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齐”“营丘”“三易都城”初探
“齐”“营丘”“三易都城”初探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4-01-10 15:43:42      
内容摘要: 关于齐地之名的来历,营丘位置所在之处,及齐国三易都城之说,两千年来史学界各派唇枪舌战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关于齐国三易都城、营丘三迁,由于史料匮乏,又无出土文物之佐证,难以探究,历代史学家皆未...


    关于齐地之名的来历,营丘位置所在之处,及齐国“三易都城”之说,两千年来史学界各派唇枪舌战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关于齐国“三易都城”、“营丘三迁”,由于史料匮乏,又无出土文物之佐证,难以探究,历代史学家皆未涉猎,尚一片空白。
    通过现代考古出土大量文物,发现在山东地区,细石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在全国尚属罕见。特别是环泰沂山地带,沂、沭、汶、泗及淄、弥、潍流域,是太昊与少昊氏族部落的发祥地。鲁北的淄、弥、潍流域是少昊、后羿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弥河流域自青州至寿光之间这一段,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夏商周三代遗存及出土文物遍布各地,是山东鲁北最大的古文化遗址。青州苏埠屯一带发掘全国最大的商墓群。“可与安阳殷墟王陵相比,推测是薄姑国君主之陵寝”。(安作璋《山东通史》)这里出土大量带有“亚醜”、“册融”、“融”、“  ”(古益字)等铭文之铜器和刻有“夏禹书”甲骨文化石。铭文“亚醜”,《释醜》云:“亚中醜形,即姒姓族徽矣。”姒是夏禹之姓,可知“亚醜”族徽为夏禹王室之后裔的斟鄩一族。铭文“册融”、“融”,乃夏王朝分封到齐地诸侯国,因原是东夷祝融族一部,故称“融”,是斟族后裔的支季荝氏。可知“融”是季荝氏的族徽。(张福祥《关于东夷部族的来历、构成和文化分布》)王献唐《山东古国考》曰:“夏代齐地多姒姓之国……益都复有姒姓族徽铜器。知此一带,不特为帝相、少康两代战争之中心,且为夏代王室分封之集团矣。”铭文“   ”字,乃古益字,“伯益也”。史料载,伯益为东夷部族著名首领。佐禹治水有功,禹意欲让位于伯益。而“益避居箕山之阴”。(《孟子》)“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阴”。(《史记》)箕山,即今香山,在青州城东郑母镇与谭坊交界处。箕山之阴就是在箕山以北的苏埠屯至寿光边线王一带。夏商之时,此地有伯益之都,称“益邑”。有帝启为伯益所立之祠庙。伯益死后,帝启每年派人带祭品来祭祀。“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春秋·僖公十五年》云:“己卯晦,震伯夷之庙。”《左传·僖公十五年》云:“(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庙。”震,即雷击。伯益宗庙在春秋僖公十五年九月的最后一天遭雷击致毁。伯益后人又将其重修。
    商代取代季荝氏的逄氏为“姜姓,炎帝后,太姜所出。”“夏逄蒙之后逄公也,原封于河南开封逄泽,后改封于齐,犹称逄公。”(《穆天子传》)“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国语·周语》)逄氏与伯益同族,皆为姜太公之祖,故“益”字墓应是伯益之后逄氏贵族墓。
    殷商晚期居于“乐安博昌县北薄姑城”的薄姑氏东伐弥水流域的逄伯氏方国,并取而代之。逄氏被迫迁徙至青州西南山区王坟一带和山东济阳刘台子一带。“薄姑为嬴姓,以崇拜箭神和鸟神为特征的氏族。”(《李白凤〈东夷杂考〉》)武王伐纣灭商,东征薄姑,迫使薄姑国暂时降服归顺姬周。弥水西畔的“箕山之阴”,即桃园、苏埠屯、赵铺、边线王、呙宋台及臧台等地,都出土大量夏商及西周早期之文物。根据这一带地区出土文物及铭文推断,这里应是夏商西周之时季荝氏、逄伯陵、薄姑氏、太公封齐的都城所在地。完全符合晏子所说:
“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氏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左传·昭公二十年》)的史实。
    一、       关于齐与齐地之名的来历
    关于齐与齐地之名的来历,两千年来史学家众说纷纭。“齐之所以为齐,史无定论。”愚见以为“齐”字源于箭。齐字是箭的象形字。最初的齐地即箭地,也可以说是发明和使用箭的地区。它在今山东的淄、泗、弥、潍流域。这里是太昊之后少昊凤鸟氏部落活动之地。因为少昊、后羿之夷族部落自古尚武尚箭,以“箭神”而闻名,并有“后羿射日”的传说。是我国弓箭最早的发源地。箭是产生“齐”字的基础,一组箭(三支)构成了  (齐字的象形古体)字。东夷少昊后羿之部落是一个善射崇拜弓箭的部族,就连夷族的“夷”字也源于弓矢。《说文解字》曰:“夷,从大从弓。”是“大”和“弓”二字的合文,是一个大人背着一张弓。《山海经》云:“少昊生般,始为弓矢。”可知“齐”这一箭的象形字,应产生在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的少昊后羿部落时代及三皇五帝时期,但却在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之前。是古夷族尚箭、崇拜箭神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是神圣意象的升华。这个“齐地”就是“箭地”,是少昊后羿东夷部落活动区域之地。主要在泰山以北,淄、弥、潍流域的鲁北平原。
    由箭衍生出“齐”字和“齐地”(箭地)。由齐和齐地衍生出齐国(方国或诸侯国)、天齐渊和济水(古代“齐”“济”通用)。济水之名应产生在大禹治水定九州以后。后来的济州(后周)、济源(河南省)、济国(东汉)、济南郡(汉代)济宁(山东省)等皆源于济水。
    “天齐渊”即“天生在齐地的深渊”的省略语。这个深渊是在齐地范围内且居齐地的中心地带,故名为齐(脐)。东夷人也把此处看作为天的中心。东夷族自古对天无尚崇拜,此渊是上天赐给齐地的,故名天齐渊,是上天赐给齐地的神圣之渊。它临近淄水且与大海相通,下有海眼,渊水无穷。晏子说:“河渠三里,海深五里,此渊殆与天齐。”可见此渊非同一般。东夷族为报上天的恩赐,故在天齐渊祭祀苍天,天齐渊便成了东夷族祭天的地方。齐地是中华始祖太昊的起源地,太昊之名就是天,“太”与“昊”皆为天之意。在上古时代,“太”字和“天”字是一个含意,两字相通。“太”就是最初的“天”字,“天”这个字比“太”字产生的晚,殷商甲骨文中并没有“天”字,故天齐渊之名不会产生的很早,应该在殷商这个崇神尚鬼相当迷信的朝代或周初的太公时期。在周前的夏商朝代应该叫“太齐渊”,后来才演变为天齐渊。即是说,东夷族祭天神这一习俗在太公之前已有之。
    齐国,乃齐地之国,是因该方国所处地理位置是在齐地(箭地)而得名。史载齐国产生在公元前1045年,武王灭商后的姬周初年。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周本纪》P127)从出土的西周早、中期古文物铭文看,西周之时的齐国多称“东国”。在姬周之前的夏商时代是否已有齐国之名?是泛指齐地之方国,还是一方国之名称,有待考证。也有学者认为姬周前临淄地区曾称齐国,这仅是猜测,没有证据。晏子云:“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氏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由此可见,太公封齐之地是封在原殷末薄姑国故地。那么,薄姑国是否叫齐国呢?人所共知,在上古时代方国之名多是氏族部落之名称。在齐地是否有个叫齐的氏族部落?可是在齐地至今尚未发现夏商两代带有“齐国”铭文或齐氏族部落族徽铭文的出土文物。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中云:“齐,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此论尚待出土文物之确证。
    二、       关于营丘之名和所在位置
    关于营丘,两千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无定论。愚见认为营丘之“营”乃营州之营。大禹治水定九州,其中青州在商代改称营州。故营州即青州,营丘即青丘。或为嬴丘(伯益为嬴姓)之嬴。在上古时代营、嬴通用。营丘之“丘”字,在古代并非指山丘、土丘、丘陵、高台之地,实为“都邑”之意。《说文解字》曰:“有圣人之庙宇者为之都。”《周礼·地宫·小司徒》曰:“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荀子·大略》曰:“(禹)过十室之邑必下。”可见邑为小城或大的村落,丘乃大城也。这个“丘”即城邦之方国的都邑。《周礼·地宫·小司徒》云:“四县为都。”即有先君圣贤宗庙的大城曰都。营丘(嬴丘)是夏商两代齐地方国的都邑,这个都邑在哪里呢?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传说,它就是《山海经》所记的“青丘”、“青丘之国、”“君子不死之国”之都邑。“青丘”是何意?青乃青州,丘乃都城,即城邦时代的方国。就是说,青丘是青州之地的一个邦国,或曰青丘之国。这个青丘之国在何处?它就在“箕山之阴,”即青州以北弥水西畔苏埠屯至边线王一带的伯益之都。伯益是尧舜禹时代的圣贤,故称为“君子不死之国”。伯益是姜太公之祖,东夷部落首领,他为尧舜“典三礼”、“制五刑”且佐禹治水有功,受封吕地。《路史·国名纪因》载:“太公及东吕,吕即莒也”。莒为部落名,在今山东日照市东二十里。伯益贤达、有才能、得民心。禹欲禅位于伯益。禹死,伯益为禹举行葬礼后,隐居青州“箕山之阴”。主动让位于禹的儿子启。传说伯益隐居于此,并著《山海经》一书。后世将此地称为伯益之都,或称嬴丘(营丘)。商代的逄伯氏乃伯益族之后裔,也是太公之先祖,殷商晚期逄伯陵被薄姑氏赶走,并取而代之。姬周灭商,武王东征,薄姑降周,武王将此地封于太公望,以藩屏周王室。
    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考古发现,在弥水流域出土大量文物遗址。青州北部何官镇凤凰台出土细石文化时期的刮削器,距今一万年左右。东夏镇李集发现桂叶形石铲。桃园、口埠出土陶鼎、石棒等为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辛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址。东夷人发明的陶鼎成为后来象征国家权力的青铜鼎。凤凰台出土的鸟头形陶器盖钮、鬼脸足曲腹盆形鼎;赵铺出土的鸟形陶鬹及房基,窑址等皆属距今4600至4000年龙山文化遗迹。青州苏埠屯遗址,发掘商代贵族墓葬群、商代车马坑。出土大量带有铭文的铜器,有兵器、酒食器、乐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出土商代青铜车马器400余件。专家考证,殷都安阳出土的车马器其制造工艺是从青州苏埠屯传入的。安阳殷墟发现的很多高级的文物是青州苏埠屯“亚醜”国对商王朝赠送的贡品。与青州交界的寿光县南境弥水西岸的边线王、呙宋台三角形地带也有大量古文化遗存。还有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夏代的甲骨文“夏禹书”及商周之古迹。从出土的大量文物可证,距今7000年前,东夷先民已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东夷史前文明。这里是先秦三代齐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伯益隐居的“箕山之阴”;是姜太公封齐的营丘之地。
    关于“箕山之阴”的伯益之都就是太公封齐的营丘之地,它恰在弥水西畔,完全符合《尔雅·释丘》所说“水出其左曰营丘”的定义。史学界两千多年对营丘的争论都把“丘”看成是土丘、丘陵、高台之地。试想周王室把太公望封到土丘上干什么?必须封到一个比较坚固的都邑才合乎道理。而这个都邑正是他自家老祖伯益之都。姜太公封齐于营丘之地,即薄姑国的都城,古今学者都已认同,没有异议,而这个薄姑城已被益都商墓群出土文物所证
实,并得到考古学家的认可。因而“益都营丘说”应该是可信的。
 
 三、       关于齐国“三易都城”“营丘三迁”
   
    对于齐国的“三易都城”“营丘三迁”之说,两千年来历代史学家皆未涉猎,尚是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史料匮乏,又无任何出土文物之佐证,难以探究。但是,根据现代山东地区考古发现,特别是青州北弥水流域,先秦三代文物的大量出土,我们可做如下推测,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为第一功臣。周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东夷齐地离周王室最远。武王征四方,东夷齐地薄姑氏方国已被征伐,暂且归降,但情不自愿。其残余势力还很强,战争远没有结束,困难重重。这里是周王室的东大门,东、南之诸夷国都虎视眈眈,伺机侵犯。而东夷族素有尚武好战不畏牺牲之精神,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唯有文韬武略、威震天下的姜尚父能担此重任,把守此门,藩屏王室。太公是东夷人,自幼在东夷地区成长。传说姜太公当年入赘招婿之地就在青州北弥水以西的马氏村。他对故乡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礼仪传统非常熟悉。周王室“以夷治夷”的绥边策略封太公于齐地是上上之策,太公是最佳人选。再说,太公姜姓之祖与姬周两部族是世代联姻,姬周的先祖后稷是姜源所生,后稷是尧舜时期的“农师”,曾在今青州城西稷山一带垦土种植,教人农耕,这里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发祥地,也是我国最早的农作物科技实验园区。稷山因此得名。后人为尊崇后稷之功业,在此立祠以祭祀。后稷之后裔古公亶父,也娶姜姓为妻,称太姜,是周文王的祖母。姜太公之女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皇后。周武王派自己的岳丈把守周王室的东大门,“藩屏王室”最为放心。再者,伯益是姜太公之祖,“箕山之阴”有他的宗庙,周王室将太公封到他先祖庙宇之地,是让他回到老家,回到祖先、祖庙身边,来继承先祖的伟业,守护先祖圣贤之庙宇,治理自己的家乡,拯救家乡的人民,这完全符合西周王朝之礼仪。故周王室决定将太公封齐于营丘(嬴丘)。这个营丘即青丘,是太公之祖伯益之都,在“箕山之阴”。这里是殷商末年薄姑国之都邑,它的东南部昌乐县、安丘市、临朐县及青州城区东南一带便是莱夷之国,离太公所封营丘不远,故有“营丘边莱……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之说。太公打败莱夷的争营丘之战后,莱夷东移,以后并不断来犯。在所封营丘的东北部,即今寿光县东北、潍坊和莱州一带是强大的纪国,也不断来骚扰。太公初封营丘之齐地,不过是弹丸之地。颜师古注《汉书》云:“武王封太公于齐,初未得爽鸠之地,成王以益之也。”可知,武王东征只到达潍水以西的青州北部弥水流域,是鲁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区。将弥水以西的薄姑国征伐,暂时被迫归顺降服,而齐地的东北、东、南各地仍是殷商王朝的属国,他们是拥商反周的。武王在位二年后卒,年幼的成王继位,其叔周公摄政。三监散布流言,勾结武庚和山东的殷商旧势力发动叛乱。周公奉命东征,姜太公与其长子姜伋东西夹击,平定了“三监”,灭掉反周的“殷东五侯”,是为“二次安周”。成王为褒奖太公之功绩,将所得之齐地“益封”给姜太公。再经过太公的扩展,励精图治方得以安邦。太公做为开国之君在位三十年。此时齐国疆域五百里。《墨子》:“地方数百里”。《晏子》:“为地五百里”。《周礼》:“封疆方五百里”。《汉书》:“疆域五百里”。此时的齐国已是民富国强,威震四方的东方大国。太公封齐150年后,四世君主齐癸公慈母之时,南夷、杞夷、舟夷,讙,不惁等联合对齐国大举进攻,史称“广伐东国”。1986年,陕西安康发现周孝王(前891—前886年)时期的“史密簋”铭文记载了这一史实。周孝王派大臣师俗、史密“东征”,协助齐国征伐南夷集团之“夷人侵扰”,师俗、史密左右夹击,“伐长必”“获百人”。由于众夷敌不断联合侵犯,迫使齐国不得不迁都,将都城移至西北部的臧台一带。迁都后,东邻纪国,也时有来犯。五世君主哀公不辰是一不肖之君,公元前867年,遭纪侯诬陷,被周历王用大鼎烹杀。此谓“一易其都”,或曰“营丘一迁”。
    哀公弟姜静继位是为胡公,为避南夷诸敌的侵犯和纪国的威胁,只好再将都城西迁至淄水以西的薄姑,即今博兴县东南,有大河阻挡,以免受其害。此时齐国的疆域由弥水流域退至淄水以西。从此,淄水以东为纪国,淄水以西为齐国,这时齐国的疆域由太公时的“地方五百里”变成了“地方360里”。此所谓“二易都城”或曰“营丘二迁”。
    时隔七年,即公元前859年,哀公少弟姜山杀胡公自立,称献公。并将都城迁至淄水西岸,另建新都,即今临淄城,因临近淄水,故改名临淄。齐国历经七君180余年,“三易都城”,最后定都临淄。此谓“营丘三迁”。姜太公封齐至营丘伯益之都,历三世君主。一迁臧台,历二世君主。二迁薄姑,历一世君主。都城移而名不改。可是第七世君主献公姜山杀其兄而自立,又改先祖宗庙嬴丘(营丘)之名为临淄,实在有悖西周之礼制。
    公元前693年,齐襄公强夺纪国郱(山东临朐县东南)、鄑(今山东昌邑西北龙池乡瓦城村北)、郚(今山东安丘西南红河镇郚城村)。前692年又夺酅(今临淄区淄水东岸皇城乡石槽村)四邑并于齐。此时齐国疆域已大大超过太公时“地方五百里”。然而,桓公管仲称霸后“返回邻国侵地”。齐国仍“地方360里”。至齐灵公十五年(前569年)灭纪之后,齐国又恢复淄河以东失去的齐地。齐灵公十七年(前567年)灭莱国。至此最后一个东夷方国被灭,齐国范围拓至今平度县一带。到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之时,齐国七十余城,东临海,地方2000里。《庄子》:“国土广阔,方圆二千余里。”《齐太公世家》:“膏壤二千里”。苏秦对宣王称道“四塞之国”“齐地方二千里。”《战国策》即墨大夫进见王建说“齐地方数千里。带兵数百万。”
    从史料所载齐国疆域数字的大小变化,足以说明太公封齐的西周初年,淄水以东,潍水以西广大的弥水流域和渑水(今北阳河)流域属姜太公所封齐国之地的最东部分。所封营丘(嬴丘)就在弥水以西的“箕山之阴”伯益之都。
    太公封齐于营丘,古有临淄营丘说(班固),今有博兴营丘说。若就此两说,那么(1)齐国“三易都城”“营丘三迁”作何解释?(2)齐国疆域太公之时“地方五百里”,春秋之时”“地方360里”又作何解释?(3)弥水流域多西周早期齐国文物遗迹,而淄水流域多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之古迹,这一考古发现又应作何解释?(4)临淄城故址原非城邑,亦非陵台土丘,是齐七世君主献公姜山在淄水以西平地上新建之都邑,怎能说这是180年前太公所封的营丘呢?(5)此两地皆在淄水以西,且博兴远离淄水。武王成王两次东征,淄水以东至弥水流域的广大齐地已被周王室所征伐。弥水以西的薄姑之都及博兴一带薄姑氏的残余势力已全部消亡。淄水弥水流域的广大齐地已被周人所控制,成王并将此地“益封”给姜太公,并授予太公征伐控制的范围,让太公把守周王室的东大门,以藩屏周王室。而齐都在淄水以西,岂不是把姬周已占有的淄弥之间广大地区拱手让给那些虎视眈眈的敌夷之国吗?(6)既然太公所封营丘即原薄姑城,有什么出土文物来证明临淄就是薄姑国的都城呢?
    另有昌乐营丘说(应劭)“考古发现表明,到商代后期,商人的势力仅推到今山东青州一带。”(《齐鲁文化研究》第一辑刘德增)武王成王两次东征灭商也只到达青州一带。弥水以西的薄姑国便是殷商的最东边,也是姬周征伐到的最东边。而东南部的昌乐、安丘及南部的临朐和青州城区的东南部,都是莱夷、徐夷、南夷等诸夷敌的盘踞之地。若姜太公所封营丘在昌乐东南50里的陵丘一带,岂不是把姜太公封到诸夷敌国的地盘上,这能讲得通吗?这与史料所载:“营丘边莱……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的说法完全不相符。
    综上所述,青州北弥水以西苏埠屯至寿光边线王一带,即“箕山之阴”伯益之都地区。(1)这里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有夏商周三代出土文物之佐证;有夏商周三代方国之都邑。完全符合晏婴所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氏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的史实。(2)这里是“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阴”(《史记》)的伯益之都。(3)这地方恰在弥水西岸,完全符合《尔雅》:“水出其左曰营丘”之定义(4)“苏埠屯出土‘亚醜’娰姓族徽铜器,可知这一带是夏代王室分封之集团矣。”(王献唐《山东古国考》)(5)青州苏埠屯一带发掘全国最大的商墓群。“可与安阳殷墟王陵相比,推测是薄姑国君主之陵寝。”(安作璋《山东通史》)(6)其东南部昌乐县、安丘县等地是殷末莱夷之国,相去营丘不远,符合“营丘边莱……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的实际。(7)史载“纣克东夷,而殒其身”,最终未能越过潍水,“只推进到山东青州一带。”周王室东征也只到此地。其东南众夷敌仍虎视眈眈,伺机侵犯。这里是周王室的东大门,唯有姜尚父能镇夷守边,藩屏周王室,这里是太公必封之要地。(8)据“史密簋”铭文记,西周中期齐癸公慈母之时“南夷、杞夷、舟夷,讙、不惁,广伐东国”(李学勤先生考定释文),迫使齐国不得不迁都。迁都后由于纪国的诬陷和不断地骚扰只得二次迁都至淄水以西。(9)“营丘三迁”后,齐国由弥水退至淄水以西,符合“太公时地方五百里”“春秋时地方360里”的史实。(10)考古发现弥水流域多西周早期齐国文物遗迹,而淄水流域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古迹。说明西周早中期齐都在弥水之西,西周后齐都在淄水以西。由此可见,太公封齐之营丘,在青州北部弥水以西的伯益之都是符合史实,合乎情理的。所以,“益都营丘说”是可信的。
    当代著名已故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中国的古史应当重写。离开古代越远,则对古代史的了解越深刻,时代差距与了解正成反比。”(《季羡林读史》P208)历史只有不断地改写,不断的完善,才成为真正的历史。(孙凤瑛)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第五届中华诗人... 04-26
青州经济开发区... 04-24
织密安全网 共... 04-24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