地,“苦”不堪言。《宋史·赵抃传》记载:“王安石用事,抃屡斥其不便。韩琦上疏极论青苗法,帝语执政,令罢之。时安石家居求去,抃曰:‘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既出,安石持之愈坚。抃大悔恨……”
    随着变法之争的日趋激烈,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激进派的势力越来越大,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相继被贬出朝廷,而作为稳健派的赵抃已力不从心,处境日益艰难。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原则立场上,他旗帜鲜明、铁面无私,屡次上章直陈时政弊端。在与王安石的几次斗争失败后,上疏《奏札乞罢制置条例司及诸路提举官》做最后一搏:“制置条例司建使者四十辈,骚动天下,安石强辩自用,诋天下公论以为流俗,违众罔民,顺非文过。近者台谏侍从,多以言不听而去;司马光除枢密不肯拜。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惧非宗庙社稷之福也。”神宗皇帝方寄望于王安石,自然不理会赵抃的意见,赵抃遂连章请求去位。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求去,四上章,不许。熙宁三年四月,复五上章,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宋史·职官志·宰辅表》载: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巳卯,赵抃自参加政事、右谏议夫夫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当时,“杭故多盗,闻抃性宽,细民益为盗”(《乾道临安志》),赵抃为政素来宽厚,但并非软弱可欺,他宽严相济、雷厉风行,对为盗者严厉打击,没多久,杭州境内就太平了。一心在杭州致仕、安度晚年的赵抃,短短六个月后,不期又接到了远徙青州的圣旨。这位因反对青苗法而辞职的前参知政事,却被安排到青苗法的重要地区推行青苗法,历史,是这样无情,又这样有趣。
    二、青州赴任:千里单骑,琴鹤相随,长诗赠行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庚申(四日),王安石拜相,激进派势力进一步上升,而时为资政殿学士知杭州的赵抃,则同时被诏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稳健派在政治上进一步失利。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辖地在渤海以南、泰山以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宋时期,青州为京东路首府、京畿重地,自古多麦田,是推行青苗法的重要区域、先期推行青苗法的三路(京东、淮南、河北)之一。青苗法是熙宁变法的重要法令,本是朝廷精心设计的为粮农着想、防高利贷盘剥的农业信贷性质的惠政,每年农历1月、5月向粮农两次放贷,由于其官府从中获利、仍然较高的利息、强制推行以及执行等方面的诸多弊端,导致官府与民争利、上等农向官府交利、下等农遭受官府与高利贷者双重盘剥、流民四起等,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与抵制。赵抃的两位前任,一位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一位是状元出身的郑獬,均因反对青苗法或贯彻青苗法不力而被朝廷申饬或罢黜。
    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62岁的欧阳修(1007—1073年),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充京东路安抚使。九月,抵青州。熙宁三年(1070年),欧阳修在青州推行青苗法中,见此法弊端,曾两次上札子,请免除利息、制止强迫摊派,罢提举、管勾等官,真正实现让百姓自愿选择用不用青苗钱,而不是被强迫使用;并建议止发秋科青苗钱,因未获批复即在京东路停止发放,为朝廷诘责。七月(一说九月),改知蔡州。
     熙宁三年(1070年),郑獬由杭州徙青州。郑獬(1022—1072年),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第一。神宗初,拜为翰林学士,因极言进谏,议论朝臣,得罪了不少人,遂权发遣开封府。又因不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忌恨,出为侍读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贬知杭州,未几徙青州。当时正推行青苗法,郑獬只言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纲,遂告病赋闲,提举鸿庆宫。
    朝廷安排赵抃知青州、接替病卧的郑獬的使命,历史上没有记载。赵抃是坚决反对青苗法的,认为“青苗使者于体为小”,并因此辞掉参知政事、出知杭州的。这次被安排远调青州这一推行青苗法的重要地区,让反对青苗法之人推行青苗法之事,而且是在前两任均因此遭罢黜的背景下,含有明显的惩罚、惩戒、威吓的意味。不过,鉴于神宗皇帝对赵抃的信任,也有期待其“戴罪立功”、努力纠正前几任对青苗法的抵制与反对的意图。不管怎么说,从近家衢州且富庶的杭州,到千里之外、远离家乡的青州,这对一个年已62岁、极有可能罢官或卒于任上、将骨头抛在异乡的老人来说,似乎总有点“贬谪”的意味。



赵抃琴鹤相随上任图


    不过,对于一心忠君为国、多年宦海沉浮的政治家赵抃来说,这已是家常便饭。赵抃于熙宁四年元月与杭州新守沈立交割完毕,三月赴青州任。从杭州到青州,有千里之遥。琴鹤相随、轻车上任,是赵抃的一贯作风。时曾巩(1019—1083年)为越州通判,一向以赵抃为政事之师,作《送赵资政》五言诗,赞颂了赵抃多半生的事迹与政绩,表达了对赵抃的由衷钦佩与期望。
        好问逢真主,能言迈古风。
        犯颜天意沃,造膝众情通。
        弹治心忘势,澄清谊匪躬。
        朝廷推指佞,都邑避乘聪。
        白简威方厉,青规遇更隆。

    以上述赵抃为御史事。诗中“乘聪”用东汉桓典为御史事;“白简”用晋傅玄劾奏事。
        析符霄汉上,开幕斗牛中。
        里聚追胥息,阶庭讼銗空。

    以上述赵抃知虔州事。
              纪纲官特峻,帷幄地弥崇。
       吏治连城肃,仓储绝塞充。
       锦官清镇俗,玉垒静临戎。
       膏泽涵荒阻,春阳煦滞穷。

    以上述赵抃治蜀事,诗中“锦官”、“玉垒”皆蜀中地名。他曾担任的梓州路、成都府路转运使,既是一路之经济长官,又负有监察官吏的责任,“纲纪”、“吏治”、“仓储”等便是据此而言。“膏泽涵荒阻,春漾煦滞穷”两句是颂扬赵抃治蜀的惠政。
          均衡求隽望,龟筮协渊忠。
       间出千龄合,平居一德同。
       股肱康事力,舟楫济川功。
       远大经纶略,精微献替忠。

    以上述赵抃为参知政事事。
        夕冰分外阃,昼锦过江东。
        比户仁声入,提封喜气融。
        信深销众伪,明盛破群蒙。
        正洽讴歌美,俄更节制雄。

    以上述赵抃罢参知政事后知杭州事。“仁声”、“喜气”、“讴歌”赞美了赵抃的政绩,感叹其在杭不久又受命他去。
        保民追吕尚,分土继逢公。
        淄水穆幢碧,牛山驻旆红。
        鱼盐方轲集,绮绣万箱丛。
        少憩驱千骑,行归冠百工。

    以上谓赵抃将往青州任职,“吕尚”即齐太公姜姜,“逢公”指东汉时“天下共闻”的大贤、北海人逢萌,“淄水”、“牛山”皆齐之地名。以“追吕尚”、“继逢公”为言,寓有以吕尚、逢萌相比之意。青州濒海,“鱼盐”两句意在言赵抃治青必会给百姓带来富庶,“少憩”两句是预祝赵抃治青有成、归朝拜相,表达了对赵抃的高度尊崇与殷切期盼。
        衮衣天下咏,岂独是倥侗?
     衮衣简称“衮”,亦称“衮服”,为古代天子及王公的礼服,因上有龙的图案得名,指代赵抃;倥侗是书面语愚昧无知之意,为作者自谦词。以上两句为曲终见志,表达对赵抃的殷勤颂美与仰慕之情。
    三、青州仁政:诚心爱人,宽简为要,惠利为本
    赵抃到达青州的时间,史无明文,据詹亚园先生考证,大约在夏季五、六月间到青州任所。知青州一年有余,复于熙宁五年闰七月甲戌即诏命擢大资政、知成都府。因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6称其“在青州逾年”。按北宋惯例,一路驻地的知州一般兼任该路转运使,可以推定,赵抃知青州时应兼任京东路转运使。赵抃是如何对待朝廷急令推进的青苗法的,史无记载,但是从后来赵抃再知成都府,进京面帝时提出“便宜行事”,推测其知青州之时并无“便宜行事”之权,也就是说,不可能在推进青苗法上自行其是、自作主张。不推行青苗法,朝廷不满意;强推青苗法,百姓有抵触。面对这一“两难”课题,赵抃是如何破解的呢?史载,赵抃大力推行以宽容(养民)、简易(便民、不扰民)、惠利(惠民、利民)为特点的仁政,深得百姓爱戴。但对于敏感的青苗法问题,历史记载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但我们还是能够推测,他凭借丰富的从政经验,巧妙化解了这一难题。从其“在青州逾年”且“擢大资政、知成都府”,以资政殿大学士这一只有担任过宰相之职才能获得的殊荣离任看,朝廷对他是非常满意、褒扬有加的。从“两难”到“两个满意”,表现了赵抃高超的政治智慧。
    一是勤荒政。赵抃夏到青州,即遇到了严重的旱蝗灾害。他顾不上千里旅途多日疲惫,应民意组织祈雨,天降甘霖,解除旱情,而且有效治理了蝗灾,成为治蝗奇迹。《宋史·赵抃传》记载:“知青州时。京东旱蝗。及青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时山东旱蝗,青独多麦,蝗自淄齐来,及境遇风,退飞堕水而尽”。赵抃《夏末喜雨》:
        灵湫祈祷酌樽罍,稽首精神敢惰哉。
        民意欲从千里雨,天威为动一声雷。
        预期多稼如云去,且免飞蝗入境来。
        酷暑骤祛还自喜,清风朝夕上楼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祈雨成功、大雨如期而至时的喜悦之情。“民意”、“天威”,在赵抃的心目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时值京东大旱,蝗虫肆虐,青州多麦田,一群飞蝗自淄、齐向青州飞来,祸将延及青州之即,殊料天公作美,先是一场来自东南的飓风将蝗虫吹散,正当退飞之时,苍天又降雷雨,将蝗虫打落堕地、溺水而死。青州幸免于灾,实老天相助,为青州一方黎民之福也。也许,仁政感天,祈雨成功、天降甘霖,而且奇迹般地治理了旱蝗。一次祈雨的行动,不仅解除了旱情,“且免飞蝗入境来”,同时,根据后来赵抃再次知杭时上书朝廷杭州久旱民力匮乏请减免修城事宜的做法,我们可以猜测,深谙政治的赵抃,完全有可能会以旱蝗灾害减产绝产为由,减免青苗硬性摊派贷款。也许,前任所不能承受的青苗之重,就这样被化解了。
    二是举学政。“公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赵抃为政地方多年,每到一处,必讲劝学。青州,更是学子辈出之地。特别是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25岁的王曾(978—1038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状元及第,大魁天下,真宗时两次被拜为参知政事,仁宗时两次被拜为宰相,后被封为沂国公。赵抃到青州之后,拜访当地名流,视察王曾兴建的青州州学。他写了《青州劝学》一诗鼓励州学的学生们下苦功认真读书:
        学欲精勤志欲专,鲁门高第美渊骞。
        文章行业初由己,富贵荣华只自天。
        一篑为山先圣戒,寸阴轻璧古人贤。
        沂公痒序亲模范,今日诸生为勉旃。

    “鲁”通“儒”,渊指颜回,骞指闵子骞,两人都是孔子弟子。汉代扬雄《法言·渊骞》中道:孔子的再传弟子,现在全已不为人知,那为何颜回、闵子骞却不然呢?因为他们依附着孔子,有如“攀龙鳞,附凤翼”,得到孔子的盛名之助而让世人能够认识他们,不至于湮没无闻。这首诗劝勉年轻人要追随德高望重的圣贤,勤奋学习,修身养性,努力完成自己学业。 
    三是施宽政。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公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其为政,善因俗设施,猛宽不同,在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邦之司直,民之父师。其在官守,不专于宽。时出猛政,严而不残。赵公所为,要之以惠利为本。然至于治杭,诛锄强恶,奸民屏迹不敢犯”。在多年的为政生涯中,赵抃形成了因地制宜、因俗治政,宽严不同、有度适度,宽不为驰、严不为残的风格。青州百姓善良、风俗朴厚,与严厉的诛锄强恶的治杭措施完全不同,赵抃因地制宜,宽以待民,营造宽大、宽容、宽松的环境,让百姓安居乐业。当然,他的宽松政策也是有度的,即宽不为驰,不废纲纪。
    四是行简政。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未几徙青州,因其俗朴厚,临以清浄”。赵抃在政事之余,多宴坐,以“讼庭无事”为要,绝不滋事扰民。赵抃治政,无论是杭州的严而简,还是青州的宽而简,其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就是简政。只有简政,才能少取而顺民、养民、利民,而繁政往往多取而扰民。这种以民为本、为政宽简而事不废弛的风格,与当时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滋事扰民、好大喜功的官场积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简政方面,赵抃与欧阳修简直如出一辙。欧阳修就曾对人说:“凡治人者不问吏材能否,施设何如,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所以他做官“不见治迹,不求声誉,以宽简不扰为意。故所至民便,既去民思。如扬州、南京、青州,皆大郡,公至三五日间,事已十减五六,一两月后,官府阒然如僧舍。”
    五是兴惠政。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记载:“赵公所为,要之以惠利为本”。在青州,他不仅为政宽简,且以惠利为本,广兴惠民利民之举,“民有可与与之”,做了许多好事、实事。赵抃《次韵王居卿提刑游云门山》有“岁稔人家户不扃”句,《次韵王宪表海亭赏雪》有“共喜丰登有佳兆”句,都反映了当时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这也与当时一些地方的官员为求一己之私,将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强加于百姓头上,导致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六是善狱政。狱政常常是恶政的渊薮,但在赵抃治下,狱政成为善政之重要领域。赵抃诚心爱人,心存善念,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以百姓为念,以百姓之苦为苦。表现在治狱上,无妄系一人,狱有可出出之。冯梦龙《智囊》记载:“赵清献公抃出察青州,每念:一人入狱,十人罢业;株连波及,更属无辜;且狱禁中夏有疫疾湿蒸,冬有皲瘃冻裂;或以小罪,经年桎梏;或以轻系,追就死亡;狱卒囚长,需索凌辱,尤可深痛。时令人马上飞吊监簿查勘,以狱囚多少,定有司之贤否。行之期年,郡州县属吏,无敢妄系一人者。邵尧夫每称道其事。”赵抃在狱政上的善举,得到了北宋理学大师邵雍的极力称赞。
    四、青州公余:研修治道,参悟禅道,咏诗唱和
    赵抃在勤政之余,静下心来梳理多年为政经验、研修为政之道,与曾巩多有交流,这段时期也是他向佛悟道、成为禅宗云门宗青原下第十二世人物的重要节点,诗文造诣更加深厚、成为开宋调诗人之一的重要时期。
    一是研修为政之道。约略与赵抃到青州任所的同时或稍后,曾巩已到知齐州任。两人相知甚深,情好弥笃,经常书信探讨为政之道。熙宁四年之夏,时曾巩到任未久,有给赵抃的两篇复文:
    《齐州答青州赵资政别纸启》:某昏愚不肖,蒙处以烦剧,不敢辞难,勉强即事。大惧不能免于悔咎,以为侍御者之辱,乃蒙以政术严简见称。盖治烦不可以不简,不可以不严,而要其所趣则未尝不归于慈恕。此非某之所自得,向者窃窥浙西之治,殆出于此,故心潜之日久矣。及施于此,果得安静,则所窃者乃左右之绪馀也。鄙劣何有焉!然今之为治者,非得久于其官而各行其志也,故所为止于如此而已。岂有志者之所素学乎!伏惟明公,道德高深而器业闳远,盖明于此说旧矣,固不待末学之言。其他惓惓,非侍坐不悉。某皇恐。
    《齐州答青州赵资政别纸启》:某驽钝,见使治剧,非其克堪,固亦愚所未晓也。到郡之初,吏事纷纷,良亦可骇。然孤蒙之质,久仰吏师,窃其绪馀辄自试。数日以来,颇觉简静。若遂获如此,实鄙劣之幸也。更冀爱怜,时赐教诲。
    在两篇复文中,曾巩非常谦恭地向赵抃讨教,多有赞颂之辞。赵抃给曾巩的原文已不见诸史料,但从曾巩复文中可以窥见赵抃“浙西之治”的业绩、“治政当威严与宽恕相间,以收驭繁为简之效”的为政思想。见诸史料的,赵抃知青之日,有《寄酬齐州曾巩学士二首》七绝诗二首:
          其一
        太守文章耸缙绅,两湖风月助吟神。
        讼庭无事玲斋乐,聊屈承明侍从人。
          其二
        乐天当日咏东吴,一半勾留是此湖。
        历下莫将泉石恋,而今天子用真儒。

     这两首诗,不仅高度肯定了曾巩文华、治理齐州特别是大明湖的政绩,而且清晰表达了为政简易、以讼庭无事为乐的执政理念,以及“用真儒”的选人用人路线。
    二是潜心参禅悟道。一向为政简易、清净自修、绝不扰民的赵抃,在远离家乡的青州,有更多的时间参禅悟道。几十年的宦海沉浮,让他归隐之意、向佛之心更切。不仅自己笃奉,还勉励好友富弼(郑国公)深入佛门。《五灯会元》载:清献公赵抃居士,字悦道,年四十余,摈去声色,系心宗教。会佛慧来居衢之南禅,公日亲之,慧未尝容措一词。后典青州,政事之余,多宴坐。忽大雷震惊,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慧开笑曰:赵悦道撞彩耳。富郑公初于宗门,未有所趣,公勉之书曰:“伏惟执事,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之备,退休闲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能专诚求所证悟,则他日为门下贺也”。青州是赵抃悟道的重要节点,后成为禅宗云门宗青原下第十二世人物。
    三是唱和青州美景。赵抃工诗善书,苏辙曾称其“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在青州时期,赵抃与友人唱和,有诗歌多篇,其中关于水磨园亭的有一首:
          次韵孔宗翰水磨园亭
        南洋一服通机磨,更引余波绕曲池。
        高柳碧阴无酷暑,小莲红老惜芳时。
        临流共赏休辞醉,按辔重来未可期。
        从此邦人为胜事,范公亭榭孔君诗。

    孔宗翰是赵抃知青州时的京东路提刑,熙宁四年盛夏六七月间,赵抃与他在水磨园亭唱和。
    关于云门山的有一首:
         次韵王居卿提刑游云门山
        十里峥嵘到忽平,兀然如觉梦魂醒。
        石通幽室心生白,径拥寒云步入青。
        一水下窥疑绝线,两山前裂似开屏。
         重城归去仍堪喜,岁稔人家户不扃。

    王居卿,字寿明,进士及第,登州蓬莱人,是北宋著名的水利家。这首诗写出了云门山的山高和作者内心的喜悦,让人吟来,真是荡气回肠,如亲临其境。
    关于表海亭的有四首:
          辛巳青州元月有感
        中秋去岁申和宴,表海今宵北海罍。
       天上无私是明月,隔淮千里照人来。

    (注:辛巳为农历1041年。1071年为熙宁四年,是一个平年,是农历辛亥年,疑是)。从杭州申和堂,到青州表海亭,写出了元月夜共赏月的感受。
          次韵王宪表海亭赏雪
        开樽表海最高亭,正是纷纷雪态轻。
       比屋万层琼室偏,夷涂千里玉沙平。
        因风起絮先春意,与月交光后夜清。
       共喜丰登有佳兆,结成和气在民情。

    王宪即王居卿,提刑简称宪。这首诗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丰收图和百姓安乐图。
          次韵王宪中秋不见月
        一城歌管中秋乐,薄暮楼台六幕垂。
        明月幸无亏损处,浮云应有敛收时。
       聊因表海今宵醉,却起钱塘去岁思。
       有美堂前如白昼,练铺江面镜须眉。

          再登亭偶作
        气象三齐古得名,时登表海最高亭。
        河源一水下青嶂,人物两城如画屏。
        邑报有秋期俗阜,守惭无术济民灵。
        从来狱市并容地,且向樽前任醉醒。



赵抃手迹一•赠悟禅和尚诗碑



赵抃手迹二•山药帖 



赵抃手迹三•名藩贴 


    五、青州离任:政声人去后,千古名臣风
     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神宗皇帝因成都戍卒又出现不安定因素而忧,觉得真正能被蜀人爱戴的恐怕谁也不如赵抃,就封赵抃为资政殿大学士、知成都。这时的赵抃已64岁,虽以未任过宰相之身而受资政殿大学士殊荣,但成都远离中原,路途艰险,要想推辞还是有很多理由的。但以身许国的赵抃,早已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有诗歌:
          再有蜀命别王居卿
        穆陵关望剑门关,岱岳山连蜀道山。
        自顾松筠根节老,谁令霜雪鬓毛斑。
        离家敢谓虞私计,过阙尤欣觐帝颜。
        叱驭重行君莫讶,古人辞易不辞难。

    诗人“离家敢谓虞私计,过阙尤欣觐帝颜”的忠君思想,“辞易不辞难”的精神,非常感人。在青州的时光,赵抃与同僚、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美丽的齐鲁山水、穆陵关、岱岳山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中。
    按照赵抃一向轻车简从、琴鹤相随的作风,没有迎来送往的热闹场面。曾巩有七律一首《送赵资政》相赠:
        镇抚西南众望倾,玉书天上掇持衡。
        春风不觉岷山远,和气还从锦水生。
        学舍却寻余教在,棠郊应喜旧阴成。
        归来促召调炉冶,莫为儿童竹马迎。

     (“岷山”、“锦水”皆蜀中地名;“持衡”指执掌大权。)
    赵抃启程到汴京面见神宗后,于熙宁五年(1072年)冬至后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入蜀,至熙宁六年(1073年)离任,二十年间共四次入蜀、五地为官,七次往返,有宋一代官吏,可能只赵抃一人。令人感动的是,早在赵抃琴鹤相随、艰辛跋涉的途中,成都府出现了百姓因赵抃来守成都而“男呼于道、女欢于灶”、翘首以待的动人场景。著名画家、诗人、梓潼人文同(1018—1079年)《送赵大资政再任成都府》之序写道:“是公二纪中四临于蜀。蜀人既闻公来,男呼于道,女欢于灶,皆曰:‘我之七筋安于食,而枕第乐于寝者,不图今日复因于我公矣。’”
    在赵抃的仕宦生涯中,这样的场景不止出现过一次。赵抃于熙宁十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再知杭州,元丰二年(1079年)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而归,杭人留公不能行,公曰:“六年当复来”。元丰七年(1084年),在离杭六年后,赵抃在其子陪同下重游杭州,“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对一个退休后六年之久的夕阳老人,仍然得到百姓如此的爱戴,在古代官吏中实属罕见。赵抃于元丰七年(1084年)卒,谥清献。名相韩琦称“赵公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也。苏轼为之写下三千五百字《赵清献公神道碑》,称为“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抃一人“兼而有之”,在《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中称赞:“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清•翁同龢摹赵清献公神道碑



衢州市江滨公园赵抃石像







衢州市赵抃祠 


    元修《宋史》,将赵抃与包拯同传。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衢州府为赵抃立祠,每年仲春、仲秋进行官祭,题楹联为“业齐韩富,学肇程朱”,将他与名相韩琦、富弼相提并论,且因他对名儒胡瑗、周敦颐的提携保护而誉为程朱理学的先肇与功臣。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再给赵抃一次重回青州的机会,恐怕也会出现同样令人感动的场景。熙宁九年(1076年),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京东东路辖济南府及青、淄、潍、莱、登、密、沂七州和淮阳军,治青州。熙宁十年(1077年)六月,与赵抃关系密切的京东东路转运使王居卿主持修州城,立飞梁,建楼橹,南岸置吊桥。再后,青州人民将赵抃与寇准、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王曾、吴奎、曹玮、张方平、刘挚、庞籍、李迪、程琳列入北宋青州名臣十三贤,祭祀至今。赵抃,永远的清献公,永远走进了齐鲁历史,走进了齐鲁人民心中。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青州市卫生健康... 03-26
好人好事暖人心... 03-26
招大引强在行动... 03-26
青州市卫健局:... 03-26
市卫健局“三化... 03-21
【护林防火进行... 03-21
青州市市场监管... 03-21
青州市交通运输... 03-15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