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庆滨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黄楼街道卢李村,走进花卉大棚内,棚内温暖如春、鲜花烂漫,红掌和凤梨红的似火、粉的娇艳,迷你月季含苞待放,长寿花叶色浓绿,多肉植物娇小可爱;在花卉电商基地,美女网上销售热火朝天;在花卉智能分拣中心,花卉快递包裹实现了高速自动准确分拣;3月16至18日中国
青州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将举办“首届中国多浆(多肉)植物展”又将把全国目光引向
青州,吸引了丹麦品氏集团、AK花卉、北京秋阳园艺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多浆(多肉)生产企业参展。
青州被誉为“东方花都”,其花卉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一斑,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内重要的盆栽花卉产销基地。近年来,我市以加快建设“花卉强市”为总抓手,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聚焦发力,全面加快花卉产业转型升级,青州市花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花卉面积以每年新增3000亩速度扩张,现在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2.9万亩,花卉专业村136个,从业人员12万人,建有四个“全国唯一”,即花卉高新经济区、省级花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花卉专业学院。产业链条日渐延伸,实现花卉、旅游、文化、产业和花卉生产观光的有机融合,年接待参观花卉游客100万人次。在青州今年建成的全国首个花卉电商物流一体化发展区,花卉从种植、销售到配送实现了全产业链智能化运作。
大力培育花卉新业态
着力实施花卉品牌战略
以花卉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以富民增收、精准扶贫为目标,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不断提升花卉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起功能定位更明显、产业链条更完整的现代花卉产业体系。加快花卉主产区提档升级,合理控制发展规模,引导花农、花企发展花卉产业要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2017年,全市花卉种植总面积达13.1万亩,实现产值85亿元,交易额达到110亿元。建立完善花卉产业预测预警体系,引导花农、花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避免产品雷同和低水平重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特色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了占地5万亩的花卉高新经济区、占地1200亩的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占地1360亩的花卉公园、占地21000亩的弥河生态花卉旅游休闲区以及弥河万亩草花基地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花卉园区,以弥河、黄楼为核心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科技部命名。
科技“兴花”
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牢固树立“人才支撑发展”理念,高标准建成亚泰花卉院士工作站,积极与尹伟伦院士合作,开展蝴蝶兰、凤梨等花卉新品种研发。持续抓好花卉专业人才传帮带工作,先后举办花卉产业服务乡村行、花卉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培训班等活动。广泛开展校企、院企合作,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省林科院等院校开展课题攻关,打造研发推一体化平台。依托2017年成立的亚泰花卉院士工作站,积极扶持引导绿圣兰业、奥斯特园艺等公司开展现代花卉种苗研发,推动由生产型企业向种苗研发型企业转型,2017年种苗总产量突破2800万株。先后研发出“青州仙子兰”、“花艺双辉”、“青州雪峰”、“云门素”、“云门香”、“海岱韵”、“青州金凤”、“青州银凤”等花卉新品种,实现了山东省兰科花卉育种突破。
推动由“单一化”
向“全链条”发展转变
发展花卉休闲观光产业,整合现有花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花卉公园、弥河生态花卉旅游休闲区、青州盆景园等生态旅游观光点,设计经典旅游线路,做精做美花卉生态休闲旅游。推进花卉游与古城游深入融合,以青州古城游为依托抓好“花都之旅”旅游线路,鼓励花卉经营户入驻古城发展,鼓励弥河镇、黄楼街道发展花卉美食、花居住宿、花卉观赏等链条产品。加快花卉产业服务区建设,建成集酒店餐饮、商场购物、生活服务、电子交易等功能齐全的服务区,升级花卉旅游设施,开发花卉旅游纪念品,实现花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完美融合。2017年接待花卉游客147.2万人次。
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花卉产业实现深层次转型升级
探索推进“互联网+花卉”青州模式,依托花卉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着力打造省内一流线下花卉智能分拣中心、保鲜仓储中心。充分发挥优势花卉电商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进AK公司、壹分皿等知名电商企业,助推本土花卉电商企业发展。目前,青州花卉电商企业达440家,交易额达为20亿元。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