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普惠民本民生的头号工程,是王府街道近几年来最重要的核心工作。王府街道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自2016年开始积极申报并率先启动棚改工程。
工作中,王府街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首创“房票”、“地票”模式,为推进全市棚改工作趟出了路子、打实了基础。实行“先建后拆”,得到了广大棚改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据介绍,棚改过程中,王府街道全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签订协议一律不入户,而是在村两委办公室门口拉起桌子,现场签订,一期棚改集中利用22天完成了9个村的协议签订,共安置房屋1319套,占全市总任务的55%,被市委、市政府“一票肯定”,“王府经验”在全市推广。2017年二期棚改拆迁更是创造了“王府速度”,其中茅峪村3天签订协议321套,涝埠村3天签订协议435套,闸口村2天签订协议322套,五里、刘井两大片区、10个村的安置协议全部顺利签订,共安置房屋1875套,占全市总任务的23%。
王府街道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做棚改户的“贴心人”。他们深入棚改一线,广泛宣传棚改政策和意义,耐心引导群众算好征收房屋的经济账、环境账和时间账,并通过座谈会、现场会等形式,零距离发现问题、零距离研究问题、零距离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尤其是针对农村实际问题,坚持统一按照规划宅基地面积来认定房屋优惠安置面积,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贫困家庭的利益,有效防止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明确规定富余的优惠安置平方,可以在集体组织成员之间进行流转出售,有效解决了农村家庭人口多、住不开的问题;在“一户一宅”认定安置过程中,首先解决老年人的安置,再与其子女签订补偿协议,树立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有效防止了老人无处可去、无人赡养的问题。
两期棚改工程中,王府街道全部采用“货币化安置”方式,在驻地片区集中筹集房源3200余套,最大限度解除了棚改居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实施棚改工程,预计可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近20亿元,后期可撬动地产、旅游及其他产业领域近百亿的资金投入,为加快驻地城市化进程、打造“5A王府·中国养生享老福地”注入强大动力。(记者 狄笑男
通讯员 王 浩)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