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风清水碧荷花香——三贤祠里说三贤
风清水碧荷花香——三贤祠里说三贤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7-08-31 09:48:21      
内容摘要:南阳水从青州西南山区蜿蜒而来,至南阳城西门外南侧城墙附近,便转弯向北流淌。在河水转弯处的南岸,有一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院中唐楸宋槐苍古遒劲,参天遮日。这里奉祀着宋代青州的三位知州,称为三贤祠。 三


南阳水从青州西南山区蜿蜒而来,至南阳城西门外南侧城墙附近,便转弯向北流淌。在河水转弯处的南岸,有一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院中唐楸宋槐苍古遒劲,参天遮日。这里奉祀着宋代青州的三位知州,称为“三贤祠”。
  三贤祠的北面是1985年建成的人工湖,名“洋溪”。夏日里,湖中碧波荡漾,荷花盛开,莲叶田田,清香幽幽。“和风送香气”,“映日荷花别样红”,吟诵着孟浩然和杨万里的诗句,流连于洋溪湖畔,恭立于三贤祠前,便很自然地记起了青州三贤廉政爱民的史迹来。于是,书为散记八篇。


三贤祠里祀三贤

青州三贤祠,在范公亭公园的东南隅,大门西向,门楣“三贤祠”三个大字方正浑厚,颇具魏晋飘逸之风,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所题。三贤祠里奉祀着宋代知青州的三位知州,他们是大名鼎鼎的富弼、范仲淹和欧阳修。
  进祠门迎面便是范公井亭。亭为石柱、砖木结构,六角飞檐,亭顶窗开,与井口相对,天光下射,水光潋滟,别有一番情趣。范公井亭天窗的构建,一方面是采光的需要,另一方面呢,或许寄托着人们仰望青天、对惠政廉吏的渴望之情。井亭迎门两柱刻石楹联为:“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后石柱两联是:“四境著闻行所无事,千年遗址因其自然”。对于这个范公井亭,明代嘉靖《青州府志》是这样记载的:“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洋溪侧出醴泉。公构亭泉上,郡民感思,俱以范公目之。”这就是范公井亭名称的缘起及其构筑的大体过程。北宋青州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绘声绘色地这样描述:这里“环泉古木蒙密,尘迹不到”,“真如物外之游”也。
  井亭东数米就是三贤祠。三贤祠坐东面西,青砖青瓦结构。中间为范公祠,其左侧为富公祠,右侧为欧阳公祠。三祠相连,中间高而两侧低,掩映于唐楸宋槐之中。三贤祠前碑碣林立,翠竹丛生,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先前,青州三贤是分祀于不同地方的。后经多次移址和修葺,终于合建到了一起。宋代,范仲淹知青州时,南阳河畔醴泉涌出,范公为便于州民用水,开泉为井,构亭其上,后人称之为范公井亭。范公离去,州民在井亭之东建祠祀公,名范公祠。在范公之前富弼知青州时,有一年大旱,富弼曾在南阳河的支流——石子涧侧建亭祷雨,人们称富公亭。后来富公离去,州人改亭为祠,以祀富公,称富公祠。再后来,欧阳修知青州,曾游览石子涧,留有诗吟。欧阳公离去后,州人又在富公祠旁另建一祠,祀欧阳公,名欧公祠。
  三贤之祠,历经沧桑,日久破敝。据元代于钦所撰的《齐乘》中记载:“先贤遗迹,殆将泯焉”;范公井亭之诗刻、醴泉碑等也“兵后俱亡”了。到了明代,富公祠故址渐湮没,嘉靖十六年即1537年,青州兵备康天爵又把富公祠移建于南阳河北岸的晏公庙内。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营建志》中记载说:“明末,富公、欧阳二祠并圮,乃移建于范公祠之左右,曰‘三贤祠’。”噢,至明末时,青州三贤之祠终于合建在了一起!现在看来,此举是很有历史眼光的。至清代,对三贤祠多有修葺,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义,在三贤祠后高处又建“后乐堂”(也称“后乐亭”)。此亭高敞清雅,别有情致。在范公井亭北之范公台上建澄清轩。
  新中国建立之初,三贤祠院内尚存历代碑刻30余方,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多被当作“四旧”毁坏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1980年始,益都县委、县政府拨专款对三贤祠进行全面修整,翻修三贤祠、澄清轩,为三公塑像,在范公祠内增绘大型丙烯重彩壁画。复制爱国将领冯玉祥石碑,建碑廊,镌武中奇书范仲淹《岳阳楼记》全文。2003年,青州市委、市政府又改铸三贤铜像,笔者留有诗吟,题为《为三贤铜像揭彩而作》。
三贤祠里祀金尊,历代丰碑天下闻。
两袖清风留史册,一身正气满乾坤。
居位庙堂关百姓,谪乡州县望京门。
幸来廉吏青州福,民有父母官有魂。
  2006年以来,中共青州市纪委把三贤祠辟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08年,山东省纪委、监察厅对10家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授牌,青州三贤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便是其一。而今,三贤祠面貌焕然一新,三贤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廉政教育与观光旅游于一体,正迎接着四面八方游客前来瞻念贤哲,汲取文化,陶冶情操,在回顾历史、欣赏风光的同时,接受廉政思想的教育。



富 弼



范仲淹



欧阳修
 
三贤先后知青州

北宋年间,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相或副相的三位要员,先后被派到青州来任知州。这是青州历史上出现的特有的人文现象,在全国的州县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自古至今,青州人民亲切地把富弼、范仲淹、欧阳修尊称为“青州三贤”。
  富弼,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生,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至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离开青州。后来,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官至参知政事(副相)。皇祐三年继富弼后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兼淄、潍等州安抚使。皇祐四年初离任,病逝于赴任颍州的路上——徐州。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生,官至参知政事。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熙宁三年(1070年)七月离任。
  那么,北宋王朝的三位重要官员,为什么先后知青州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方面的因素。因为在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重用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力主革新图强的有识之士,进行朝政改革,其中吏治是改革的重点。一系列的改革,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一大批庸臣污吏的利益,所以改革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动摇了,因此“庆历新政”只实行了一年多,便宣告失败,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力主改革的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相继被贬官,调离京城,富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调知青州的。二是青州地理位置方面的因素。北宋时的青州,属于“望州”,地理位置重要,正如范仲淹在《青州谢上表》中所说的:“海岱之区,地望攸重。”尽管政治斗争是残酷无情的,但皇帝也没有把范仲淹等这些朝廷重臣贬谪到更偏远的地方去,而贬到了这个“海岱之区”。历史巧合,青州有幸,于是,这就有了“三贤”先后知青州的这一非同寻常的历史人文现象,这就有了历代青州人津津乐道的三贤事迹!
  富弼、范仲淹、欧阳修,是北宋年间地位显赫的朝廷命官,是除弊鼎新的政治改革家,是具有文韬武略的著名历史人物,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三人先后知青州,以他们的为政清廉,以他们的“民本”思想,以他们的人格魅力,以他们的文化素养,在青州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在青州历史上永远闪耀着熠熠光辉。因为“三贤”知青州,于是就有了三贤祠、范公亭公园、范公井亭、后乐亭等名胜古迹,于是就有了《范仲淹手书韩愈〈伯夷颂〉》这一中国书法史上特有的奇异现象,于是就有了描摹青州山川风物的三贤诗文,于是就有了欧阳修用青州青石刻成的《泷冈阡表》碑,于是也就有了廉政爱民的一个个“三贤”故事……

三贤心中揣黎庶

青州三贤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君为轻、民为重的民本思想。所以,在他们的心中时时装着老百姓,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职权范围之内,每思解民于倒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贤在青州留下的一件件心系黎民百姓的史实,直到现在还为世人所称道不已……
  富弼知青州时,黄河北一带遭受大水灾,大量灾民无家可归,一古脑儿地涌向青州地面。富弼对此焦急万分,决心把这些流民安置下来。这时,有人以为“庆历新政”失败不久,替富弼担心,劝他说:“收容这么多灾民,一旦弄不好,会成为反对派攻击的口实。”富弼坚定地回答:“我不能只顾个人安危得失,不救几十万人的生命啊!”由于他的努力,使绝大多数灾民得以生存。第二年青州一带夏粮丰熟后,他又根据灾民路程远近发给粮食,安排他们回家。这次赈灾共救活灾民50余万人。因而得到了皇帝的嘉奖,于是便留下了《青社赈济录》的“艺文”,青州赈灾“天下传以为式”。
  范仲淹刚到青州任上,青州“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他立即奏请朝廷:把军仓中的粮食留足一年军需,其余全部用以救济灾民。还有,朝廷令青州的田赋运到博州(今聊城)缴纳,人畜盘费全需自备,老百姓都为长途运送犯愁。范仲淹想民所想,急民所急,派人探明博州一带的粮价并不贵,于是改革税法,把田赋粮折价缴款,让差役携款到博州购粮。结果不仅购足了田赋,还剩下了一些余钱。这样做一举两得,既解除了农民远途送粮的困苦,又平抑了青州的粮价。范仲淹命人把全部余款按等差如数退还给了农民。农民喜气洋洋,非常感激,“青民因立像祠焉”。
  欧阳修知青州期间,对老百姓实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对民不苛急,不繁碎,不搞形象工程,民得其便。还有,在熙宁二年(1069年)麦收季节,青州大雨成灾,欧阳修见此状况,一方面郑重地写下了《青州求晴祭文》,祈求上苍放晴救民;一方面奏请朝廷,“本处灾民无立业者,并免青苗钱本息”。政府贷给农民的钱款,原本和利息一概都蠲免了。他向皇帝请罪,“擅行止散之”,罪责由自己承担。这是史书有载的确凿的真实!用现在的网络语言,应当大力“点赞”!
  范仲淹曾说:“先哲格言,明王佩服,爱民则固其根本……谓国之保也,莫大乎群黎。”欧阳修也说:“凡治人者,不问吏才能否,设施何如,但民称便,便是良吏。”富弼则把救灾活民视为“此守臣职也”。隔代而同理,异世而可鉴。为官一任,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想方设法为人民多做一些好事,他们就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他们就会人去政声留,虽死而犹生。历史就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人民就永远怀念他们!

表海楼上三贤情

北宋时期,青州南阳河边有一座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叫表海楼。这里是人们经常登临怀远的一处极好胜景,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知青州时,都曾登上过表海楼,范仲淹和欧阳修还写下了览物咏怀的诗篇,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精神财富。
  表海楼,亦名表海亭,俗称望海楼。旧址在东阳城和南阳城之间的万年桥北侧,不知创自何代。原为纪念姜太公所建,取《左传》“世胙太师,以表东海”之意而称名。在北宋末年,毁于兵燹,唯存古台。明成化间,知府李昂移建于北关西,嘉靖初年重修。后来便堙没无迹了。
  范仲淹知青州时,虽是垂暮之年,但他登上表海楼,放目远望,心潮起伏,写下了激情高昂的《登表海楼》诗。诗是这样写的: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范仲淹在表海楼上凭栏远眺,群山连翠,林木葱茏,似长带伸展,秀丽奇特。他舒眉畅意,情怀无限,借诗咏怀,给世人留下了“留得夕阳无限时”的晚年人生的赞歌。
  欧阳修知青州的时候,一年的冬天,他拖着带病的身子登上表海楼,感慨系之,极富情感地写下了一首七律《表海亭》。原诗如下:
望海高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
苦寒冰合双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村醪犹可慰愁颜。
颖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诗的前四句是写,望海亭高耸立于古城雉堞之间,诗人独自登高凭栏,俯视苍茫大地,在酷寒的冬季,那南阳、北阳两河之水已被坚冰封锁,大雪将至,浓云低垂,盖压着青州城四面的群山。这一景象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沉重压抑的心境,国家的兴衰、民间的苦乐、个人的遭遇,一股脑地在诗人的脑海里翻滚起来。诗的后四句便生出诗人的无限感慨,想到自己辗转奔波的一生,晚年又被谪贬到青州,体衰多病,应该是解甲归田的时候了。诗人倾吐心结,直抒胸臆,毫无矫柔造作之态。赏读此诗,一个率真坦然、关心民瘼的州官形象,依然栩栩如生地鲜活在我们的面前。
  如今,表海楼的遗址只能道其仿佛,但是青州三贤的惠政及范仲淹、欧阳修的诗篇却永远留在了世间。表海楼这一具有高层次文化品位的古建筑,具有青州古城标志性的建筑价值。待到表海楼复建成功之时,游人们乘兴登临,高处凭槛,仰望蓝天自由飘动的白云,俯瞰阳河碧波荡漾的流水,抚今追昔,定会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写出更多的诗文来。

三贤南楼抒情怀

北宋期间,东阳城州衙附近建有一座雅致的小楼,称作“南楼”。当时,这座南楼是官员们游宴、休息或观赏风光的地方。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任青州知州的时候,都曾登过南楼,而范仲淹和欧阳修还留下了吟咏南楼的抒怀诗篇,给后人留下了想象中的南楼形象。
  皇祐三年即1051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晚上,天上挂着皎皎明月,地上铺着莹莹银辉,范仲淹踏着月光,拖着疲病的身躯,登上了南楼。放目南望,起伏的山峦一片黝黑,静静地俯卧在那里。俯首环视,千房万舍披拂着月纱,时有灯光闪烁,整个城郭白日的嚣杂已经消失,都静悄悄的一片祥和气象。此时,范仲淹的心情也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他抬头望着高高的明月,清辉幽净,当时的情景与自己的心境碰撞融汇,写下了一首题为《南楼》的五言古诗。诗是这样的:
南楼百尺余,清夜微尘歇。
天会诗人情,遗此高高月。
  关于南楼,明代嘉靖《青州府志》有记载,说是“宋建,无考”。这座南楼,位于东阳城州府衙署附近,长期以来人们有误解。我们须明确,宋建的南楼和明清间杨树叶子在风中喧嚣的“南楼夜雨”之“南楼”,不是一回事。
  范仲淹的这首诗,描写了南楼高耸、清夜宁静、微尘已歇、月光皎洁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与明月一样光明高洁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良好期冀和热切追求。古诗短短二十个字,蕴含着诗人多么深沉而澄明的人生情怀啊!
  范仲淹逝世16年后,欧阳修又来到青州任知州。在听政之余,他不止一次地登上南楼,或宴请宾客,或静卧休息,或观赏风景。其间,他曾写下了两首七言绝句,题为《留题南楼二首》。

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对孱颜。
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
公退留宾夸美酒,睡余欹枕看山横。
  欧阳修的这两首绝句写在知青州的第二年。其一,描述楼势耸拔、四时面山的清幽环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热爱青州山川的真挚感情。其二,描绘的是又一幅“醉翁图”,率直倾吐了诗人心中块垒,抒发了他“宽简而不扰”、卧而治之的真情实感。一位率真质朴、无所畏惧、亲民爱民的州官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南楼是宋代所建,明代嘉靖年间就“无考”了。推想起来,大概是在北宋末年毁之于兵燹了。南楼,虽然早已没有了踪影,但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留吟的南楼诗篇却永远留在了人间。
石子涧旁三贤迹
  在宋代,石子涧曾是青州城西南郊的一个重要风景点,人们经常到这里观览游玩。“三贤”知青州期间,富弼曾到这里建亭祷雨;范仲淹曾到这里览物追怀;欧阳修曾到这里酬宾吟诗……而今,我们拂去近千年的历史尘封,一起到这里来追辨一下“三贤”留下的足迹。
  石子涧,亦名石井水,俗称瀑水涧,是南阳河的一条支流,在今青州市西南不远处汇入南阳河。从前,石井水曾经水流充盈,赵家小河村边一段奔流湍急,景色极为壮观。在这里形成了瀑布,人们称为“石涧冰帘”,是益都古八景之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经这样生动地描绘这里的情景:“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贔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井。”
  富弼知青州时,大旱之年,他曾在这里建亭祷雨,他离任以后,祷雨亭犹在。范仲淹继任青州知州后,来这里游览,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览物追怀,感慨万千,写下了七绝《石子涧二首》。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飞泉落处满潭雷,一道苍然石壁开。
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
  第一首,范仲淹及其随员车马笙歌,来到石子涧。这里岚气青翠,草木掩映,山川奇美,景色秀丽。范仲淹在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富弼曾经祷雨的地方,流连往返,日暮未归。他目睹眼下景致,念及往昔旧事,感情澎湃,激愤之情凝为千钧诗句:好朋友啊,你就像东晋谢安石那样有才能,以后这里就是你“东山再起”的地方啊!第二首,范仲淹写瀑布冲开石壁,飞流而下,激荡池潭,声响如雷,加之风起云涌,山雨欲来,好一派非凡的气势!这分明是在呼唤时势风云的变幻,期望改革图治的大好形势的到来,这分明是他希望像富弼这样的雄才大略力挽狂澜,兴利除弊,改革朝政!范仲淹这位“忧乐关天下”的政治家,在宦海失势迭遭贬谪之后,在年华迟暮老病交困之时,尚能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力图进取,这种精神,这种政治家的风度,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啊!
  范仲淹知青州时,富弼知郑州(今河南省郑州市),两人虽身居异地,但朋友之间时有唱和,范仲淹激励朋友,奋发再起,重整朝纲。实际上,富弼以后两度入相,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范仲淹离开青州16年后,欧阳修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知青州。第二年初夏,他邀约宾朋优游石子涧,设宴饮酒,唱和酬答,写下了《游石子涧》(富相公创亭)七律一首。
嶻嶭高亭石涧隈,偶携嘉宾共徘徊。
席间风起闻天籁,雨后山光入酒杯。
泉落断崖临壑响,花藏深崦过春开。
麏麚禽鸟莫惊顾,太守不将车骑来。
  这首诗,描绘的宛然是一幅醉翁石子涧游乐图!富亭高耸,风吹微雨,泉落断崖,花开深崦,獐鹿悠然,禽鸟鸣飞,似与游人熙乐,多么恬淡自然,多么优美清雅!这首诗也是欧阳修宽简为政不扰民的生动写照。
  现在的石子涧,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韵,嶻嶭高亭也已没了踪影,形成瀑布的高崖也在“大跃进”年代被炸飞,“石涧冰帘”的壮美景观亦不复再现。富公远去了,范公远去了,欧阳公也远去了,唯有三贤留下的事迹和诗篇还在人间传诵。而今,石子涧旁已是拔地而起的楼房,成为居民区;唯有供人游览欢愉的王府游乐园,又新造人工“石涧冰帘”,似在延续着昔日的文明。

青州山斋欧阳情

  欧阳修知青州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身患多病,因而在听政之余,他常常在知州衙署内的山斋中将养身体,会客宴饮,读书写作,“卧而治之”。
  关于这座青州山斋,明代嘉靖《青州府志》里有一段非常简要的记载,说是“唐建,在旧府治中”。欧阳修对这座山斋情有独钟,他对山斋的情感,从他写的一篇短文中就足以看得出来。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五月五日,欧阳修写过一篇《题青州山斋》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吾尝爱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青州,始得山斋宴息,因谓不意平生想见而不能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夫前人为开其端,而物景又在其目,然不得自称其怀,岂人才有限而不可强?将吾老矣,文思之衰邪?兹为终身之恨尔!熙宁庚戌仲夏望日题。”欧阳修的这段话语说明了为文的创意之难,表现了他为文的严格态度。青州山斋,大有唐代诗人常建写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的意境,环境优美,幽雅静谧。所以,对这座山斋,欧阳修是非常喜爱的。
  欧阳修知青州三年,在山斋里整理了不少书稿,直接写到山斋的除这篇题文外,还有《山斋戏书绝句》两首。诗是这样写的:

蜜脾未满蜂采花,麦垄已深鸠唤雨。
正是山斋睡足时,不觉花间日亭午。

经春老病不出门,坐看群芳烂如雪。
正当年少惜花时,日日春风吹石裂。
  这两首绝句,所描绘的是一幅花灿烂、蜂翩舞、麦苗青、鸠唤雨的春光明媚图,表现了诗人对青州风物及美好春光的赞美之情,活化出了诗人宽简为政、不扰百姓的悠然闲适的心境。
  欧阳修在青州写下的诗文和信札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所喜爱的山斋。例如在《水磨亭子》一诗中这样写道: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
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荫百啭莺。
  在山斋里呆久了,也有点儿“厌倦”了,欧阳修便登上城东的水磨亭子,欣赏那新荷出水、鹭鸶翩飞、乔木成荫、流莺百啭的大好春光了。
  欧阳修当年喜爱的青州山斋,早已没了踪影,现在也难能考证它的具体位置和建筑风格了,但是,欧阳修写下的有关山斋的诗文,却永远留在了人世间。

范公乌纱镇洪水

  范仲淹知青州的时候,曾经组织州民进行过一场抗洪救灾。
  故事流传下来,人们出于对范公的爱戴,竟然有些神化了……
  那是皇祐三年(1051年)的夏天,青州一带阴雨连绵,南阳河水暴涨起来。范仲淹见大雨不停,唯恐洪灾殃及百姓,心中非常焦急。他带人顶风冒雨,不分昼夜地到河堤上察看水情,组织民工在河两岸严阵以待。对于治理洪水,范仲淹是有经验的。他曾带领几万人修筑了泰州附近的捍海堤,挡住了肆虐的海潮;他被贬知睦州时,又组织人力疏浚西湖,杜绝了水患;他知苏州时,也曾带人治理了太湖积水……虽然治水经验丰富,但范仲淹一点也不敢懈怠,他知道,如果稍有疏漏,就会给老百姓造成不应有的灾难和损失。
  一天,雨下得特别大,就像从天上泼下来一样,南阳河水急剧上涨,眼看就要漾出岸来。范仲淹急忙组织民工担土筑堤,可是堤筑一尺,水涨十寸,情况万分危急。这年范仲淹已经63岁了,多病的身体又经几天的劳累,真有些支撑不住了。突然一阵狂风刮来,他打个趔趄,差点儿摔倒,乌纱帽也被吹落在地。人们忙把乌纱帽捡起来,上面已经满是泥水了。有人要给他戴上,他接过乌纱,望着肆虐的洪水,不禁长叹一声:“身为州官,连一方百姓都不能保护,何以为官?”说着把乌纱帽狠狠地扔到滚滚的洪水之中。
  大自然中有些事情也真够巧合的!说来也怪,乌纱帽落到水里不久,肆虐的狂风似乎失去了威力,如注的暴雨也稀疏了不少,汹涌的洪水好像也平缓了一些。过了一会儿,竟然风停了,雨住了,渐渐地,河水不再上涨了。这时,岸上的民工和百姓们跳跃着,欢呼着。
  突然,有人高声喊起来:“快看啊——范大人的乌纱帽在那里呢!”人们随着那人指的方向望去,在河岸一棵探向河水中的大柳树枝上,范公的乌纱帽还端正地挂在那里呢!这时,有几个小伙子想跳上小船去取,被范公制止了,说:“一顶乌纱有何大用?由它去吧!”说着离开这里。人们情不自禁地齐刷刷地跪下了,对着河中的乌纱,望着远去的范公,叩起头来,说:“范大人真是神人啊!”
  ……
  书毕以上系列散记以后,沉思于阳水边的三贤祠中,心潮仍然澎湃,思绪依旧翩跹。情不能已,填词一阕:调寄《苏幕遮》。发心声,寄情怀。
  古城边,湖潋滟。云驻楸槐,剪影连山远。烟蔼层林盈漫漫。佳处营丘,风景情无限。
  史悠悠,人恋恋。浩气三公,卜地山川伴。碑记分明多胜赞,忧乐绵绵,世代贤良典。
  多少年来,阳水清清流淌,菏韵幽幽送香。近千年来,阳水岸边的三贤祠历代修葺,圮而复新;三贤祠中的三贤,依然鲜活。
  啊,永远的阳水,永远的青州,永远的三贤!    (张景孔)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青州博物馆荣登... 04-10
青州市人民医院... 04-03
青州市获评山东... 04-03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