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闲聊时常有人问:现在影视媒体和文学作品中所反映表现的故事情节、剧中人和选手中咋这么多山东人?其实这不难理解,从明末清初起,因官府公务、朝廷放官、犯人流放或在当地实在混不下去到关外和蒙古去闯荡是山东人的祖传习俗。
1961年,因人口问题,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曾向中央反映“东三省不该收留山东流民……”。不久在《大众日报》上还刊登了对东三省人口调查的实况。发现在东三省汉人中,山东人占东北人口的80%。这还未算明代前的老户和来回流动的人。而当今小说中有不少是作者自写自,他把家乡和他所经历的事迹写了下来成了小说,被媒体看好发在视屏上,逐渐为观众所熟悉接受。众人皆知,山东的影视文化和文学创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桥隆飙”,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和“山菊花”,郭澄清的“大刀记”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上世纪80年代,山东电视台轰动全国的电视剧,“武松”、“高山下的花环”,还有“今夜有暴风雪”和全国各地作家的作品,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和峻青的“潍河的黎明”。在京剧中有“三打祝家庄”、“锁麟囊”等,写的也都是发生在山东的故事,特别是“林海雪原”,它有黑白电影,在几经修改后成为后来的“样板戏”之一。
曲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委,山东烟台福山县人。“文革”期间出了一本连环画,叫“少剑波智勇救同志”反映的是曲波在抗日战争时任武工队长的一次战斗过程,他和后来智取威虎山中的203首长少剑波,都是曲波自己的原型和化身。他笔下的杨子荣,真名叫杨宗贵,山东牟平人,长年受村中财主欺凌压迫。一次母亲被辱,他一气之下杀了财主放了把火,逃到关外安东去投靠了他父亲。他挖过煤、扛过大包,在鸭绿江上当过船工、逆水拉纤、顺水放排,还干过林场子。生活不济时被一伙山东口音自称“义勇军”的人救济,并劝其入伙。这伙人为搞给养,有时合伙打鬼子和伪满警察。为分配财务也曾自相残杀,有时让鬼子撵的满山窜。总而言之就是一伙散兵游勇凑成的土匪。后来听山东老乡说:关内的国军撤退后,鬼子占的大片空白地区有了八路军。杨子荣便向匪首说要回家看看。众匪无异议,并让杨子荣代捎钱和家书。他回家参军后打了两年鬼子,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央电令山东七万八路军主力和四千地方干部迅速开往东北,去填补日、满投降后的空白,以防国民党军队开进和占领。就这样他又随部队开回到关外。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几个大的战役他几乎都参加了。后该部奉命到新解放区去搞土改和剿匪。在剿匪战斗中,没想到当年他在匪窟中学的那套“业务”还真管了用。至于样板戏中的描述,那只是演绎,不可太较真。后来在打下威虎山搜索残匪时,因枪哑火而牺牲,年39岁。
还有当年老黑白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中女扮男装的主角儿高山(化名),她是山东莱阳人。众片中正面人物山东人多,为从山东开进的八路军和地方干部之故,情有可原。而为杨子荣所俘获的反面人物“座山雕”,谁会想到他也是山东人。最近梁宏达老师在电视上解说新片“智取威虎山”时说座山雕,是山东昌(乐)潍(县)益临县人。所谓益临县,是1948年3月,我军第三次解放
青州城,恢复
青州市后青州所辖的益都、益临、益寿三个县之一,是我党在青州市益临县、郑母店设立的“昌潍行署”。1950年迁当时还属益都的尧沟。1952年昌潍行署和的潍坊特别市委又迁到了潍县博古街(今潍坊市委处)后,尧沟和周边七个村子也一块归了昌乐。原益临县的营子、龙岗、柳山归了临朐。迁址后的昌潍一度辖有昌乐、潍县、益都(青州)、寿光、临朐、安丘、五莲、诸城、高密、胶南、胶县、平度、昌邑共14县。记得“文革”期间在章庄的一次拉练时听营子、龙岗一些老人讲,座山雕他真名叫张乐山,在窦宝璋驻青州时,为其手下一名悍将,窦败落后他率数十名弟兄下关东当起了“胡子”。但最近有文说他姓崔,莱西人,可以梁宏达老师之说,当时昌潍14县中并无有莱西县。碍于版面和手头资料,在此不便多叙。就现有资料,他生于1888年,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他率数名弟兄闯关东去了吉林,在深山老林降服笼络了一批散兵游勇,当起了土匪头子。日本投降后他接授了国军的册封,为滨、绥、图、佳地下先遣军总司令之职。潜伏袭扰我军后方,以待东山再起,后被杨子荣俘获。
以上众多事实说明一个问题,自写的作品中,有不少就是作者写的他自己的家乡、事迹过程,为媒体看好后发在了荧屏上。这里面无丝毫地域之分,要想自己的家乡出类拔萃,最好先练好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 (孙道德)
编辑:今日青州网