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历代王朝的青州教育
历代王朝的青州教育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4-08-21 09:41:39      
内容摘要: 青州,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据考,青州历代进士155人,状元6人,官至宰相者13人。像辅弼重臣公孙弘、王曾、王文统、刘珝、冯溥;清官良将钟羽正、曹珖、房可壮、张所、邢玠;文坛巨擘燕肃、于钦、郦道元、李成...


  青州,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据考,青州历代进士155人,状元6人,官至宰相者13人。像辅弼重臣公孙弘、王曾、王文统、刘珝、冯溥;清官良将钟羽正、曹珖、房可壮、张所、邢玠;文坛巨擘燕肃、于钦、郦道元、李成等青州名人,灿若星辰,枚不胜数。
  人才源于教育。青州的教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兴办私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先贤大哲都曾游学于青州(齐地),为青州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齐王在今青州市与临淄区交界处的稷山创办“稷下学宫”,这是历史上创办较早的官学。在这所官学中,各种学派并立,百花竞放,百家争鸣,成为当时发展文化、繁荣学术的中心。学宫中主要的学派如道家、阴阳家、法家、儒家、名家等,都对后世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是很有影响的学派,它融合法家、儒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以“因道全法”为特点的黄老(即黄帝、老子)学派;还有一派叫宋(钘)、尹(文)学派,他们在学宫中都列居优势地位。
  阴阳家融合了“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以“五行生胜”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现象,一直影响着后世,直到今天还为研究易学的人所信奉。
  法家也是重要的学派,它与道家、儒家融合,“引道入法”,道法并提,以宣扬符合当时政治风云变化的法治为主,主要代表人物有田骈、慎到等。
  儒家的鼻祖孔子去世后,儒家思想依旧非常活跃,以孟子和荀子学派的影响为最大。孟子在齐地游学30多年,潜心研究孔子的仁学观,吸收稷下道家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成为儒家的二号人物。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治国安邦的理论精髓。
  随着社会的交替,事物的名称与事实产生了矛盾,出现了“名实相怨”的现象。一批致力于名词、概念、语义研究的学者,被后世称为名家。儿说、田巴等人为稷下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此外,稷下学宫还有墨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他们各有观点、各有建树。可以说,稷下学宫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秦统一中国后,官府以法治教育为主,实行吏师制,取消了学校教育,青州地域也不例外。但因历时较短,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汉朝以秦为鉴,重视学校教育,开创了太学和郡国学,“独尊儒术”,推行教化。汉武帝曾颁诏“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当时的青州是刺史部,辖多个郡国,郡国学校自然不止一个。今天的青州市,在当时属于北海国,北海相孔融十分重视教化,专门设立郡国学校,并邀请著名经学家郑玄等名士到学校讲学。学校的教师由文学官充任,称做“文学祭酒”、“文学师”、“文学椽”或“文学主事椽”。学生称为“文学弟子”。
  汉代还创设了义学,即以宗族公款或以募捐建立的学校,也称为私塾,主要是招收贫寒子弟入学读书。汉代的另一种教育形式是“经师讲学”,即由居官教授或名儒自立“精舍”,隐居教学,实际上就是私立学校。这种学校有的多达数百或数千名学生,如郑玄年轻时就曾向大儒马融求学。后来,郑玄为师游学时,曾有上千名学生跟随他学习。再如青州人公孙弘,四十岁才投到胡毋生门下,学习《公羊春秋》,几年后,成为颇有名气的学者,六十岁被汉武帝拜为宰相。这些事实,可以管窥出当时青州教育的盛况。
  到了战乱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的教育也没有间断。建都广固城的南燕国皇帝慕容德,虽然是鲜卑族,仍十分重视教育,他颁诏在京都设立太学,“犹置博士弟子二百余人”,同时鼓励地方办学,培养人才。
  隋朝统一中国后,创立了科举教育。唐朝沿袭隋朝的科举制度,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地方上的府、州、县、乡、里各级机构都设立学校,并允许私人办学。教学内容以《五经正义》为教材颁行天下,鼓励读经习礼、涵养德性,同时开设书学、算学、医学、律学等,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咸亨年间(670至674),青州开始在文庙兼设儒学。李白、杜甫都曾应北海太守李邕之邀,游学青州。
  宋朝沿袭并发展了唐朝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在开设经、书、算、律、医学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武学、画学等。地方上除设路、州、县等学府之外,又附设小学、社学,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同时,举办冬学,利用农闲的时间,由穷书生教习农民子弟读书。青州作为京东路,辖管六县,各类教育齐全。
  书院产生于五代,盛于宋初。它以研究儒家经籍为主,同时议论时政,多采用个别钻研、相互提问、集体讲解相结合的绕道教学方法。青州的书院创办较早,著名的三元宰相王曾,就曾就读于矮松园(今青州一中院内)。王曾任青州知州期间,重视教育,拨30顷土地、修120间房舍,建起了州学,每年拨30万两白银的教育经费,并聘请知名学者为教授,广泛培养人才。王曾的作为得到朝廷的褒奖,据《益都县图志》记载:“宋仁宗初立州学,儒学以青兖为最先”。说明青州儒学教育的兴盛,得到了皇家的认可。天圣九年(1031)春,宋仁宗应青州知府王曾之请,颁九经(即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礼、易、诗、书、春秋)于州学,并诏示各州以青州为榜样大办儒学。不难看出,青州的儒学教育,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元朝也重视教育,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颁令各路劝农立社。凡各县所属村庄,每50家为一社,每社设小学1处,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使农家子弟入学读书,并于青州设益都路府学,供学子们深造。但因后期战乱频繁,学府或书院多被战火焚毁,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当时的人们只悉战事、而不闻礼乐教化。
  明朝相当重视教育。明初沿袭宋、元的旧法制,提倡程朱理学,倡扬儒学教化,颁布《五经四书大全》,令各级在校生员诵习。明朝前、中期,学校、科举、杂流三途并行,教育较为发达。
  洪武五年(1372),青州知府李仁,徙建青州府儒学于太虚宫故址(今偶园商场附近)。后经增修,使庙、校成为一体。校园四周是宫墙,中间设棂星门,门前设两座石牌坊。坊门的楹联很有讲究,左边是提倡风化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右边是重视文化教育的“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北面是大成门,左右两边分别为名宦、乡贤二祠;大成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9间。大成殿的后面为明伦堂、崇圣祠;明伦堂左右两边,分别为教授、训导的住宅及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等四斋;四斋的东南角为文卷房,储藏着文籍。学校设教授1人,训导4人。“凡教事,教授掌之,训导佐之”,教师分工十分明确。学生分三等:一等为廪膳生,40名,由官府补贴膏火费用;二等为增广生,40名,生活费自备;三等为附学生,不仅生活自理,而且生员没有定额。
  洪武十年(1377),益都县知县黄正德,将城内西南隅的县儒学迁往城东北隅的海防同知署左侧(今青州宾馆附近)。其规制略同于府学,也是庙、校一体,中间为大成殿,殿后面为明伦堂,旁列博文、约礼二斋,是供学生学习的地方。明伦堂后面是教谕、训导的斋所。号舍,也就是考棚,在东厢房的后面。县儒学设教谕1人,训导2人。廪膳生20人,增广生29人,附学生同样没有定额。廪膳生每两年贡1人,岁、科各取文童15人、武童12人。儒学的经费来源靠学田地租,据旧志记载,万历四十三年(1613),府儒学有学田762亩,年收租银60两。据嘉靖《山东通志》记载,益都县儒学有“学田一顷六十四亩”。
  儒学教育虽然兴盛,但因教学内容局限于科举应试,又加上教学形式僵死,儒学逐渐被形式灵活的、以授实学为主的书院所代替。成化五年(1469),青州知府李昂审时度势,移名宦祠于矮松园内,将矮松园改称名贤祠。同时,在祠前建有思齐、仰止二斋及藏修、游息二轩,“延四方有学行者居之以为师,檄属邑子弟知乡方而愤孤陋者,教育于此”。此为最初创办的松林书院。
  隆庆年间,松林书院易名为凝道书院。松林书院设山长1人,主持教事。招收经童试合格的生员攻读“四书”、“五经”、学作制艺,以备应考,称为“童生常课”。同时,组织已入学的秀才定期来书院听讲,由教授批阅秀才的文章,每月举行一次考试,成绩获前两名者,发给膏火费,以资奖赏。这种教学形式,叫做“文生月课”,主要是应付三年一度的乡试。松林书院为府办书院,其经费由府署统筹,各属县集资缴纳。
  正德九年(1514),青州佥事牛鸾在府治的西面建立崇义书院。万历四十一年(1613),按察司副使高第、青州知府王家宾,将布政司公署改建为云门书院。明代阁老刘珝、名臣钟羽正等都曾在青州府的书院读过书。
  社学在明代也十分盛行,洪武八年(1375),朝廷诏令社学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弘治十七年(1504),复令各府、州、县设立社学,要求民间15岁以下的儿童送入社学读书,学习婚冠丧祭礼节等知识,学有所成者,可补做儒学生员的资格。嘉靖年间,益都县3处社学较为出名,一处在南门里,一处在北关西街,一处在金岭镇(今属淄博市)。
  清初,基本承袭明代的教育体系,大兴书院教育。青州的书院教育非常兴旺,康熙十一年(1672),青州府佥事郑牧民重建府学。康熙三十年(1691),青州道员陈斌如、知府金标重建松林书院。康熙四十三年(1704),青州知府张连登在松林书院设社学,后人为纪念张连登的政绩,将社学改为张公书院。康熙五十六年(1717),按察使黄炳捐俸、知府陶锦督建宏远书院。康熙五十八年(1719),府署在府治南建容保书院。
  乾隆十四年(1749),知府王如玖增修青州府学。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府李廷扬增修松林书院。明清以来,青州境内的书院多达十几处,主要有白龙洞、青州道、松林、凝道、崇义、云门、张公、汪公、宏远、容保、旌贤、海岱等书院。
  清代青州的儒学也很兴盛,府级儒学设教授、训导各一人。嘉庆年间,青州驻防满营添设生员名额,满族子弟可由营署送到府学考试,考中的学生可入旗学读书,其名册由府学掌握。清代除设立府、州、县学之外,还在乡间设置社学。不过,青州境内的社学较少,只有康熙时期的青州知府张连登在松林书院办的一处社学,原因是自咸丰以来,境内官办的义学渐多,完全取代了社学。
  据旧志记载,清代的官办义学相当盛行。康熙末年,青州设有府办义学一处,附设在知府陶锦督办的宏远书院内。县办义学较多,自咸丰十年(1860)始,益都县令徐顺昌先后在县城中的梓潼庙、白衣庵、东关、北关创办了4处义学。同治八年(1869),知县华钧在城外的附郭、赤涧、五里堡、朱崖、南仇、张赵、朱良、口埠、谭家坊、郑母等村镇设立了官办义学12处。义学设塾师1人,另设监学绅董2人,帮助塾师督责学务。塾师由学校绅董推荐,经县儒学署核准后聘用。每年开学时,塾师均由知县接见。塾师汇报在校的学生人数,领取当年的“十二月课程格本”,也就是教学计划。之后,塾师按月填报学生的功课情况,以备监学绅董的考核。考核之后,凡学有进步者,均由县里奖励食品或文具,以资鼓励。县义学的章程规定,县城义学的学生最多不得超过30名,最少不得低于16名。乡村义学的学生,最多不得超过30名,最少不得低于12名。学习程序按照《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进行,先读《小学》,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再读《易》、《书》、《诗》及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义学的经费由官府筹集。同治八年(1869),知县华钧筹得的学费年得息银是144两,分配给城里的四处义学使用。乡村义学的经费,由县办盐务部门捐拨,从而保证了义学的正常开支。
  几千年来,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战乱年代,青州的教育始终没有间断过,并且总是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正因如此,才使青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才使青州人才辈出,才使青州成为了地灵人杰的海岱明珠。  (刘继孔)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第五届中华诗人... 04-26
青州经济开发区... 04-24
织密安全网 共... 04-24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