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存诚堂:一屋三进士
存诚堂:一屋三进士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4-09-03 18:08:09      
内容摘要:存诚堂是明清时期偶园中的一座古体建筑,这一屋居住过冯子履、冯琦、冯溥三位进士,其中两位曾任一品大员,是国之栋梁。存诚堂是冯子履、冯琦、冯溥三人的故居,是青州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冯...


存诚堂是明清时期偶园中的一座古体建筑,这一屋居住过冯子履、冯琦、冯溥三位进士,其中两位曾任一品大员,是国之栋梁。存诚堂是冯子履、冯琦、冯溥三人的故居,是青州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冯子履故居
 
  说到冯子履故居的来历,还要先从其父冯惟重说起。冯惟重,字汝威,号芹泉,自幼学习刻苦,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35岁时同五弟冯惟讷一起考中进士,担任京官,为行人司行人(正八品),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朱厚熄巡安陆、湖南、湘水、衡山等地,冯惟重冒暑以行,至庐州(今安徽省庐江县)时,发于背,只得卧床诊治。友人探视见其病危,劝道“人怕无名,病怕有名,先生之病甚危,不如立即回返,让亲人请名医诊治……”。冯惟重之病属“搭背疮”,属不治之症,但他还强持病体,后终于死于途中,是日为嘉靖十八年(1539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年仅36岁。直到腊月十九日,长兄冯惟健才闻其弟冯惟重病故,便亲赴庐州为二弟治丧。次年二月十九日冯惟重尸骨回家,七弟冯惟直因悲恸过度,猝发病不治身亡,年仅24岁。冯家之不幸,身为操持冯家家务的冯惟健也十分悲痛,为照顾好冯惟重去世前不足百日的儿子冯子履,冯惟健决定请风水先生看一位好宅基,让冯子履母子二人居住。于是就选定了离冯氏学堂不远的存诚堂地,建住宅一处,让冯子履母子居住。这在当时冯氏大家族中,能住独门独院的,还是第一户。冯子履从一周岁起就住在存诚堂,除在外当官外,一直在存诚堂居住,所以存诚堂就是他的故居,存诚堂就是冯子履的家。
  冯子履(正三品、1539-1596年)字礼甫,号仰芹,生于嘉靖十八年闰七月十八日,生母蒋氏。其父冯惟重病丧庐州时,他出生不足百日,弱冠能文,嘉靖二十九年(1552年)13岁即为郡诸生,嘉靖三十四年(1557年)18岁为廪生,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28岁中举,隆庆二年(1568年)29岁中进士,授官直隶(河北)固安县知县(正七品)。隆庆五年(1571年)32岁擢兵部车驾司主事(正六品),万历二年(1574年)35岁擢山西察司佥事(正五品)治大同,万历三年(1575年)36岁升任山西布政司参议(从四品),万历四年(1576年)37岁又升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万历六年(1578年)39岁,辞官归乡。归乡之后,常课小儿读书,又常与挚友饮酒对弈。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5月,堂弟冯子咸(惟健之子)去世,子履自益都至冶源为子咸治丧,哭之甚哀,回益都就抑郁得病。病危时,给时任礼部右侍郎的长子冯琦送信,冯琦得信后即上疏请假,皇帝推恩,封子履为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并命冯琦给驿以归。冯琦归家后,拿出皇上的赠封诏书,子履惟额首相庆而已,三天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十八日,冯子履便溘然长逝,享年58岁。
  冯子履一生,功成名就,广受赞扬。冯子履中进士后,即伏阙上书,申述其母蒋氏守节30年,苦心教子之德行。皇帝亲降御旨,旌表其闾,人以为荣。子履任官固安,深知地近京师,朝中权贵们多有瓜葛牵连,所以一遇案情,即从速判决,不予款请之机,这就使行案无留牍,庭无留讼,曲直皆行其平。这样,邻县若遇大案,上峰亦多令移来固安审理,子履则深得政声。工作之闲,子履则亲课诸生员,葺城池、修学宫。上任经年,百废俱兴。固安县历来土匪盛行,修文而尚武的子履藉青壮的牙兵,亲自驯其骑射,后一举捕得为匪者300余人,然后快速审理,一月尽诛,虽不免残酷,但此举过后,境内晏然。
  治大同时,大同正逢饥荒,子履开仓赈济,预给军士月饷,商贾从外地贩粮来者,厚赏其值,军民得安。大同北与鞑靼接壤,鞑靼与瓦刺皆是蒙元后裔,素习游牧骑射,不时侵扰明国边界,其酋又反复无常,贪得无厌,当年明英宗朱祁镇都曾被掳去番邦。后来明朝一直实行怀柔政策,番酋得寸进尺,边塞难得安宁。在大同以北80里的长城下,有地名曰得胜口,为南北贸易集市,鞑靼常派兵侵扰。子履到任后,在得胜口申明约束,布威信、明赏罚、严边防。有鞑靼头目把汗那吉者,自恃善射有力,闻听冯子履尚武,便提出与子履比赛射箭,并以衣马为财资。冯子履笑对翻译说:“那把汗那吉以为我是文官,不相信我会骑射,这回得先与他智斗”。原来,子履早有计算:北番的箭矢比明军的重许多,射出虽有力,但射程短。比赛时,子履便让人暗将箭靶挪出百步之外,子履连发连中,把汗那吉却射不到。这样,把汗那吉把衣物鞍马全输掉了。军民皆欢,把汗那吉十分尴尬。子履本意是想达到和好之目的,就命人再把箭靶抬近一些,再比,结果,把汗那吉全中,子履就把所有物品还给,把汗那吉大喜挽回了面子,叩谢而去。从此,番邦深惧子履,再也不敢边疆闹事了。
  大同守军素称强悍,当时,户部有新法,军卒月饷较前旧法有增加,有下吏将新法藏起,仍按旧法发饷。有知新法者鼓噪军士,将守军主事郎中贾某围攻,情况危急。冯子履及时赶到,大声斥道:“有小吏不按新法发饷,众军士可以向我举报,如今这阵势,是想哗变造反吗?”众军士立即静下来。贾某跪谢子履道:“若非大人赶到,我不是死于乱军,就是死于军法。”子履即令必按新法发饷,遂稳定了军心。
  1577年逢大计,都给事中陈三谟与冯子履早有矛盾(陈三谟,浙江仁和人,早冯子履三年中进士,职仅七品,但权势极重。在皇帝身边掌侍从、规谏和外官考察等事,子履任兵部员外郎时,二人为同僚,矛盾大约在此产生。)乃参奏冯子履任山西按察司佥事时,曾发生过兵哗事件,属不称职。吏部议平调,陈三谟又向宰执(首辅大学士)申述己见,宰执面奏皇帝。于是,有旨被削职一级任用,众议皆不平。冯子履愤然曰:“官场朋党挤兑贤良,我只有辞职归乡!”众友劝道:“先生正当年富力强,不应因噎废餐,自暴自弃。先生之才,人人知之,不如暂时屈就此职。日后朝廷自有公议啊。”冯子履说:“想我冯子履,出生不足百日而丧父,孤儿赖寡母抚之,至今四十年,老母已七十五岁,且因痛哭先父而早致泪水流干,双目失明。吾乃独子,正该回乡奉养老母,而不必留恋这官场无趣之争也!”去意既决,上疏辞官,也就如顺水推舟,39岁的冯子履就辞官归乡了。这时,他的20岁的儿子冯琦已考中进士,并进翰林院当了庶吉士(选新进士之优于文学书法者,入馆继续学习,三年后选优秀者任翰林、编修、检讨等),这算是冯子履望子成龙的最大欣慰。
  冯子履归乡住益都城里存诚堂。10年为官,略有积蓄,是可奉养老母的。而高朋相会,欢呼畅饮,或握槊对弈,或小住冶源,与朋友兄弟畅游薰冶湖畔,以排遣胸中之愤懑。万历十一年(1582年)十月43岁时,老母蒋氏病故,冯子履厚葬老母于青州西北尧王山麓祖茔。
  万历十三年(1585年)45岁,鞑靼又入侵西宁边境,皇帝廷臣举荐有才可独当一面者,台省又举荐冯子履。朝廷又下诏重新任用冯子履。冯子履又二度出山为官,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又历八载,是年55岁,冯子履又决意辞官。他对长子冯琦说:“自我进入官场,还未见父子同为三四品官者,俗话说:满则倾,全易缺,为父今日归心已定,你正当少壮之年,能报国在你,不能报国也在你。”于是,冯子履上疏称病乞休,帝只得允准。冯琦也请假,要护送父亲归乡。万历帝特别下旨,诏赐驿传道里费。父子两乘官辇同出都门,传为佳话,乡人荣之。
  冯子履为人豪放,与人交往,略无城府,喜助人为乐。为秀才时,一次去临淄参加岁试后,冒雪归益都,一位侯姓秀才坠入路边深沟中,已被冻僵。过路者皆怕麻烦,置而不顾。冯子履立即营救,将侯生抱扶马上,自己步行护持而归,侯生幸能得救。在京时,一老媪为某贵人推销一大宝珠,醉后将宝珠忘在了冯子履家中,她自以为,这价值数百两银子的宝珠自然难以索回,痛不欲生。谁料冯子履召其还珠,老妪千谢万谢。子履曾买得堂弟子升宅院一处,银已付,时子升之子冯瑗年已10岁,伤家产不保,悲哭之,子履妻宗氏语子履曰:“从都有缓急之时,奈何因一居宅,失昆弟之好,吾观是儿(指冯瑗)英气咄咄,非久处人下者,宜归其房产。”子履立即将房契送还,而所付之银不索,赠子升。子履居官大同时,得一千里马,极其珍爱之,一幕僚借用,饮水后遇鞑靼人与争道,马疾驰而暴死,幕僚惶恐谢罪,冯子履一笑了之。冯子履曾得一玉环,一下吏捧观,不小心失手摔破,下吏大惧,冯子履又是一笑了之。冯子履对人自负地说:“吾性圆而行方,理所不可、意所不欲,贲育(古代两个大力士)不能夺也。”其爱才恤士,官人皆称之。在大同时,与将军郭琥友善。郭琥年高,行事谨慎,上司欲罢其官,冯子履谏曰:“郭琥廉有将德,优点极多”。这就使郭琥任至退役。继其为将者失军心,以贪墨者被处罚,兵士益念郭琥之德,更念冯子履之知人善任。在易州任上,冯子履与杨绍勋将军友善,杨将军数有功,但性情暴戾,巡关使者欲治其罪,冯子履极力回护,乃得免。后来,杨绍勋迁官辽左,冯子履告之:“以公之才,不难治虏,而难驭下,愿少慎之。”后来,杨绍勋果然因对部下粗暴专横,为人挟怨告发,终被治罪。杨绍勋临死叹言:“悔不听冯公之言……。”冯子履又极善于体察民情,他在易州时,有司以易州多金矿,宜开采以资国用。冯子履言弊多利少,劳民伤财,议乃止。人或以为冯子履过虑,后数年,北虏索市溢额,渐渝所盟,而神宗帝以大内定,听信奸言采矿,畿辅萧然,荐绅介胄才咸信服当年冯子履之先见之明。
  冯子履去世之后,葬礼极为隆重,万历皇帝特令山东按察副使兼布政司参议于仕廉亲致祭,命工部为之修坟,原礼部尚书于慎行撰写墓志铭,工部尚书钟羽正撰写行状,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王锡爵撰神道碑文,礼部右侍郎余继登撰写墓表。这当然也因其子冯琦已为少壮朝廷重臣有关。冯子履政绩、行状、载诸《冯氏世录》,可惜其尤善书法,字多轶失,惟长山李士翱之妻曲氏死,碑文乃冯子履所书。
冯琦故居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未时,冯子履添子于存诚堂,生母宋氏。其祖母蒋氏梦中在庭院遇一状貌伟严的官员走向院内,问曰:“来者何人?”对方答道:“宋魏公韩琦也”。蒋氏大惊,猝然梦醒。正在追梦之时,有丫环来报,说宋夫人生下一个白胖男孩,蒋氏乃恍悟,此孙系北宋勋臣韩琦转世,故为之取名冯琦。冯琦的情况,史料多处记载,大体情况如下:
  冯琦(1558—1603年),字用韫,号朐南,四祖父冯惟敏观其是大才,称“玉不琢,不成器”,为其改号琢奄。冯琦自幼好学,曾应试山东第一名,19岁中举,20岁便考中二甲第20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乃是从新科进士中选其优于文学、书法者,再入馆学习3年,再经过一次朝考,优秀者选任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优于进士放官。这次同时选入翰林者一共27人,冯琦最年轻,馆阁先达皆器重之。时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性严峻,对人少有称许,及见冯琦,目之曰:“此幼而硕者,国器也!然不免有人会以少年得志而招妒也!”这句话不幸言中,后来冯琦遭沈一贯之妒,就印证了此语。
  冯琦22岁(1579年)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25岁(1582年)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不久,又受命教诸皇子读书。历来皇子皇孙,多属纨绔子弟,不喜读书,上课时,多借故逃学,任师者,多听之任之,但冯琦虽年轻,却特具威严,众皇子多畏服。
  25岁(1582年)时冯琦以翰林近臣封典使之身份,到父亲工作过、自己也住过六七年的大同主持封典,备极荣幸。大典时,观者人山人海,竟有痴情女子大喊:“天使,吾郎君也!”代王及文武臣僚对冯琦格外敬重,大礼成,馈赠加倍,冯琦皆一一谢绝不受。
  26岁(1583年)充经筵展书官。29岁(1586年)任会试同考官。是年,冯琦奉命编纂六曹奏章,值起居注。30岁(1587年)冯琦参与编撰《大明会典》告成,因功升侍讲学士(从五品)并赐金帛,负责文官诰敕(即任命书)。其为人典雅,凡受命官员,皆以能够得到冯琦所书诰而为幸事。盖因古时诰敕,皆由受命者本人保存,故而格外珍重之。
  31岁(1588年)任湖广省(今湖南、湖北两省)乡试主考。32岁(1589年)冯琦充经筵讲官,升右春坊右谕德(从五品),负责给皇帝讲书。34岁(1591年)冯琦任顺天(北京)乡试主考。35岁(1592年)升左庶子(正五品),主武举会试。38岁(1595年)冯琦升礼部右侍郎(正三品),他抗直敢言,又“明习典故,学有根柢,数陈谠议,中外想望风采”。他以《肃官常疏》、《矿税疏》等文章闻名于朝野。他每有疏奏,出入竞相传录。首辅王锡爵举荐冯琦与朱国祚入阁(进入宰相班子),但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沈一贯向妒冯琦,就以“二人年未及艾(人年五十岁为艾),盍少需之,先用老成者”为谏,阻止冯琦入阁。冯琦虽愤感沈氏嫉贤妒能,但仍一心勤于国事。冯琦虽为文官,但又武略素著,播州(今贵州一带)士官杨应龙,盘踞川贵一带,凭险与朝廷对抗,朝廷多次进剿,皆大败而归。面对反叛势力日重,朝廷剿抚意见不一,冯琦上书皇上曰:“杨贼屡拒朝命非大兵进剿不足服,然用兵宜善用反间之计,使其内部瓦解,然后以大兵进剿,方能事半功倍也。”朝廷接受冯琦意见,任李化龙为兵部左侍郎,总督湖广、川贵诸省军务,兼抚四川,率军八路同攻,杨应龙兵败自杀,播州一带始平,形势皆如冯琦所料。
  对于西北边塞鞑靼之威胁,冯琦则主张“以羁縻少息为上策”。因鞑靼各部皆为骑兵,居无定所,若与争战,我强则敌遁,我退则复来侵,实难平复,故取怀柔政策,与之结好,边塞安宁,其形势发展,亦如冯琦所料。
  1597年,日本侵略朝鲜,当时朝鲜乃大明朝的附庸国,故朝廷产生两派议论:一曰出兵援朝,一曰不出兵援朝。冯琦主张:“大明应出兵援朝,我国保住朝鲜,有如汉代时仗西域以制匈奴。更如春秋时期《左传》所载:晋国要从虞国借道攻代虢国时,虞大夫宫之奇所讲的‘唇亡齿寒’的道理。我大明决不可坐视日本侵略朝鲜,再觊觎我大明。”于是,明廷以兵部尚书邢玠为大将,率兵援朝。邢玠是益都人,冯琦便致书这位同乡,信中曰:“今日公出兵朝鲜,亦如当年大唐讨伐淮蔡一般。——惟天子与斐晋公(斐度)断之,故最终能成其战功,若像众人所说‘大军久在外,徒费钱财’,若持此见,如何能救朝鲜?”朝臣仍有歧见,冯琦坚持定邢玠之念。后来,邢玠大胜,日军遁逃。那些当初主张不援朝鲜之臣,又指责邢玠御兵不严,冯琦又道:“此次出兵援朝,日军实受重创,固能保全了朝鲜,此乃邢玠盖世之功也。大军久在异域作战,转战数千里,过失总归难免,若对此带兵之人,攻其一点,不计其余,那将何以服众。”冯琦之论,得到公允。
  冯琦卓尔不群,更为沈一贯等人所妒。1598年冬,冯琦丁忧服除回到北京,朝廷又有人推荐其入阁,沈一贯再次上书作梗,使冯琦入阁再次受阻。这使冯琦异常愤怒,从此中下病根。
  1599年,冯琦仍以礼部侍郎衔、充玉牒副总栽不久又进吏部右侍郎。冯琦任此职后,坦然曰:“治理天下需用贤才,而贤才者则须由主宰者认真考核方能发现。圣上不以我为不才,让我辅佐此事,我岂敢尸位素餐?”当时的吏部尚书李戴,论年龄、资历,均乃冯琦之前辈,此人性格温和,以宽仁为政,众称长者。时赵志皋、沈一贯为相,把持朝政,李戴不敢稍有异议,而冯琦年轻果敢,慨然以选拔人才为己任,李戴也折节听之,凡冯琦所铨定之人,李戴皆不复省,仅画诺而已,一时吏治称得人。冯琦在吏部虽为副职,实行正职之责,他十分厌恶竟奔之人,为公正起见,每月将待用之人,按官俸高低写于大纸,贴在墙上,张榜示之,有缺时,按所榜依次补之,其行为人以为公,后又亲自详定官员任用条例,上报皇上批准。
  43岁(1601年),冯琦为会试主考官,因当时刚刚完成大计(指三年一度的官吏考察),他相当疲惫,但仍坚持对考卷一一把关,凡为文诡异者不取,然后从废卷中补之。是科状元为青浦人张以诚,榜眼为太仓人王衡,探花为石首人曾可前,会元为福建同安人许獬,一时称为得人。吏部文选司有一郎中在推察降职人员名单中,与万历帝意见相违,万历大怒,冯琦与吏部尚书李戴联名上疏,为这一郎中辨罪,恳谈选司之难,乞请将此郎中留部中降职使用,万历帝见二人言辞恳切,便予允准,未严惩郎中,这在封建皇帝时代是很少见之事。
  朝廷派往各地的矿税使,有的依仗权势,横行霸道,动辄以钦差职权诬奏罢免地方官员,山西巡抚魏允贞,系冯琦同年进士,为官清廉,率直敢言,他因山西矿税之事,得罪了矿税钦差使孙朝,孙朝力诬魏允贞,必欲置魏死地而后快。万历帝信之,下部院议罪,冯琦具疏“魏公清正于天下,抚臣无二,臣愿以己之百口之家保之”,使魏允贞幸免于祸。矿税使张忠论知县韩薰当调,高审推荐布政使陈性学为巡抚,冯琦皆上疏,力陈太监不可侵任命大权,此二事乃作罢。饶州通判沈榜,以贪墨被降他任,后沈行贿于某矿税使,被保留原职;冯琦与尚书李戴上疏揭发其事,沈遂被罢职为民。都给事中王德完上疏指陈时政,万历帝怒,将其打入大牢,冯琦极力上疏为其恳求、辨白,万历帝毫不宽恕,后王德完发配充军,冯琦为其医治杖伤,并派人将其送至贬所。
  冯琦对先皇遗留的冤假错案极力甄别平反昭雪。嘉靖年间,张径以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衔总督两江、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省军务,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倭,数有大功,但嘉靖帝听信兵部左侍郎赵文华(严嵩的干儿子)及宰相严嵩、徐阶等人的谗言,冤杀张径,全军为之悲痛。冤沉40余年,人皆知其冤,但无敢为之辨白者,冯琦仗胆上疏为辨张径之冤,朝廷为之恤典,以慰张径九泉之灵魂,以安其后人之心。
  1601年10月,冯琦升任礼部尚书(正二品),廷臣又荐冯琦入阁,又因沈一贯作梗而罢。冯琦既任职礼部,更极力促成太子速立。原来,万历帝所宠的郑贵妃于1586年生了皇三子朱常洵后,郑贵妃就怂恿万历帝废长立幼,以立己子朱常洵,冯琦等臣极力反对,才使皇上开了金口,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44岁(1602年)冯琦奉诏主持东宫太子册立大典。冯琦入礼部仅有3日,就将大典仪注草拟出。而大典期迫,中官掌司设监者却欲从中作祟,以媚郑妃,就以“供费不给”为辞,冯琦知朝中诸皇子争立,恐事久生变,夜长梦多,便抗言:“礼为重,不可与争。”这时,其堂弟冯媛任户部主事,正率兵押运辽饷银4万两出都,冯琦立追还,给费乃克济。肇事者见冯琦、冯媛二兄弟相济,便不敢妄动,册立东宫大典遂顺利进行。同年11月,冯琦又主持了太子冠礼。同年12月,又主持了万历帝生母文明肃慈皇太后加“贞寿端献”徽号大典。第二年(1602年)正月,又主持了皇太子结婚大典,四个月间四次大礼,这时又因三殿失火被毁,尚未整修,朝仪旷废,设备亟缺,冯琦仓猝受命,不遑张罗,又必须事事精心安排,四个大典下来,皇上满意,百官佩服;但冯琦本已染病之躯就如雪上加霜了。1602年3月,万历帝突然得病,冯琦身居要职,又只得带病侍候。一日,万历帝病中忽然生念降旨:停矿税,雪冤狱、录荫臣、罢诸役不便者。旨意传出,吏民欢呼,皆以为皇上乃明智之举。但时过两月,万历帝又出尔反尔,收回成命,一切恢复旧制。此举让天下士民议论纷纷,冯琦上疏言道:“圣体危而复安,圣德光而复晦,布二、三之令,失亿兆之心,后有缓急,诏令将不可信”。是年黄河断流,冯琦上疏皇上要求治理,但万历帝却执迷不悟,惟撤换一些横行太甚的中使而已。这使病中的冯琦心力交瘁。
  冯琦苦撑病躯,主持礼部繁杂事务,而礼部左右侍郎又一直空缺,冯琦知事繁而病体,曾先后16次上疏乞休,因沈一贯素妒,万历帝执意不允。曾有西羌使者送来战表,帝知羌人素惧冯琦韬略,便亲自从病榻上扶起冯琦,太子为其磨墨,使琦强支病体,间歇了3次,才写完“迴文”诗信,蛮帮知琦健在,便未敢行兵进犯。这就是冯琦的“一遍迴文退蛮兵”(见《冯氏世录》)。冯琦终于一病不起,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夏历三月初三丑时病逝于京师寓所,终年46岁。他临死前曾赋《绝命诗》一首:
浩渺天风驾海涛,三千度索向仙桃。
翩翩一鹤青冥去,已隔红尘万仞高。
  冯琦死后,留下的遗表上奏朝廷,仍针对当时的弊政,请万历皇帝励精图治,披阅奏章,选补缺官,推诚接下,安抚人心。词语非常恳挚。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常常追念冯琦的功绩,6次派遣朝官来青州立碑祭祀,赠官太子少保,谥号“文敏”,并追封入阁,有“死后入阁,冯琦一人”的说法。
  冯时基的日记“偶园纪略”一文记曰:“存诚堂,先文敏公居宅也”(见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第157页)。文敏,冯琦也。“偶园纪略”一文是冯琦故居的有力证据。存诚堂,正房五间,倒座称为“对厅”,设东、西厢房各五间;倒座与正房距离较大,十分有明清时期青州居民住房的一般特点,正房前设有月台,存诚堂东有北厅三间,为耳房,南为一狭长小院,正房西侧也有北厅五间,厅前院落相对独立。对厅之东有门,是通向花园的一便门。

冯溥故居
 
  存诚堂,冯子履在此住过一生,冯琦住了20年,后存诚堂空闲。因是风水宝地,冯溥一直惦记这处住宅。康熙八年(1672年),冯溥上疏乞休,康熙帝未批,但冯溥就有了修复存诚堂的打算,好在乞休后居住。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冯溥出资1000两银子,让家人修复存诚堂。1000两银子修建一处院子,可以说是花不尽,用不完的。冯溥提出的条件是,存诚堂居住要舒适,档次要高,由此地方修建可不计成本,因此,就将存诚堂修建成了当时最好的一处住房。
  请看这存诚堂,出檐大,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厅窗精巧华丽,让人叹绝。这些门窗都雕有凤凰戏牡丹、万寿无疆、五福捧寿以及奇花异草等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是那样的形象逼真。用手触摸着这些门窗及室内陈列着的檀香太师椅、八仙桌、龙头几、雕花床等,十分华丽。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74岁壬戌前一日,康熙帝赐冯溥游览西苑瀛台,宫廷内待二人陪同,游览亭台、曲楹、回廊、岩壑之胜,侍臣携酒相随。每到一个地方,让他“坐饮三爵”,同时还赐制诗,赐“适志东山”篆章。直至秋天,冯溥才衣锦还乡,在青州引起极大轰动,到达之日,青州城为之空巷,官吏百姓夹道拜迎,“拥挤不得行”。
  一位正一品大员,国家主要领导人带职还乡,居住存诚堂,足见存诚堂的荣耀。只见当时的存诚堂,门口有两根大旗杆,两个大石狮子,侍从门口站立,出出进进,十分威风。
  冯溥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其“居家之孝友,当官之廉干,与友之诚信”,是他人所不及的。在存诚堂居住,他性喜施于,当时,益都县令池为为官清正,死在任上,家贫不能归葬,冯溥出资帮助。冯溥还拿出自己的俸禄2000余金,代替青州人完成不能按时缴纳的赋税。冯溥居住在存诚堂,还承袭“北海世家”的读书风尚,博雅多文禾,精于诗章,为出《佳山堂诗集》做好了准备。冯溥品德高尚,与人为善,朋友们都愿与他相处。他性格直爽,亲友故交有过失,能当面指出,事后相待如初。他家教严格,子孙后代皆有作为。冯溥喜爱悠游山水,陶冶情操。在京期间,购京中隙地一处,种植柳树,取名“万柳堂”,吟诗作赋于此,告老还乡后,在“佳山堂”招待客人,谈论诗文,也很有成绩。在青州期间,青州的山水也几乎游遍。其中游云门山,写诗一首(《佳山堂诗集》卷六)如下:
杪秋登云门山
一杖登临万壑风,横穿云宾踏飞虹。
波光匹练总问白,日暮晴瞎谷口红。
洞里山人常稳睡,天边秋色正飘蓬。
循崖遥指花林疃,旧是吾家五亩宫。
  存诚堂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今年已经是474年,它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青州之历史,青州之辉煌。一处住宅,出了三位进士,二位国家主要领导人,足见存诚堂在偶园之中的位置,在青州历史上的位置。复原存诚堂是青州人民的大事,已到了非办不可的地步。
  存诚堂是青州名人的故居,名人的故居又是城市的特殊坐标,也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存诚堂,从名人故居的角度,它是青州的文化符号,对于城市的形象传播意义非浅。因此,复原存诚堂是当前青州文化持续发展的一个急迫任务,应明确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冯振河)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巳蛇传瑞 迎春... 01-21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一个具有思想家... 10-15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青州新闻    
青州市诗词学会... 04-26
青州第一届李清... 04-19
青州市开展第37... 04-19
山东省交通运输... 04-19
王府街道:筑牢... 04-19
青州市开展瓶装... 02-19
擎旗奋进亮实绩... 02-19
从北辛到核桃园... 02-19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