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王丙召与浮雕《金田起义》
王丙召与浮雕《金田起义》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21-12-27 16:01:21      
内容摘要:王炳照(1913—1986),字景秋,解放后常常署名王丙召,今青州市张高村人。他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浮雕《金田起义》的创作者。


 

王炳照(1913—1986),字景秋,解放后常常署名王丙召,今青州市张高村人。他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浮雕《金田起义》的创作者。

新华通讯社老记者周定舫,20世纪50年代采写的《人民英雄永重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记》一文,至今已有数十年了。数十年来,这篇文章屡屡被收进初中语文课文。1980年12月20日,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根据广大读者、初中学生及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曾专门查询过这篇课文中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座大型浮雕的作者。他们给北京人民出版社去信:“贵社1959年出版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集》一书中,在提到八幅大型浮雕的作者时,有7幅均介绍了作者姓名,惟独从碑身东面起第二幅《金田起义》,未署作者姓名。请帮助查询。”得到的答复是:“可查的,仅七幅有作者姓名,《金田起义》作者无人知晓。”后来经过查证,浮雕《金田起义》的作者,就是山东潍坊市青州人王丙召。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金田起义)
 



徐悲鸿为王丙召樊曼琳主持婚礼——中央美术学院

从右起:王丙召、樊曼琳、徐悲鸿、樊弘、王临乙

 


王丙召樊曼琳婚礼家人及证婚人嘉宾合影 —— 中央美术学院
从右起:叶浅予、樊弘、樊曼琳、王丙召、徐悲鸿、李可染、王临乙

 

乡间僻壤出骄子   凤凰展翅欲腾飞
 

王丙召自幼酷爱美术,家里用完丢弃的旧账本,他也拿去在背面画些花呀、鸟呀、蝴蝶呀、小猫呀什么的,很逗人喜欢。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每次上美术课,他对老师的要求都心领神会,画啥像啥,任课老师每看到他的作业,总是连声夸赞说:“这孩子将来定会成名家。”

  1935年8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翌年秋,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学校军事教官秦重民的介绍下,参加了复兴社。后来,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与复兴社断绝关系,停止了活动。

  在不重视文化艺术全面发展的解放前那段时间,雕塑艺术曾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很少有人愿意献身于这门艺术。而王丙召不这样想,他看到祖国各地保留下来的无数中国古代石窟中的杰作,面对当时雕塑界今不如昔的现状,深感后人愧对古人,落后古人。想到这里,王丙召心里沉甸甸的,十分不安。他默默发誓:终生献身雕塑艺术,定为后人争口气。

 

千里跋涉拜名师   技艺精湛震京华
 

1938年8月,王丙召前往四川璧山,考入国民党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专攻雕塑。三年学习期满,进行毕业考试时,他的成绩特别突出,因此被留校担任了助教。1944年8月,他投奔到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门下,在刘开渠工作室做助手。这对王丙召来说,圆了他梦寐以求的心愿。他趁此良机,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作,靠自己的颖敏,加之坚持不懈地钻研,终于在雕塑艺术上有了飞跃。这段时间,他协助刘开渠大师创作了几尊成功的塑像。其中,《孙中山先生》铜像,至今矗立在成都市街头,并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1945年,他在赴四川峨眉山参观考察时,结识了著名文豪郭沫若。由于两人情投意合,王丙召为郭老雕了一尊塑像。这尊塑像深受郭老妻子儿女们偏爱,一直小心翼翼地被保留在身边。事隔40年后,郭老的女儿在看望王丙召时,专门送了一张出自他本人之手的郭老塑像照片。相继,王丙召还为李宗仁、冯玉祥等名人作过塑像。李宗仁先生为表谢意,将一只精致的进口金壳怀表赠送给王丙召。

 

 

徐悲鸿(右一)、胡一川(右二)、吴作人(右四)、洪波(左一)、罗工柳(左二)、

叶浅予(左三)在礼堂讨论筹建中央美院事宜

 

 

1946年,北平美术作家协会成立国立北平艺专教师合影。

一排左起:宋步云(左一)、王临乙(左二)、徐悲鸿(左三)、齐白石(左四)、戴泽(右一)

二排左起:王丙召(左一)、李可染(左二)、卢光照(左三)、高庄(左四)、齐振杞(左五)

三排右起:董希文(右一)、冯法祀(右二)、李宗津(右三)、宗其香(右四)        

 

1947年,结束了川西南旅行,也正值艺术感悟的理解与沉淀,国立华北艺专也迎来的新的变革,徐悲鸿先生也接收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前期组建工作。组建过程中也吸纳了不少,国立华北平艺专和不少留学归国的年轻艺术家。徐悲鸿,十分赏识王丙召的出众才华。马上考虑到王丙召。从此,王丙召成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少壮派”教师。刚满40岁的他,成为首批晋升为教授的教师之一。同年也相识了热爱音乐的樊曼琳女士,同为痴迷的两人从此在艺术世界中用自己独有的语言记录着彼此与那个别样的年代。

 

 

王丙召塑妻子樊曼琳像

 

 

王丙召樊曼琳婚礼与挚友合影

王丙召、樊曼琳、王临乙

                

 

1951年,第一届全国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美术学院派出了以徐悲鸿院长为首的10位画家、雕塑家列席大会,王丙召是其中之一。会上,英雄模范的动人事迹和革命精神深深感染着艺术家们,激起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王丙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为参加蒙山阻击战的神枪手魏来国塑了一尊坐像,为战斗英雄苟福荣塑了一尊半身像,这两件作品分别在第二届全国美展和第一届全军美展中与观众见面。那准确严谨的造型功力和刻画人物形态的泥塑技巧,赢得了专家与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从1952年12月开始,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了开展“三反”和“五反”的决定。为配合运动的开展,王丙召带领学生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沿街大橱窗内,创作了一大批彩塑。王丙召亲自动手塑了一个被群众抓来的奸商。画面上的那奸商,阴沉着脸,着灰色长袍,两眼黯淡无光,浑身“奸气”暴露无遗,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如今,回忆起当年组织的这些活动,王丙召的学生,尽管都年逾花甲,对往事记忆忧新,对他们的恩师,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

 



1956年7月11日,北京,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雕塑家在天安门广场工作室合影。
左起:张松鹤、萧传玖、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王丙召(坐)、曾竹韶。傅天仇因故缺席。

 

 

 

1954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王丙召美工组 工作证

 

 

1954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地 浮雕组工作场景

 

多年夙愿终实现   一片丹心颂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为纪念1840年以来在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以及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项工程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有其特殊意义,而且在工程设计和建造方面也有着它独特的要求和创新。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工程。毛泽东主席与全体政协委员一起,参加了奠基仪式。工程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北京市市长彭真兼任,建筑专家梁思成、雕塑专家刘开渠、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任副主任委员。王丙召被选入纪念碑碑座大型汉白玉浮雕的八位作者之列,分工第二幅《金田起义》的创作。其余浮雕内容及作者是:《焚烧鸦片》为第一幅,由曾竹昭塑;《武昌起义》为第三幅,由傅天仇塑;《五四爱国运动》为第四幅,由滑田友塑;《五卅运动》为第五幅,由王乙临塑;《八一南昌起义》为第六幅,由萧传久塑;《抗日敌后游击战》为第七幅,由张松鹤塑;《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为第八幅,由刘开渠塑。

  能够承担一项全国亿万人民和国际上都瞩目的巨型雕像的创作重任,是一位雕塑家梦寐以求的事。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王丙召心中激动不已。就他个人生活来说。这算得上是一生最珍贵、最难忘、最辉煌的时期。

  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1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仅有10年左右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帝国主义输入的鸦片有增无减,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政府为了向侵略者支付赔款,加倍压榨老百姓。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只有起来造反。从1843年到1850年,全国共发生70多次农民起义。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自号“太平军”。领袖是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起义不到两个月,就攻下南京,在南京建立起太平天国。不幸的是,在革命势力蓬勃发展的时候,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一些错误,导致在1864年被中外反动势力击败。

  接受任务后,王丙召满怀豪情壮志,亲往广西平县金田一带山区,进行徒步实地考察,收集革命史料。在近一个月的日日夜夜里,他对每桩革命事迹的特征、细节和当时太平军战士的服装、枪械、用具,都认真地、一丝不苟地研究和探索。他还在金田一带的几个村庄,连续召开座谈会, 访问知情老人,以提高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金田之行归来后,王丙召又精心构思、设计,反复拟订画图。制作出一幅幅泥塑初稿,在广泛征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方才确定下动功方案。

  当工程进入中、后期时,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艺术家们,将工作室设在天安门广场一角搭起的席棚内。王丙召整天身系围裙,双手沾满泥浆,忙得不亦乐乎。使他难以忘怀的是,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在百忙中风尘仆仆地来到艺术家们的工棚内,握着王丙召满是泥水的手,给予了殷切的期望和热情鼓励。王丙召没有辜负领导的厚望,冬天一身雪花,夏天满脸汗水,经常废寝忘食,始终充满着投身于这一堪称千秋大业工程中的自豪感。历经5个寒暑,他圆满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壮阔的农民起义革命场景的大型浮雕。瞧瞧这融庄严与奔放为一体的画面吧:在猎猎旌旗指引下,由19名挣扎在贫瘠土地上的苦难农民和煎熬于死亡线上的烧炭工人组成的太平军队伍,胸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冲锋陷阵,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他们好似烈火中的雄鹰,大泽中的神龙,腾空而起,挟带着漫天风雪,飞出紫荆山,飞向永安州,飞向全中国!

1956年,王丙召先生被打成右派,据起子樊晓曼先生回忆,之后父亲性格就不像原来那么什么都敢说,之前我听他们学生说,他比较直爽,山东大汉,体格也好,什么都敢说,说话想什么就说什么,后来被批斗以后,打成右派,当时政府提出,早起为李宗仁做过塑像,

  然而,一个凭着真诚和勤奋,倾注一片爱心,用一技之长歌颂历史英雄的艺术家王丙召,却在纪念碑工程即将竣工的时刻,突然被打成“右派分子”,转眼间变成“人民的敌人”。从此以后,王丙召在雕塑艺坛上销声匿迹了。
 

丹心历历   锻雕人生

 

1961年,王丙召被调离中央美术学院,调往东北的吉林艺术学院。不久,吉林艺术学院对王丙召的所犯“错误”进行了复查、甄别,作出“从轻处理”决定,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允许他回到雕塑教学岗位上。考虑他业务能力较强,又让他担任了学院雕塑教研组组长。吉林艺术学院的雕塑专业起步晚,条件差。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王丙召十分体谅学生们的心情。他向学院领导坚定表示:“什么苦我也能吃,什么困难我都不怕,我王丙召要重整旗鼓……”他立说立行,整日和学生们泡在一起,雕塑课程中必须进行的砸泥、扎架等苦活、脏活,他总是亲自参加,恨不得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雕塑技法和创作经验一点不漏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尽快成才。王丙召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做了不少社会工作。他到延边林区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他到浑江石人煤矿,为矿上义务创作了举办展览所需要的雕塑作品。他还创作了《人民战士》《林业工人》《朝鲜妇女》等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后来成为吉林艺术学院在雕塑教学中十分难得的参考资料。

  时代的车轮走到了1964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被打乱,最终只能暂停在校教学。 粉碎“四人帮”后,王丙召高兴万分。他首先想到了雕塑艺术的兴旺发达,想到了祖国的文化繁荣。他挥动颤抖的手,写信致中央美术学院负责人,要求重返教学岗位继续发挥余热。要求领导抓紧寻找他被“造反派”抄家时失落的友人画作,及海内孤本《帝后礼佛图》浮雕拓片。

  《帝后礼佛图》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它创作于北魏年间,是我国雕塑史上的珍品。20艺纪30年代,美国古董商普爱伦到中国时,发现了这些浮雕。他用尽伎俩,勾结中国古董商和当地保甲长,把浮雕凿下来,装进麻袋,先是偷运到北京进行拼接,然后再偷运到美国。后这件珍品在美国展出时,已经是千疮百孔,根本看不到它的原貌。解放后,此事震动了中国文物界,300余名知名人士上书中央,要求严惩奸商。王丙召年轻时曾多次走游访各地石窟研究文化与造像,先人的艺术遗存深深的打动了年轻时期的王丙召,对于那些悠然灵动的线条和恢弘场景,始终萦绕心头。北魏的造像成就与现代雕塑艺术的关系也是推动探索的重要内核。出于对洛都圣像的崇敬与神往,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1948年在北京王丙召,樊曼琳夫妻二人一起共筹七十块大洋购得拓片《帝后礼佛图》二幅,据家人回忆,购得后不久存放拓片的仓库失火,烧毁了大大小小二十几幅拓片,后其痛心不已。因该拓片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盗凿前进行拓印原片,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王丙召的来信即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美术学院有关领导,组织专门人员,通过认真查找,终于觅到了《帝后礼佛图》二幅拓片的下落,这才使王丙召松了一口气。

  1978年底,中央美术学院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决定精神,撤消了压在王丙召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为他恢复名誉,并派人接他回北京治病疗养。在落实政策时,政府对他多年来蒙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他却毅然谢绝接受,一分不少地献给国家,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难能可贵的思想境界。

  1986年10月,一代大师王丙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举行完告别仪式后,他的骨灰由家乡亲人从北京捧回,埋在了张高村村西墓地里。2003年11月,由青州市汉唐艺业、怡华清轩、博雅斋、远东画院等书画界朋友自愿捐助兴建、由中央文史馆馆员孙天牧题名、青州书法家陈铸题写的墓志碑,被立在大师墓前。

 

(作者简历:樊星,1984年1月27日生人,时受祖父祖母熏陶,对艺术兴趣浓厚,少年时期前往海外研修艺术专业,后归国从事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相关事务,为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中国石化,意大利路逊迪卡集团,法国达能等机构进行艺术策划及品牌搭建。

父亲樊晓曼常讲起祖辈的经历和那些鲜为人知故事,那些为事业专注的身影,和风骨的气节,始终烙印在那个浪漫的年代。祖父王丙召一位自幼偏执艺术走进雕塑殿堂,外祖父樊弘为祖国的现代经济理论夯实了基础,祖母樊曼琳虽未走进经济的航道,但还是用浪漫的琴键与歌声描绘了一个专属于那个年代的色彩。

专注成就了每一件平凡的事,也成为了激励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第五届中华诗人... 04-26
青州经济开发区... 04-24
织密安全网 共... 04-24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