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民国时期的青州教育
民国时期的青州教育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4-09-03 18:03:40      
内容摘要:辛亥革命以后,教育制度的改变,首先体现在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上。1912年,益都县奉省谕在县文庙设劝学所,所长称劝学委员。第二年,改劝学所为视学公所,设县视学1人,乡视学6人。1915年,视学公所又改为劝学所...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制度的改变,首先体现在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上。1912年,益都县奉省谕在县文庙设劝学所,所长称劝学委员。第二年,改劝学所为视学公所,设县视学1人,乡视学6人。1915年,视学公所又改为劝学所,编制依旧7人。1923年,劝学所改为教育局,编制为18人,其中局长1人,县督学1人。1929年,教育局编制为10人,局长由省教育厅长委任,督学由县长委任,教育委员由局长委任。教育局下设普通教育课(局长兼课长,管理中小学,师范、职业学校)、社会教育课(督学兼课长,管理民众教育)、总务课(教育委员会主任兼课长)。1933年,教育局改为县政府第四科,编制7人。
  民国时期,县教育行政机构曾设多个委员会。初设教育行政委员会,由县督学和各区委员11人组成,负责审定教育计划、教育经费、学校扩建及教育局交议的事项。1929年,益都县设立教育经费委员会,由教育局长、县督学、县党部、县政府、财政局、教育委员会、县立中小学的代表组成,负责全县教育公产、公款的管理。1930年,县成立注音符号推行委员会,成员9人,分批培训师资,对推行标准读音、提高国语教学水平起到了重大影响。1912年,益都县奉省令设小学教员检定事务所,承办益都、临朐、临淄三县的小学教员检定事务。每年一次检定,考场设在益都城里,命题考核评定均由省教育厅派员主持。1931年,全县小学教员531人,受检合格者324人,合格者每人每月发4元补助费,此举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191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令》,学堂改称学校。10年后,将小学、中学“七四”制改为“六三三”制。全县所有中小学全部实行国家规定的学制。课程的设置虽不断变化,但总体上是初小设国语、算术、社会(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高小设国语、算术、公民、历史、地理、卫生、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珠算、音乐、体育。普通中学的课程是: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日伪时期,曾将英语改为日语。
  设在益都县的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山东省第四师范学校、山东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直属省政府领导,校长由省政府任命。益都县乙种农业学校、师范讲习所、东关小学、北关小学直属县政府管理,校长经教育局提名由县长任命。区立小学由县教育局和区政府双层领导,校长经区长和地方绅士推荐由县长任命。村办小学一般由村长或乡绅兼任校长,受区、乡、村政府的领导。省立、县立学校,校长以下设教务、训育、事务3处,各处设1名主任处理日常事宜。一般小学的教务、训育、事务由校长兼任。按照国民政府的规定,中学校长应为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且具有5年以上教龄者担任。小学校长应为师范毕业或高级中学师范科毕业、经县检定委员会检定合格并教学两年以上且有成绩者。教师由校长聘任,标准是:中学教师应是高等师范毕业或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实际教学能力者。小学教师应为专科学校毕业、师范学校毕业、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人格高尚且经县检定合格者。据1930年统计,全县教师869人,其中男教师857人,女教师12人。另有无资格者137人。据1931年益都县教育年报记载:“本县教师待遇殊属菲薄,待遇最高者月薪三十元,最低者年薪六十元。”初小教师一般月工资18元,高小教师22元左右。中学教师待遇好于小学教师,省立十中校长月薪200元,主任月薪80元,教师每课时1.25元,月均85元,职员30至40元。逢灾歉年,教师待遇改为月发小米100斤。国民政府规定了教师退休、抚恤、年功加俸等政策,但因战乱,多未实行。
  民国期间,倡导幼儿教育。1912年,天主教在城里教堂南院创办育婴堂。10年后,幼儿教育纳入壬戌学制,正式命名为“幼稚园”,收纳3岁儿童。民国后期,全县有3处幼稚园,即天主教堂育婴堂、基督教会幼稚园和省立四师附小幼稚园。每处幼儿教师1至2人,收育儿童85人。育婴堂主要收养孤儿,为慈善机构。后两处幼稚园办学比较正规,儿童可学习唱歌、舞蹈、学数、认字、制作玩具等知识。
  民国时期,教育部指令县设高等小学校,镇、乡设初等小学校,倡导私人办学和对女子的教育。益都县立小学有东关、尧沟、金岭镇、朱良及仓廒女校等。在乡镇兴办初等小学的同时,宋家阁刘焯捐款建刘氏小学,后被县政府命名为模范小学。1915年,教育部推行四年教育。益都县成立义务教育筹备小组,划全县为220个学区,强力推行初等教育。学校虽兴,因社会崇尚私塾,仍有152处私塾存在。1928年,因县公安局局长刘振标叛变,县城小学全部停办,乡村私塾猛增。3年后,教育部下令严禁开办私塾,教师亦必须取得县许可证后方可任教。之后,全县的小学猛增到460所,私立小学达到22所。学生总数为19688人,其中女生501人。日寇侵华期间,学校全部停办。为推行奴化教育,日伪县公署先后建立了铎楼庙、观音堂、心寺街、三官庙、准提庵、北阁等初级小学。在日伪占领的金岭镇、尧沟、谭坊、孟家炉、朱良、马氏、郎家庄、北普通、黄楼、大尹、堂子、朱崖等地也建有完全小学。抗战期间,国民党保安三师十五旅二团、六团分别在盘踞地开办教育。二团团长徐振中除在盘踞地朱良办教育外,还在夹涧、普通、张孟、高柳一带设有教育办事处,并在大王、高柳、张家营、东郎、朱良、北普通、刘镇、马官庄、辛庄、夹涧等地设有10所完全小学,共44个班、1577名学生。另外,还在33个村设立小学,共42个班、1378名学生。六团团长王凯臣在其辖区王小、孙板一带设总务处教育科,办起口埠、东荒、十甲等中心小学,共21个班,500名学生。十五旅旅长张景月在何官一带设户家中心小学、张高完小。
  抗战期间,属于解放区的益寿临广四县边区政府,在1938年办起张高、阳河、葛口、南星落、北星落、史家、曲屯、赵家营、沈家、彭家、东西八户、河头、王沐、吕村、东朱鹿等多处小学。1940年在许王村设高级小学一处,称益北小学或四边小学,2个班,100名学生。1945年,民主政府在北阳河设完小1处,2个班,100名学生。后又在马兰、口埠、孙板、段村设4处完小,13个班,570名学生。县境西南解放区于1944年在长秋村办起抗日小学,1个班,24名学生。在朱崖村设小学1处,40名学生。在抗战的岁月里,战乱时学校就化整为零,缓和时学校就聚零为整,学习非常艰苦。
  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共有中心国民小学14处,学生1913人;一般国民学校105处,学生4545人;师范附小1处,学生270人。因战争处于拉锯的形势,学校时办时停,直到益都县全境解放,教育才步入了正规。
  民国时期,青州的中等教育比较齐全。普通中学主要有:山东省立第十中学、私立青州中学、省立益都中学和私立青光中学。
  山东省立第十中学(现青州一中的前身),初始沿袭“癸卯学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考入大学预科。课程是:修身、国文、英语、地理、历史、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音乐、体操。民国十二年(1923),学制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后来课程略有改变,如增添公民、童子军课等。学校的教师实行聘任制,一批高学历、真才学的人应聘任教。1937年,教师18人。教师居多兼课,每周10节以上。待遇按任课时数计,月均工资85元,班主任月津贴10元。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教师运用欧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较高。1934年,全省中学生会考,省立十中获得第一名。次年又获得第二名。蔡元培先生手书“勤朴公勇”四字赠为校训,悬于十中二门之上。1937年,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为省立十中毕业生题词“敬业乐群”,以此鼓励。
  1936年秋,城里西皇城人翼佩汝,在邢玠口北丝厂故址创办私立中学,后迁满洲营副都统吴延年的住宅,又迁清凉寺。教师10人,3个班,100名学生。学生入学每人先缴5元押金,每学期缴学费10元,折合小麦300斤。第二年,在进步教师王轩波等人的鼓动下,掀起学潮,赶走校长翼佩汝和训育主任赵若谦,县长杨九五派人接管学校,将私立中学与师范讲习所合并,称“益都县立乡村简易师范”。私立中学的学生经考试,一部分编入初中班,一部分编入简师班。因日寇占领济南,当年学校停办。
  1938秋,日伪政府在省立十中校址设山东省益都初级中学,三年后增设高中部,易名为山东省立益都中学。教育的重心是向学生灌输“中日提携,共存共荣,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奴化教育。课程除了已废止15年的“读经”、“修身”外,强制开设日语课。学生来自益都、淄博、寿光、临朐各地,男生在东院,女生在西院,分班上课。8年中,招收8级初中生,4级高中生,28个班,1100名学生。学校设日本教官,总揽学校大权,兼授日语。第一任教官是本多基一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死于南洋。继任为森吉镜渊捻,日本投降后回到了日本。
  1942年春,二团团长徐振中在城北大宋村设“益都临淄联立中学”,简称“益临联中”。麦收后学校迁入大王村,两年后又迁到蔡家庄。初始设简师班、初中班各一个,学生80人。1945年增设后师班,不久学校停办。
  1944年秋,驻益都日本宪兵队翻译官田秀夫为了儿子上学方便,召集商人成立学校董事会,集资创办私立青光中学。学校设在老火车站西,1个班,50名学生。次年又招1班,100名学生。1945年,随着日军投降,学校停办。
  益都县的师范教育比较兴旺,办学显著的当数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它的前身是青州府师范学堂(今云门双语学校处)。1914年,省政府将莱州、登州、胶州、武定等师范迁到青州,与青州师范合并,定名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师生员工300余人。第二年,在参府街设立师范附小。师范学生来自西至济南,东到胶东半岛。1923年前,学校设有本科和讲习两种教学班。本科含预科1年、本科4年。讲习科2年,为速成师范,主要培养高等小学教师或国民学校有“许可状”的教员。1923年以后,实行新学制,分前期、后期两种教学班,学制各三年。1929年,后期班改称师范部,前期班称初级部,学制未变。课程设置除普通中学开设的公民、国文、数理化、史地生外,另设教育概念、教育心理、论理学、教育测验及统计、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小学行政、实习等。1929年始,开设军事训练课,专职教官为中央军校毕业生,每周3节军训课。
  1934年暑假,实行集中军训。烟台中学、广文中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500名学生云集益都,进行下级军官所必需的基本战术野外实习。中央训练总监部张寿桐、李德铭莅临检阅,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与厅长李树春、何思源陪同检阅。省立四师学生在西门外瀑水涧演习枪击,成绩优秀,获得嘉奖。省立四师自建校到1927年,本科班招生15级,讲习科6级,前期班5级,每年在校生300人。从北伐时期到七七事变,共招收师范部学生10级、22个班,毕业19个班、552名学生,尚有120名学生没有毕业。初级班8个班,毕业270人。省立四师办学24年,培养了4000多名师资,为全省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益都县立师范讲习所,1912年时称单级教员讲习所,又称小学教员讲习所,主要对学员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其次是文化补习。学员是从10岁到60岁的塾师、秀才不等,至北伐时已培养800多人。1931年后,学校属于正规简易师范,招收25岁以下的高小毕业生,除不设英语外,其他课程与普通中学相同,另设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1931年到1937年,共招收4级280名学生。
  此外,益都县还有4处师范,分别是:1943年由青州道尹公署开办的青州道立简易师范;1943年由六团团长王凯臣在庄家庄开办的益都县立简易师范;1946年由国民县政府在康家羊开办的益都简易师范;1947年由国民县政府在昌乐境内恢复的山东省立益都师范学校。这些学校,大多在1948年左右因国民党军队的惨败而停办。
  民国时期,全县的职业教育主要有: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县立乙种蚕业学校、县立乙种商业学校。
  1914年,省政府在青州城里中所营街成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学制4年,1年预科,3年本科,分农、林、桑3科,4个班,班额40人。办学经费由省政府拨给,每年12200元。学生每人每月发5元津贴,从学生养蚕等勤工俭学收入中开支。至1930年,共招17级,720名学生,因辍学率高,实际毕业500人。
  县立乙种蚕业学校,成立于1912年,由县知事孙积荫、名人宋传典、李有典创办。校址在今青州一中西面。此为初等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3年,教材与甲种农校相近,唯内容浅显。办学16年,共招生15个班,每班40人,毕业后,学生自谋职业。
  县立乙种商业学校,成立于1916年,由商会创办,设在城里东营街清凉寺故址。学校招收初级小学毕业生,学制3年,使用高小教材,以培养初等商业人才为目的。每年经费1680元,其中县教育局拨款1200元,商会负担480元。此校每年招生1个班,1931年停办。16年共毕业490人。
  民国时期,县内的高等教育,除了齐鲁大学的前身“青州共和神道学堂”于1917年迁往济南外,还有四所高等学校:一是“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于1948年从诸城迁到青州城北裴家桥。因学生多,教学班分设在任七里、王七里、杨家庄等。学校设摩托、土木工程、行政等三个系,学制不定,招收学生600余名,毕业后派往前线,为解放战争服务。1948年底,学校迁往济南。二是“山东邮电专科学校”,1948年由华东局及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校址在青州城北门里,设邮政、电话、会计三科,学生300人,修业期满,分配到各地邮局工作。学校于当年年底停办。三是“山东省农业专科学校”,1948年由华东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校址在青州市区原蚕场,是山东农学院的前身。培训农技人员500人。当年年底迁往济南。四是“山东教育学院”,也是华东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校址在青州城原守善中学和女子学校旧址。是培训教育干部的专科学校,招收学员63人,当年11月迁往济南。
  民国时期,青州的教会学校有5处:一是由基督教早先开办的“崇实中学”。学校分小学、中学两部,小学4个班,130人,中学3个班,60人,1928年停办。二是英浸礼会创办的“崇道中学”,是女子中学,也分中学小学两部,中学3个班,学生80人,小学4个班,学生60人。1928年迁往周村上课,当年解散。三是“守善中学”,1917年由英浸礼会利用培真书院校址改建。初始8个教学班,320名学生,30名教职员,后设3个高中班,是全县早期的完全中学,学校几经兴衰,于1947年迁往昌乐县。四是“崇新小学”,1917年由天主教法籍神甫在天主教堂北院创办,初始只收教徒子女,后来面向市民子女招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了学校。五是“修道院”,1930年由烟台迁往青州城里心寺街。初始只有教师3人,学生8人,两年后发展到3个班,30名学生。学生6年读完初、高中教材,毕业后到济南大修道院深造。日军侵华后,学校被封闭。
  民国时期,也注重社会教育,当时叫“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施教机构主要有“通俗讲演所”、“民众教育馆”、“新民教育馆”等。主要进行扫盲、宣讲时事政治、普及社会常识、拒吸毒、讲卫生等。但因战争频繁,居多流于形式。  (刘继孔)


民国时期中学毕业证书



1917年省立四师附小毕业生合影



省立四量校门



1949年省立青州中学毕业生合影



省立十中明伦堂



蔡元培、何思源为省立十中题词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圣贤文脉 村志... 03-01
青州新闻    
山水·茅峪道地... 04-11
山东中医药大学... 04-11
青州市博物馆获... 04-11
青州博物馆获评... 04-11
2024年第一季度... 04-10
青州博物馆荣登... 04-10
青州市人民医院... 04-03
青州市获评山东... 04-03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