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市著名业余作家刘宝新先生的大作《福载青州》近日正式出版发行。刘宝新先生书中的多数篇章曾在本报首发,引发读者广泛赞誉。作品以艺术手法,展现青州历史文化,融汇时代风貌,延续青州文脉,既记载了青州的传统风尚,又暗喻青州文化蕴含的善良、正义、敦厚、礼让之意——此乃福之源、福之基,故书名定为《福载青州》。为更好地向读者推荐本书,本报特此刊发学者、作家、研究员冯蜂鸣先生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以飨读者。

刘宝新,字明烨,1951年12月生,山东青州人,高级工程师。曾任山工机械、卡特彼勒(青州)有限公司企业高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山东省机械专业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业余爱好诗歌与散文写作,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中国艺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等。
其诗歌、散文作品在各类报刊、杂志和载入典籍400多首篇。已出版个人专著《名家书画刘宝新诗选》和小说《古州侠情》。其主要业绩与作品分别被载入《中国当代发明家全集》《中国专家辞典》《中国名人文论大全》《艺术中国》《中华诗词家风采录》《全国优秀诗词集》《当代诗书画艺术选集》等四十余部典籍。

序 言
□冯蜂鸣
不足4年,宝兄又出书了,不由人不道贺。蜂鸣极少为人作序,而今却为一人连序两书,不由人不惶恐。两情相加,愈加忐忑,唯恐才情不逮,难将新作揣摩至透,归纳至确,表述至精。然而,既受之命就须不遗余力,即头拱地也要拱到头儿了。
古人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我发现宝兄最是符合此律者。其大作一概是作者本人之风范——憨厚,朴实,沉稳,大气。全无飞扬浮躁的装腔作势。俨然是富有学识的长者,向亲朋好友讲述他腹中的故事。既侃侃而谈,不见拘谨;又娓娓道来,毫无凝滞。几如山泉流溪那般自如,又似蓝天白云一般洒脱。便与宝兄不曾相识者,自也见字如面了。我却突感陌生。
宝兄前书的文笔风格,本人早已谙熟。此刻一开卷却险些惊叫:文辞愈加通畅,表达愈加准确,形象愈加鲜明,韵味愈加耐寻。短短4年,咋就摇身一变了呢?
说来话长,原来人与植物另有相同之处。均如紫花树与桂花树,纵使并列而生,也是紫花越来越苦,桂花越来越香。你看,宝兄原有家传白铁手艺,他6岁的小手按住白铁皮一番击打叮当,一只精美的燎壶就倏然问世。这种极其严谨地按图下料,一丝不苟的敲敲打打,居然造就了既脚踏实地,又极富创新的特有秉性;练出了既稳扎稳打,又独树一帜敢为人先的过人品格。
宝兄18岁农技校毕业进入弥河农机厂,维修、车床,干了5年就升官了,技术革新小组长。1976年的一条信息,改变了宝兄的人生,也改变了厂子的未来,更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打开了新的一篇。
厂里听说,天津红光晒图社出售图纸。那是刚刚设计出来就在1966搁浅的东西,其中的装载机必将成为我国重要 机械。只是图纸不便宜,5块钱一斤。王国才厂长自有魄力,180元买来一套:“宝新,你负责研制吧。”
宝新研制的这一下,不久就弄出了动静。由他带着样机去广西柳州参加国家机械部举办的“全国装载机行业五百小时可靠性试验”。参赛者是部属、省级、地级,以及军工企业,益都这个乡镇企业,一没小心拿了四项全国第一。
一夜之间,“弥河牌Jz425型装载机”就名扬天下了。至于宝兄倾注了多少毅力、多少心力、多少创造力,必是一部大书都讲不清楚的。但我可以讲清,因为这部《青州故事选编》,正是包含了那部大书的全部精神。
就是今天中午,宝兄无意聊了一句:“你以前跟我说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从那以后,我的东西哪一个也修改20多遍。”
哇!20多遍!如果1万字的篇幅,光读也要读20多万字,一部不小的书了。此中还要斟字酌句,精雕细刻,揣摩研判,向着行满功圆,束身精进。因此这修改便似修行了。本书作为成果,只是作者4年时光的一幅留影,却又是一面镜子,与宝兄的前半生,尤其是“弥河牌Jz425”那段辉煌,直接就互映起来。
我知道宝兄还有两个定格的瞬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颁发的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终身制)证书。接过这两个证书的那双手,又在一篇文章上修改20多遍。如此狮子搏兔,励志竭精,何果不丰,何事不成——诸位,知晓宝兄其人了吧。
再看其文。宝兄上一部《古州侠情》是为长篇,犹如连台本戏,凭借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读者欲罢不能。这部《青州故事选编》则属中短篇合集,犹如博古架里的各色文物,上下左右虽无关联,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精气,贯通其中,若不逐一阅尽,任谁都不会轻易离开。
本书所跨时间尤为宽泛,古代、近代、现代,俨然一泓时光隧道,可让读者自由穿越,随意徜徉。宝兄对于各个时代风韵之把握与挥洒,几近得心应手。读起来,文笔顺理成章,形象栩栩如生,情节峰回路转,意境秀彻清莹。作者之用心立意,绝不似羚羊挂角,悬而不可捉摸,恰是壮士呈剑、美女赠花,触目有物,出手可及。
尤为令人感慨者,是宝兄对家乡之钟爱,如言热恋亦不为过,那酷爱、那挚情,自于每一篇章凸显而出,扑面而来。例如,邢玠、冯溥、丁殿祥,无一不属海岱明珠之灵秀;赵匡胤、雪蓑、陈毅,无一不入青州山水之精魂。而那抗日的枪声、乡企的品格、师徒的情怀,又是满满的地域之韵致,俚俗之风情。
尤为不可忽视者,是我们自本书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传奇故事,而是通过一瓢海水而感知的汪洋之风韵。即1950年代之后的中国人,是怎样的文化情调,怎样的知识构成,怎样的情感内涵,怎样的历史目光。因此,这就不仅是一部文学读物,更是一代人的精神缩影。窃以为,这是附着于本书之上的厚重的社会意义,比起书之本身,价值尤甚。其成因,离不开宝兄退休之后入行文学这一经历。他的笔正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他的文章恰似李白所绘:“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因就不可以视为专业文学,因为那是“雕饰”得完全失却了“天然”,酷似于雕塑工艺品的。宝兄之文学则是天然观赏石。即由大山而入园林的美在本身的一尊奇石,贵在浑金璞玉般一派天成。其文化韵味与美学风范,也便独树一帜,独成一家。说起来,雕塑品与观赏石极似一对夫妻,便是如胶似漆,甚至穿一条裤子,那也分别是两个人。若一方必须完全服从于另一方,那就不是夫妻,那是主子与奴婢。
最后,再说几句我对宝兄之认识。宝兄的灵魂基调是美善,心力核心是创新。我猜,宝兄也知道自己这一天赋,故于20世纪80年代,就做了合肥大学青年文学院函授大专的学员,为后来的写作打实了底子。再加上研发“弥河牌Jz425”的能量与一篇修改20多遍的定力,他就从幼年打制燎壶的叮当声里站出来,把自己做成了真实的、可敬的、作品具有价值的、年轻的老作家,而且,不是吹的,不是装的。
是以为序。
2024年8月于青州东湖南岸
冯蜂鸣,一九五四年生,祖籍山东临朐,学者、作家、诗人、研究员。著有理论、戏剧、文学等500余万字,已出版著作三十余部。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